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作为深耕自行车运动三十年、见证国内骑行文化从萌芽到爆发的从业者,我始终觉得,有些时光不会被岁月冲淡,只会在回忆里愈发滚烫——比如2010到2015年,大众网“骑行天下”板块的线下活动,那不是一场场普通的骑行聚会,而是一代骑友的青春图腾,是山东乃至全国民间骑行圈的“天花板级名场面”,其盛况之热烈、情谊之纯粹,至今无人能超越。
如今提起骑行,大家想到的是精致的碳架车、专业的锁鞋骑行服、商业化的赛事运营,可当年“骑行天下”的日子里,没有这些花哨的配置,没有流量变现的套路,甚至连骑友们的装备大多是几百块的入门款,但就是凭着一群人的纯粹热爱,凭着一份份不掺杂质的真诚,把一场场民间自发的骑行活动,办得比庙会还热闹、比赛事还热血、比家人相聚还暖心。
今天,我不想单纯罗列当年的盛况,只想以一个见证者、参与者的身份,带着所有老骑友梦回那个黄金年代,聊聊那些刻在DNA里的感动与热血;也想给新骑友讲讲,中国民间骑行最动人的模样,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无关速度,无关装备,只关于热爱、陪伴与善意。
一、万人集结:不是“参赛”,是“赴约”,10分钟秒满的热爱太动人
现在的商业骑行活动,能凑齐三五千人就算“大场面”,可当年“骑行天下”的线下活动,动辄就是“万人空巷”的阵仗——不是夸张,是真的能把城市主干道堵得水泄不通,连交警都主动联动护航,因为他们也被这群人的热爱所打动。
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的“环泉城骑行挑战赛”。那是当年大众网联合济南体育局办的重头戏,初衷特别简单:“倡导绿色出行,带着骑友打卡泉城地标”。活动信息在“骑行天下”板块一发,没有华丽的宣传,没有丰厚的奖品,甚至连报名链接都是版主们熬夜做的简易页面,可原定招募2000人,结果10分钟报名通道就被挤崩,后台新增报名信息瞬间突破8000条,服务器直接瘫痪。
版主们一边紧急联系技术人员修复,一边在论坛安抚大家:“别慌,我们一定尽量让更多人参与!”最后只能临时扩容到5000人,即便如此,还有大批没报上名的骑友不甘心,活动当天早早赶到现场,要么跟着大部队一路骑行,要么在路边举着牌子为骑友加油,那种“我可以不骑,但我一定要见证”的热爱,现在真的很难见到了。
活动当天的场面,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清晨6点的济南泉城广场,天刚蒙蒙亮,就已经被骑友们“占领”——五颜六色的自行车堆成了山,红色、蓝色、黄色的骑行服汇成了海洋,没有统一的着装要求,却有着莫名的整齐与默契。人群里,有穿着专业锁鞋、背着骑行包的资深骑友,有骑着几百块山地车、背着书包的学生,有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大爷大妈,甚至还有一家三口组队,爸爸载着年幼的孩子,妈妈推着车跟在旁边,装备参差不齐,可每个人眼里的热情,却一模一样的耀眼。
早上8点,随着一声清脆的鸣枪,5000人的车队从泉城广场出发,沿着护城河、大明湖、千佛山一路前行,车队绵延足足10公里,像一条彩色的巨龙,缓缓穿梭在济南的街巷里。没有封闭的道路,没有专业的安保,可骑友们自觉排成队列,不抢道、不超速,遇到老人小孩主动避让,遇到同行的骑友体力不支,就放慢速度陪着,一句“加油,再坚持一下”,就能让人瞬间充满力量。
沿途的路人纷纷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照录像,商铺老板主动搬出自家的矿泉水,免费递给路过的骑友,还有小朋友拉着家长的手,举着自己画的“加油”牌子,扯着嗓子呐喊。有位老骑友“阿凯”后来回忆:“那天风特别大,骑到千佛山爬坡的时候,我累得气喘吁吁,腿都在发抖,真想放弃。可前面的大哥回头冲我喊‘兄弟,跟着我,慢慢骑’,后面的大姐还给我递了一块巧克力,那一刻,我突然就有了劲。那种陌生人之间的善意,那种集体共鸣的热血,这辈子都忘不了。”
更夸张的是2015年的“鲁南五市联动骑行”。大众网“骑行天下”联合枣庄、临沂、济宁、泰安、日照五个分站,组织了一场“跨市接力骑行”,每个城市出500名骑友,从枣庄台儿庄出发,一路接力到日照海边,全程300多公里。活动当天,五个城市的车队在各自路段集结,沿途不仅有当地骑友自发组织的补给点,还有电视台跟着全程直播,甚至有不少企业主动找上门,免费赞助饮用水和能量胶——要知道,当年的民间骑行活动几乎没有商业介入,所有的赞助,都是企业看到活动的热度、看到骑友们的纯粹,主动伸出的援手,这就是“骑行天下”的号召力,也是热爱最动人的力量。
