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首钢园的工业钢骨遇上XR虚拟技术,当南中轴的文化脉络接入元宇宙平台,北京正以政策为笔、科技为墨,在数字经济的画卷上勾勒出文旅融合的全新图景。11月22日,《关于支持北京未来数字空间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措施》正式落地,以最高2000万元的组合式资金支持,为元宇宙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让数字旅游文化的创新实践有了坚实保障。
此次政策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北京响应数字经济发展浪潮的战略布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全国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北京早在2023年就发布《关于推动北京互联网3.0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年)》,构建起市区协同的元宇宙发展政策体系。此次新措施由市科委、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聚焦科幻、元宇宙、虚拟现实等重点领域,形成“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生态培育”的全链条支持框架,标志着北京元宇宙产业发展进入规范化、高质量阶段。
资金支持的精准度与力度成为政策亮点。在前沿技术场景培育方面,政策实行分级奖励:首用首试的创新性体验项目可获最高30%、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实际投入超500万元的项目则按同等比例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部分项目还可享受场地使用费用减免。针对数字内容创作,优秀原创游戏正式出版即享30万元支持,获国际大奖者最高奖励200万元,国内大奖奖励50万元,实现“获批即享”的便捷服务。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落地后,每年可获最高500万元运营经费,还有最高4000平方米的租金优惠,连续支持最长达3年。资本层面,产业基金对种子轮、天使轮、A轮投资分别设定不低于100万、500万、1000万的单笔投资标准,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资金保障。
政策红利正快速转化为文旅场景的创新实践,南中轴元宇宙产业服务平台的启幕成为典型标杆。这个由原大红门服装商贸城转型而来的产业高地,集成了影视级xR虚拟拍摄、数字人仿生构建与云演艺全链条服务三大核心技术,其230平方米影视级广域高动态弧形屏打造的xR虚拟拍摄系统,可实现虚拟扩展拍摄、全景声录混等功能,让游客在虚实融合中感受文化魅力。在这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演艺总部基地、BOE MLED xR影视级显示联合实践基地等24个特色基地集中揭牌,东方演艺集团、京东方、腾讯云等50余家企业与10所顶尖高校组建的“数字演艺创新联合体”,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截至目前,平台已服务38家企业及机构,支撑多项国家级人才培训与内容制作项目。
首钢园的元宇宙转型则展现了工业遗存与数字技术的完美融合。作为2022年服贸会的热门展区,首钢园元宇宙体验馆累计接待观众及媒体超10万人次,78家线下企业与110家线上企业在此展示创新成果。在首钢一高炉SoReal、冬奥大跳台等标志性场所,游客通过VR设备即可“穿越”回冬奥赛事现场,感受冰雪运动的激情;借助数字孪生技术,百年工业厂房的历史变迁被生动还原,钢铁架构与虚拟光影交织出独特的工业文旅体验。这种“技术+场景”的模式,让工业遗存从“静态展品”变为“动态体验”,成为北京文旅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朝阳区与通州区的特色实践同样亮眼。朝阳区打造的蓝色港湾元宇宙、凤凰中心元宇宙等场景,将商业消费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元宇宙应用创新中心,通过数字技术活化运河文化,让游客在虚拟漫游中了解运河历史。这些场景的背后,是政策引导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成果,正如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助理杨楠所言,这种创新模式正在“催化创新要素聚集,赋能传统业态升级”。
政策对文旅行业的重塑作用日益凸显。从产业生态来看,“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微企业协同、高校科研机构支撑”的格局加速形成,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集聚的500余家高精尖企业已实现资源共享与能力协同。技术层面,xR虚拟拍摄、实时渲染引擎等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文旅内容制作成本,提升了创意效率,推动行业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转型。数据显示,北京元宇宙相关企业数量已占全国四成以上,形成涵盖硬件制造、内容创作、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对游客而言,元宇宙技术正重构文旅体验的维度。时空限制被打破,游客无需远行即可通过数字分身参与敦煌壁画修复、故宫文物研究等特色活动;互动体验升级,在xR云演艺中心,观众可实时参与虚拟演出的情节设计,成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文化传播更具活力,数字人讲解员用年轻化语言解读传统文化,AIGC技术根据游客偏好定制个性化文旅路线,让文化传承更接地气、更具吸引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