我的家乡在麻洋,这里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刘忠汉 朱炎彬/文
我的家乡麻洋镇,地处天门市东南部,东与多祥镇相连、南与仙桃市胡场镇隔汉江相望、西与彭市镇毗邻、北与横林镇接壤,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73.07平方千米。
相传三国初期刘备与曹操当阳交战失利,关羽从夏口赶往驰援,途经此地,被一水潭挡路,关羽奋力扬鞭,策马跃水而过。此潭故被称作"马跃"。后因读音演变,将"马跃"读成了"麻洋",成了"麻洋潭",简称麻洋。
麻洋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这里与您分享三个历史故事。
狮子古河上娘娘桥,藏着宋太祖赵匡胤与京娘的传奇往事
麻洋狮子古河上有一座桥,建于出入镇上的必经之地。这座桥有个温婉的名字——娘娘桥,其由来藏着一段与宋太祖赵匡胤相关的传奇往事。
五代后周末年,政通人和,天下太平。狮子古河上原有一座木桥,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人们经过时总是提心吊胆。曾有人从桥上跌落河中,轻者伤残,重者丧命。有迷信者声称桥下有水怪、河里有冤魂,搞得人心惶惶。
这年春天,民众自发捐款集资,决定重建木桥,以确保道路畅通、过往安全。几经磋商,大家公推袁汝成为头人,负责修桥事宜。
袁汝成浓眉大眼、腰粗体壮,人缘极好,手艺精湛。他家住桥北一里多远的袁家台,世代以木匠为业,起屋造厦、建亭立榭、架桥打船、打造家什棺木无所不能,且雕龙画凤、飞禽走兽等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在麻洋一带声名远播。
在袁汝成的带领下,十几人挡坝抽水、拆除旧物、清淤挖基、打桩立柱、架梁铺板,历经半个多月昼夜施工,一座长六丈五尺五寸、宽五尺五寸五分的崭新木桥跨河而立。
木桥建成后,众人邀请麻洋塘官(相当于镇长)和建桥会成员,择日准备举行通桥庆典(类似于现在的剪彩)。那时有个规定:第一个从桥上经过的人要记录在册、青史留名,且必须是外埠人。
那天卯时,所有执事者提前来到桥头,备好香炉、蜡台、钱纸、鞭炮等物品,还有祷告文章。桥南桥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塘官率领众人完成整套仪式,最后宣读祷文,结尾念道:“福星高照,富庶麻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长者儿孙满堂,后生满腹文章;驱灾避邪,金玉盈仓;四通八达,喜气洋洋。”礼毕,众人静默等候,只盼外埠贵人过桥。此时天刚微明,启明星还在东方晨空中熠熠发光,正是晴空万里的好时辰,真可谓吉祥之地自有天相。
不一会儿,从南向北走来一男一女。男子牵着一匹枣红大马,气宇轩昂、八面威风,颇有气吞山河、横扫千军之势;女子梳着一条长辫置于脑后,从容自若,眉梢藏着世间烟雨,眼波含着千年诗卷,气度不凡,一看便知是有故事的人。
塘官上前招呼:“二位客官稍候!敝地新建此桥,通行典礼刚毕,恰逢二位光临,卑职不胜荣幸。恳请二位中一人先行过桥,作为开桥之举,我们将记录在册、千古留名。”
女子微微一笑,问道:“我先过,可否?”塘官答道:“客官虽为女流,但容颜出众、气质优雅,先行过桥再好不过,请留下尊姓大名。”“我乃赵氏,人称京娘。”说罢,她昂首挺胸,虽为三寸金莲、看似弱不禁风,却步伐稳健、铿锵有力,由南向北款款而过。
随后,男子翻身上马,一声高喊:“驾!”枣红马长啸一声,踏在新铺的桥板上,一步一“隆咚”,不慌不忙地向北行去。民众立刻沸腾,欢呼声与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两位过客对民众的热情感激不尽,在桥北百米外的高坡上并肩而坐,稍作休息。塘官见牵马男子正气凛然,料定他非泛泛之辈,便上前与之攀谈。