二、公益骑行:不是“刷里程”,是“传善意”,车轮上的温暖从未缺席
当年“骑行天下”的线下活动,最让我动容的,从来不是万人集结的盛大场面,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善意——它从来不是单纯的“刷里程、比速度”,而是把“骑行+公益”融入每一场活动,让车轮不仅能丈量远方,还能传递温暖。
老汉作为深耕骑行行业三十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坚信:民间骑行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是竞技,而是用运动传递善意,用热爱温暖世界。而当年的“骑行天下”,恰恰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2012年的“为爱骑行·助力留守儿童”活动,至今仍是山东公益骑行的标杆案例,也是很多老骑友心中最温暖的回忆。活动发起时,“骑行天下”版块的版主“古井老汉”(一位骑行爱好者)在论坛发了一篇帖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朴实的话语:“咱们骑一次车,就能给山区的孩子捐一本书、一支笔,让车轮变成爱心的传送带,让孩子们也能感受到世界的温暖。”
帖子一发,短短三天就有1200名骑友报名,还有20多家本地企业主动对接,承诺“骑友每骑1公里,企业就捐赠1元钱”。有骑友主动提出,要提前给孩子们准备书籍、文具和棉衣;有从事教育行业的骑友,自告奋勇要去山区小学支教;还有擅长维修的骑友,说要带着工具,去给村民免费维修自行车。
活动当天,天公不作美,恰逢降温,路上还飘起了小雨,气温低到让人瑟瑟发抖。可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出,没有一个人抱怨。有位骑友“玲姐”感冒发烧,体温快到39度,大家都劝她回去休息,可她笑着说:“这点小病不算什么,孩子们还在等着我们,我不能缺席。”说完,吃了退烧药,裹紧骑行服,跟着大部队继续前行。
还有一对夫妻骑友,丈夫在前边领骑,妻子体力不支,落在了后面,丈夫就放慢速度,一路陪着,时不时回头看看,遇到陡坡,就下车推着妻子的车一起走。有骑友拍下这一幕,发到论坛上,配文:“最好的爱情,是和你一起骑行,一起把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当天下午,骑友们抵达平阴县的山区小学时,孩子们早已在门口等候,冻得小脸通红,却依然笑得灿烂。骑友们把提前准备的书籍、文具、棉衣递到孩子们手里,蹲下来和他们聊天,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还陪着他们一起骑自行车、做游戏。有个小女孩拿着崭新的笔记本,小声问一位骑友:“叔叔,我以后也能像你们一样,骑着自行车去远方吗?”骑友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当然可以,只要你好好读书,好好努力,以后一定能骑着自行车,去看更美的风景。”
活动结束后,骑友们没有散场——他们自发组建了“骑行公益队”,每个月都组织一次短途公益骑行,要么去山区支教,要么给孤寡老人送物资,要么帮村民维修自行车。有骑友说:“以前骑行,是为了锻炼身体,是为了挑战自我。自从参加了公益骑行,我才明白,骑行的意义不止于此——车轮转一圈,善意就多一分,这种快乐,比骑完100公里、200公里还要满足。”
除了助力留守儿童,“骑行天下”还组织过很多环保骑行活动。2014年的“环保骑行·清洁母亲河”活动,至今让人印象深刻。“骑行天下”组织3000名骑友,沿着黄河大堤骑行,一边骑行,一边捡拾沿途的垃圾。活动当天,骑友们带着垃圾袋、手套,从济南黄河森林公园出发,一路骑行一路清理,不管是路边的塑料瓶,还是草丛里的纸屑,都被大家一一捡起。
