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外国人听完我的讲解发出‘哇哦’的感叹,我就充满成就感。他们对陕西那么感兴趣,我由衷地高兴,这也是我年过半百还坚持做俄语导游的原因。我希望我70岁的时候能站在更大的平台上向更多人讲述陕西的文化故事。”11月21日,准备迎接4名俄罗斯游客的西安导游闫晓红说。
闫晓红和俄罗斯的缘分结于1992年。那时20岁出头的闫晓红有一个去俄罗斯留学的机会,只要通过俄语考试,就能到莫斯科读大学,她特别兴奋。
“俄罗斯是什么样子,俄语怎么说,当时的我一无所知。”闫晓红说,“我用了3个月时间,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学习俄语。我要求自己把书上的句子全都念熟,不能有任何磕绊。”
1992年深秋,闫晓红如愿坐上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她考上了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就读于国际法专业。毕业后,她在多家中国公司驻莫斯科办事处做翻译。
“当时中国公司在俄罗斯最普遍的业务就是销售轻工业产品,从打火机到裘皮大衣,成百上千的中国日用品逐渐走进俄罗斯百姓的生活。”这是闫晓红对中俄间经贸最初的印象。
出国7年后,闫晓红回到家乡西安,跟着父亲学习中医。“这一干就是30年,其间没再去过俄罗斯,和当时的同学也都失去了联系。”闫晓红说。
转机始于一张导游证。闫晓红40多岁的时候,她的丈夫让她陪自己一起考导游证。正式成为一名导游后,闫晓红偶遇一名日语导游。闫晓红说:“她也是陕西人,但是她考取了日语导游证,能接待日语游客,把中国的文化故事讲给外国人。得知我在俄罗斯留过学后,她问我咋不考俄语导游证,我这才知道我还可以成为一名俄语导游。”
拿到俄语导游证的闫晓红有机会见到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每一个旅游团都想看兵马俑,我每个月至少去10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次闫晓红都会讲袖子上有“中国紫”的俑,讲跪射俑胸前是上片压下片、肩上和腰部则是下片压上片的盔甲设计。她还会引导俄罗斯游客留意兵马俑鞋底的纹路和手掌印。
“每一个细节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俄罗斯游客了解这些细节后,他们会更喜欢兵马俑,也会买很多文创产品带回国。”闫晓红说。
令闫晓红印象最深的,是来自莫斯科的媒体记者团。她说:“当时有20多名记者,他们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仔细询问中欧班列的吞吐量,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参观学习无土栽培技术,争先恐后地品尝无土栽培出的果蔬。他们还告诉我,他们在本国开着比亚迪汽车,陕汽集团生产的卡车在俄罗斯也很受欢迎。”
在闫晓红看来,如今俄罗斯人购买中国的茶、瓷器和文创产品等,在多领域和中国开展合作,不只是对中国商品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经济、科技实力以及中国文化的认同。她说:“当他们使用中国商品,并讲出与中国有关的故事时,每个人都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也希望通过讲好文化故事促进经贸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开放的中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