原来,男子正是遭到朝廷通缉的赵匡胤。他在逃亡途中邂逅了落难女子京娘——京娘曾遭强人捆绑投入黑牢,受尽煎熬。两人经历相似、互生怜悯,因对朝廷的怨恨而志同道合,又因同为百姓而结拜为兄妹,一路昼伏夜行、互相照应。赵匡胤侠肝义胆,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途经此地,便是要尽早把京娘送回老家,恰巧遇上了开桥大礼。
塘官听后啧啧称奇,明知赵匡胤是通缉要犯,但天高皇帝远,便不再多管。
几年之后,时局大变。赵匡胤功成名就,被后周主郭威封为大将军,手握三十万重兵、权倾一方。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登基称帝,立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大封功臣,也未忘生死之交的京娘,追封她为京妃娘娘,并对其家人妥善安置(京娘在赵匡胤登基一年前病逝)。
消息传到麻洋潭,塘官及百姓欢声雀跃,争相到木桥上燃放鞭炮、烧香叩拜,纪念京娘为开桥第一人,并将此桥改名为“娘娘桥”。人们还在当年赵匡胤与京妃娘娘歇息过的高坡上,修建了一座小庙,名为“娘娘庙”,庙中供奉着京妃娘娘的塑像。数百年来,香客络绎不绝,香火长盛不衰。新中国成立后,破旧立新、街道扩建,娘娘庙被拆除,遗址位于如今的麻洋派出所院墙内。
而娘娘桥历经世代沧桑,见证历史变迁,几经拆建与修缮。2010年,麻洋镇人民政府在旧址上建成宽8米、长50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这座屹立于狮子古河上的娘娘桥,南连排灌河,北通关羽大道,桥头有景观,两侧有护栏,雄伟壮观、令人流连忘返。如今桥上车流如织,行人步履匆匆,娘娘桥已然成为麻洋镇一张靓丽的历史名片。
毛湖的来历,有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
麻洋镇毛湖村远近闻名。街道不大,却商铺林立;乡村僻野,却人杰地灵。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
说起毛湖的来历,有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
古时的沉湖很大,呈一个不规则的梯形。西边窄小,东边宽阔,东端的沉湖镇属汉川市,而西端的最窄处,直抵当今的毛湖。毛湖以西,则是几条小溪将涓涓细流注入沉湖。入湖的地方按俗语称之为“口”,历史上称为湖口。湖口可能是毛湖最早的地名。
宋末元初,湖口渐有人迹。主要是渔民在湖里讨生计,以捕鱼为生。日子久了,有渔民在湖口周边搭棚居住,安顿家小;有的还在高埠之处垦荒造田,种植粮食和蔬菜。
有一憨厚青年,姓余名忠心,父亲带他落籍此地。勤劳节俭的父母肯卖苦力,精打细算,日子过得不错。父亲四十多岁时倾其所有,买得一亩多地,才算在此真正安家。
余忠心十八九岁时,定下一门亲事,女方姓秦,名翠花。余忠心第一次登秦家门,十分腼腆,在岳父母面前头不敢高抬,说话也不敢高声。丈母娘见他高高的个子、结实的身材,很是喜欢。翠花退至闺房,在壁缝中窥视了忠心的一举一动,有心偷听了他与母亲的谈话,心里十分舒坦,暗下决心:此生非忠心不嫁。
忠心第二次跟媒婆上秦家门,主要是商量结婚事宜。翠花父母也明事理,只要求余家拿出跟别人家一般般的聘礼即可。但媒婆从中作梗,生怕秦家丑女贱嫁、自己脸上无光,硬是提出苛刻条件加码,如不能满足,秦家将毁婚另选高门。忠心顿时没了主张,低头不语。翠花在房中听了,着急万分,不顾封建礼数,鼓起勇气冲出房门,高声说到:“我的生庚八字已在余家,生是余家人,死是余家鬼!如约毁婚,天理不容。穷不可怕,只要勤劳,日子会好过的。”
众人见翠花如此坚决,也顺水推舟,表示赞同。忠心第一次面见未婚妻翠花,觉得翠花生得水灵、妩媚端庄,说话跟男人一般有主见,满心欢喜,大胆说:“结婚是终生大事,您二老抚养翠花也不容易。只是家中惟有薄田一亩,父母靠帮工挣些零碎,难有余钱。容我回家告之父母,或借或贷,也一定按数凑齐聘礼。”
翠花却不同意,说:“借贷别人钱款,月连月、年接年,利滚利,利息都还不起。仅凭你家那一亩地,也难维持一家生计,不如把它卖了,拿这笔钱过来娶我。”翠花转身对父母说:“余家过来的聘礼,按规矩要压箱陪嫁,归我掌管。你们不答应,就是在卖女儿!你们若毁婚,我就投湖让你们收尸,这坏名声,你们怕是背不起的。”众人听得面面相觑。