有路过的村民被感染,主动回家拿了工具,加入到捡垃圾的队伍中;还有小朋友拉着家长的手,跟着骑友一起捡垃圾,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们要保护黄河,让黄河变得更干净。”当天,骑友们累计捡拾垃圾200多袋,把黄河大堤清理得干干净净。这场活动,不仅被本地媒体广泛报道,还被央视新闻转载,让全国看到了山东骑友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更多人明白:骑行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责任与担当。
三、骑友狂欢:不是“网友”,是“家人”,这份纯粹情谊再也复刻不了
当年的大众网“骑行天下”,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骑行板块,而是一个有温度、有烟火气的“骑友大家庭”。线上,大家聊装备、分享路线、交流骑行技巧,吐槽骑行中遇到的趣事;线下,就组织聚会、约骑、切磋技术,没有商业套路,没有身份高低,没有贫富差距,大家因为骑行结缘,因为热爱相聚,那份纯粹的情谊,是现在商业化的骑行社群很难感受到的。
最让人怀念的,就是每年年底的“年度骑友嘉年华”。那不是一场精致的晚会,也没有明星助阵,却比任何演唱会都热闹,比任何聚会都暖心。每年年底,来自山东各地的骑友都会齐聚一堂,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赴一场“骑行之约”。
聚会现场,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精致的布置,却处处都是烟火气:骑友们展示自己的“战骑”,有改装过的山地车,有复古的二八大杠,有价值不菲的公路车,甚至还有自己动手制作的“个性战车”,每个人都骄傲地介绍着自己的车,眼里满是热爱;现场设置了慢骑比赛、障碍赛,骑友们踊跃参与,输了的人罚唱一首歌,赢了的人获得一本骑行手册或者一枚纪念徽章,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没有输赢,只有快乐。
中午的聚餐更是热闹非凡,几十张桌子拼成长龙,骑友们互相喊着论坛ID,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职业,忘记了生活中的烦恼,只专注于分享一年来的骑行经历:“今年我骑了川藏线,在米拉山口哭了,那是感动的泪”“我带着老婆孩子骑了环青海湖,这是我们家最有意义的旅行”“感谢论坛的兄弟,上次我骑行中爆胎,在路边无助的时候,是他特意绕路来救我,还帮我修好了车”“我今年刚接触骑行,是‘老槐树’版主手把手教我的,还送给我一套骑行手套,现在我也能跟着大家一起骑长途了”。
没有阿谀奉承,没有虚情假意,只有真诚的分享,真挚的感谢,这份纯粹的情谊,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有位老骑友说:“我这辈子没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骑行。自从加入‘骑行天下’,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在论坛里说一声,总有兄弟愿意伸出援手。”
除了年度嘉年华,小型约骑更是家常便饭。周末的时候,骑友们约着去爬泰山、游微山湖、逛台儿庄古城,一路上说说笑笑,互相照应;夏天的晚上,大家骑着车去护城河吹风,去泉城广场纳凉,结束后一起去吃烧烤、喝扎啤,聊聊骑行的趣事,吐槽生活的琐碎;冬天的时候,就组织短途骑行,欣赏雪景,顺便打卡本地的特色美食,一路上互相取暖,互相鼓励。
当年的“骑行天下”,还有一个特别暖心的板块——“新手训练营”。当年很多刚接触骑行的新手,都是通过这个活动入门的。板块的资深骑友义务担任教练,每周组织新手骑行,从基础的骑行姿势、刹车技巧,到路线选择、安全防护,一一耐心指导,从来没有不耐烦,也从来不会因为新手装备差而轻视他们。
有位新手骑友回忆:“我第一次骑行的时候,连头盔都不会戴,车链掉了也不知道怎么装,特别自卑,不敢和别人说话。是‘老汉’版主手把手教我的,还送给我一套骑行手套,告诉我‘骑行没有高低贵贱,只要热爱,就是一家人’。现在我也成了资深骑友,也在带新手,我想把当年的这份温暖,一直传下去。”
这份“家人般”的温暖,这份纯粹的热爱,是当年“骑行天下”最珍贵的财富,也是现在再也复刻不了的核心竞争力。
四、专家视角:为什么当年的盛况,至今无人能超越?
老汉作为见证山东省骑行运动从萌芽到爆发的老炮,这些年经常有骑友问我:“现在的骑行装备更先进、赛事更专业、宣传更到位,为什么再也复刻不了当年大众网‘骑行天下’的火爆?”