忠心听了翠花一席话,觉得柔中带刚、句句在理,暗下决心:就是摘下天上的星星,也要尽早把翠花娶回家。
两个月后,忠心与翠花完婚。新婚之夜,新郎官忠心猴急,但新娘翠花却先向公婆请安、敬奉茶水,叮嘱二老注意身体,由她和忠心撑起这个家。然后对忠心说:“今后家里大事小事都由我作主。”忠心见翠花头脑活络、有胆有识,当即保证:“你叫我往东,决不往西。”翠花这才宽衣解带,一夜无语。
次日早晨,新婚夫妇来到湖口漫步徘徊。湖口南岸百米开外的坡上,零星搭起一些草棚,虽参差不齐,但错落有致。小两口新婚燕尔,心情舒畅,见一条半新不旧的船泊在湖边,索性上船看看。
船上一老一少正在准备早饭,老人打量小两口道:“你们要买鱼,请到别家船上去,我已十多天没下湖捕鱼了。”忠心追问:“为么子事?”老人感慨地说:“我来湖里讨生计三十多年,收入尚可。去年在老家置地十亩,盖了新瓦房,儿子儿媳妇在麻洋潭开铺子,小孙子已八岁,要入学堂读书了。我准备把船卖掉,回家安心种地带孙子。”翠花顺口问:“是遇不到买主吗?”“是啊!其实捕鱼蛮好,每天有鱼卖,有活钱进帐,虽受风寒之苦,倒也自由自在。不像种田,靠天吃饭,年成不好,一年白干。我不能为了捕鱼耽误了孙子上学。至于船,能卖多少都行,贱卖也比泡在水中烂了强。”
翠花立即接话:“我们想学捕鱼,老伯,您看我俩行吗?”
老者答道:“完全行!捕鱼也不是什么巧事,只要肯用心,不出两个月就会。不过,捕鱼先得要有船。”
翠花说:“我们想买您的船,您看……”
老者说:“你们真心想买,旧货半价。七年前我打造这条船,花了二十两银子,旧船打折让步,只卖个吉利数——要发要八,连带坡上草棚,只要八两银子,你们二位看如何?”
忠心与翠花眼神交流,翠花一字一板地说:“好!老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您诚心卖,我们诚心买,八两银子成交!我们今天回家安顿好双方老人,后天午晌定来交钱接船。”老者欣然同意。
小两口高兴地往家赶,路遇一算命先生,二人便上前讨个彩头。翠花报了二人生庚八字,抽了一支签。算命先生说:“金木水火土,你们的八字生来水重土轻,无土也能生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俩命里水中发财,头胎生子。恭喜,人财两旺,福寿双全!”忠心着急地问:“我俩讨生计行吗?”先生答曰:“古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天机不可说破。”说完起身告辞,小两口听得云里雾里。
二人回家琢磨了半夜,不明究理,清早赶到麻洋潭,找一私塾先生询问,才弄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翠花一拍大腿:“天意,天意!”那高兴劲就别提了。
小两口精神抖擞,赶回家向双方父母辞行,随带些生活用品,怀揣陪嫁银子,一文不少地和老渔翁成交。太阳快落山时,老渔翁还没有离开的意思,小两口犯愣。老渔翁高兴地说:“我还剩些柴米油盐,姑娘你快去做饭,一瓶老酒也拿出来喝,算是我们有缘。”
喝了小酒、吃罢晚饭,老翁给忠心传授了很多捕鱼技法:如何血网、怎样修船、冬夏捕鱼的不同地方、晴雨撒网的不同技法、渔讯的观察、活鱼的保鲜、大风大雨如何避港、什么时候休渔补网等等。小两口端茶聆听,默默铭记,直讲到远处传来鸡叫声才告辞。
忠心与翠花本就聪明,加上用心勤快,不久之后,渔艺到家,一点也不输那些捕鱼老手。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顺顺当当。第二年秋天,生下一白胖小子。翠花说余家单传几辈,第一胎生儿子,是余家先祖做好事、行善举、积德赐恩,给儿子取名祖发,即余祖发。
余祖发满月时办喜酒,三十几条船全部回到湖口,一众渔民在高坡上喝酒划拳,十分热闹。有人说:“忠心两口有福气,生计讨得好,还添了人丁,给我们大伙带来了喜气。”又有人说:“忠心的儿子叫祖发,我们三十几户住的高坡也该有个名字。”有人接话:“不是叫湖口吗?”一人站起身,朝湖边望了望:“这哪看得到湖口?分明是一片茅草地。”翠花站在门口看看,若有所思,说:“门口到处是茅草,要过了茅草地才到湖口,茅草在前,湖口在后,干脆,把我们这三十几户住的地方叫茅湖口吧!”
众人听后,觉得这个名字合情合理、富有新意,拍手称快:“我们这个坡有名字了,叫茅湖口!”这是明朝初年的事。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茅湖口就出名了,而且写在了官方的地方志上。再后来,几经演变,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毛湖。
伏岭的传说
元至正二年夏天,正逢大旱,两个多月没有下雨。田里的秧苗干得都卷筒了,秋粮因缺水无法下种;坑塘河干,人们的生活用水也得跑到十里开外的沉湖去取,滴水贵如油。
花兰湾西头有一口井,是常大海家祖上打的。常大海开个小铺子营生,与村中老少和睦相处。他家门口有块百多平米的空地,绿树成荫,是村里农产品交易的小市场,由常大海经纪过秤,抽取行佣金。常家有一座砖木结构的瓦房,在满湾子的草棚中鹤立鸡群。
旱情严重,常大海为笼络人心、方便生意,贴出告示:私井公用,凡花兰湾住户每户每天供水两桶。左邻右舍感激不尽,可水少人多终不够用,遂改为每户每日一桶。
农历五月初六中午,众人在井边的树荫下午休聊天,感叹大旱之下怕是颗粒无收,纷纷盼望老天爷来场喜雨。
按顺序,此时该村中先生谭春发取水。忽然,花兰湾东南方向的羊肠小道上远远走来三个人,带着行囊,看样子是远道而来。待走近时,谭春发一惊——原来一老二少是三位僧人,僧袍已被汗水湿透,气喘吁吁、疲惫不堪的样子,定是口渴难耐。
老者上前,先向众人作揖,然后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众信乡贤,老僧法号普成,乃江西庐山牯岭脚下东陵寺之住持。今借道上武当山朝圣,途经贵宝地,天热难熬,一路缺水,已有两个时辰滴水未沾。求各位施主不看僧面看佛面,施以甘泉一桶,解我师徒燃眉之急。”众人小声议论,施米不难,可水太金贵。毕竟谭春发是文化人,高声说道:“高僧借道,讨水解渴,岂有拒绝之理!今我全家即便渴死,也理当先让诸位师父喝饱肚子。”说完麻利地打起一桶水送到三人面前。三人喝足,又各自备带了满满一壶。
老僧谢过众人,从褡裢里取出一个一尺见圆的蒲团,放于井边,便朝武当山方向快步而去,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说来也怪,刹那间,天上突然飘来一大片乌云,瞬间遮住了日头。一阵大风刮过,人们顿觉清凉,无不惊奇。
不知是谁拿起蒲团仔细端详,只见正反两面渐渐显现出一个黄色的“佛”字。谭春发看着“佛”字发呆,联想到刚才乌云遮日、大风乍起,断定其中必有蹊跷,立即吩咐众人到常大海家取出香纸等敬佛用品,将蒲团置于离井丈余远的高处,盖少许泥土,领着大伙虔诚地跪在地上燃香、化纸、叩首,振振有词地祷告:“苍天在上,神佛显灵。法师莅临,施以佛物,求神灵降甘露、赐一场神雨,润秧苗于垂危,让我等赶种秋粮,救乡民于天灾大旱之中。”
又说:“佛即福,有佛就有福,佛会给我们带来福气,我们要诚心护佛。”众人立即行动,到周边取来很多泥土,以蒲团为中心,筑起一道三丈多长、一米多宽、两尺多高的土岭。谭春发别出心裁,对大伙说:“我们今天筑的这条岭,下面有佛,而且是高僧留迹的福地,就叫佛岭吧。”常大海是生意人,补充道:“我们这个湾西高东低,而这个佛岭就在村西头,叫佛岭上更好些。”众人一致赞同。
当晚,佛岭周边普降大雨,而且连续下了两夜,旱情彻底解除。秧苗有救了,秋粮也播了,当年获得了空前大丰收。之后好多年,佛岭上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盈。
后来,“花兰湾”的名字没人叫了,取而代之的是“佛岭上”。
佛岭上的名声越传越远,再后来,不知是谁在地图上标注时把“佛”写成了“伏”字,以至于以假乱真,演变成了今天的“伏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