其实答案很简单,当年的火爆,从来不是因为条件好,而是因为“纯粹”——没有流量焦虑,没有商业套路,没有利益纠葛,只有一群人凭着一腔热忱,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这份纯粹的热爱,是最能感染人的力量。具体来说,有三个“不可复制”的核心逻辑:
第一,契合了全民运动的“黄金风口”,更抓住了“普通人的热爱”。2010年前后,国内民间体育开始兴起,骑行作为“低门槛、高参与度”的运动,刚好迎合了大众的需求——不需要昂贵的装备,不需要专业的场地,一辆自行车就能出发,就能感受运动的快乐,就能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大众网“骑行天下”,刚好给了这些热爱骑行的人一个聚集地,让零散的骑友变成了有组织、有凝聚力的群体,让“普通人的热爱”有了安放的地方。
第二,纯粹的热爱,没有流量与商业的裹挟。当年的骑友参与活动,不是为了涨粉、变现,也不是为了拿奖品、蹭热度,而是单纯地喜欢骑行、喜欢和志同道合的人相聚。版主们组织活动,是义务的,熬夜做报名页面、踩点路线、联系补给,没有一分钱报酬;骑友们参与活动,是自愿的,不管刮风下雨,不管路途遥远,只要有活动,就会准时赴约。没有商业赞助的套路,没有流量焦虑的内卷,大家凭着一腔热忱,把每一场活动都办得热气腾腾,这种纯粹的热爱,是现在商业化的骑行活动很难拥有的。
第三,线上线下打通的“强社群粘性”,让“网友”变成了“家人”。当年的“骑行天下”,核心不是“线上板块”,而是“线下社群”。线上的交流让骑友们互相熟悉,了解彼此的性格、爱好、骑行经历;线下的活动让大家从“网友”变成“家人”,一起骑行、一起狂欢、一起做公益,在一次次相处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谊。这种“线上+线下”的深度连接,让社群有了温度和凝聚力,让骑友们有了归属感。而现在的骑行社群,大多停留在线上交流,线下活动要么商业化严重,要么缺乏组织,很难形成当年的那种氛围。
更重要的是,当年的“骑行天下”,真正推动了自行车运动的“平民化”。在那个骑行还被视为“小众运动”的年代,它让更多普通人了解骑行、爱上骑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骑行爱好者,为后来山东乃至全国骑行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让大家明白:骑行不是专业运动员的专属,不是有钱人的消遣,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的热爱,都能享受的快乐。
现在的骑行,装备越来越先进,赛事越来越专业,可很多骑友都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了。其实不是现在的骑行不好,而是当年的“骑行天下”,太纯粹、太温暖、太动人,它藏着我们对青春的怀念,对热爱的执着,对真诚的向往。
五、回望当年:那些热血与温暖,从未远去
如今,大众网“骑行天下”板块早已不复当年的盛况,短视频、专业骑行APP成了新的主流,当年的骑友们也各有归宿:有的成了专业的骑行教练,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人;有的开了自行车店,继续守护着自己的热爱;有的依然坚持骑行,每年都会组织老骑友重走当年的路线,重温当年的热血;还有的因为工作、家庭,暂时告别了骑行,但始终关注着骑行圈的动态,只要听到“骑行天下”这四个字,依然会瞬间红了眼眶。
有位老骑友“老杨”,今年已经80岁了,他说:“我现在年纪大了,骑不了长途了,但每次看到家里的自行车,看到当年‘骑行天下’的纪念徽章,就会想起那些日子。想起和兄弟们一起爬坡、一起淋雨、一起狂欢,想起给山区孩子送物资时,他们脸上的笑容,想起路边陌生人递来的矿泉水,那些画面,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还有位骑友“小雨”,当年是“新手训练营”的一员,现在已经成了一名骑行教练,她带着新手骑行的时候,总会给他们讲当年“骑行天下”的故事,讲那些纯粹的热爱,讲那些温暖的善意。她说:“我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骑行的本质是什么,不是速度,不是装备,而是热爱与陪伴。当年‘骑行天下’教会我的,我要一直传下去。”
老汉作为深耕骑行行业三十年的从业者,我始终坚信:骑行的本质,从来不是速度与里程,而是热爱与陪伴,是用车轮连接人,用热爱温暖人。当年大众网“骑行天下”的线下活动,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之所以能让老骑友们至今念念不忘,就是因为它守住了这份本质,守住了那份纯粹的热爱,守住了那份真诚的情谊。
那些年,我们一起淋过的雨,一起爬过的坡,一起喊过的加油,一起传递的善意,从来都不是过往,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念想,是藏在岁月里的温暖。它们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只会在我们的回忆里,愈发珍贵。
最后,想问问所有老骑友:你当年参加过大众网“骑行天下”的线下活动吗?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场?有没有认识至今仍并肩骑行的兄弟?有没有一段回忆,让你至今想起,依然会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梦回那个热血沸腾的骑行黄金时代,致敬那些用车轮书写青春的日子,致敬那份纯粹的热爱,致敬那些永远的“骑友家人”!
相信无论时光怎么变,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那些年在“骑行天下”的热血与温暖,永远都在,从未远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