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12月28日,在厦门,一起相约“AI闪耀中国”吴晓波科技人文秀。本次活动由吴晓波频道、优酷、七维动力联合主办,【点击此处立即购票】。
“对资源型城市而言,资源终会枯竭,但将其价值最大化的能力不会——真正的财富,从不在地下,而在这里的人。”
赣州经开区的稀土深加工车间里,机械手正将提纯后的稀土氧化物压制成永磁电机磁钢——这些核心部件将直供全球顶尖新能源车企,每公斤售价可达数千元,是早年稀土原矿价值的20倍以上。
2025年,一场“稀土风暴”席卷全球。中国手握稀土精炼与永磁体制造超90%的产能,综合成本仅为海外三分之一,技术领先二十年。而赣州,这座“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凭借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稀土产业体量,如同那只挥舞翅膀的“蝴蝶”,搅动着全球新能源、半导体与军工产业链。
距离赣州500多公里的景德镇,这座享誉中外的 “瓷都”,又得一个新名号——“中国直升机摇篮”。如今的景德镇,已集聚低空经济企业105家,涵盖直升机、无人机及大飞机部件的全方位航空产品体系,预计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将突破2500亿元,不久前刚刚开幕的2025中国(江西)航空产业大会就在景德镇举办。
从“卖矿石”到“卖核心部件”,从做陶瓷到布局低空,赣州与景德镇蜕变,藏着南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样本,更折射出中国资源型城市突破“资源依赖”的深层发展逻辑。
“北煤南矿”的格局
资源型城市,通常是因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它们的开采与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南方是江浙沪的繁华与大湾区的科创,广袤的北方才是中国资源重地。
但实际上,南方也有不少资源城市,并且整个中国资源版图,呈现出“北煤南矿”的鲜明格局:
《中国矿产地质志•中国矿产地分布全图(2020)》
北方以煤炭、石油、钢铁等“重型资源”为主导,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煤炭储量占全国70%以上,黑龙江、山东的石油产业支撑起区域经济,由此催生了一批“一业独大”的重工业城市。
这些地区国有经济占比高,例如,辽、吉和黑三省国有资产在工业企业中的占比分别达46%、54%和65%,远高于东南沿海省份。沉重的产业模式,加上人口外流,转型牵涉面广,难度犹如“大象转身”。
而南方的资源更具“高精尖”特质——那些关乎工业命脉的 “维生素”,如稀土、钨、锡等,深植于南方群山之中。
像赣州的稀土、钨储量合计占全球30%以上,湖南郴州的铋、锑储量稳居世界第一,娄底是“世界锑都”,云南个旧是“中国锡都”,安徽铜陵为“中国古铜都”,江西景德镇、贵州六盘水也曾是南方重要的煤炭基地。
南方群山里的小金属矿
然而与北方一样,许多历经百年开采的南方资源城市,也因高品位矿体大幅减少而面临“资源枯竭”的挑战,转型已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
所幸,南方在转型之路上具备几重优势:
一是水资源充沛、生态本底较好,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承载提供了基础;
二是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大型经济圈,“近水楼台”的区位在人才获取、资本与接入市场方面更具便利;
三是南方的民营经济占比高,普遍超过60%甚至80%,中小企业集群发达,产业链条虽相对短却更灵活,有“船小好调头”的“灵活基因”。
这些优势叠加,为南方资源型城市进军下游精深加工、挖掘新产业价值创造了条件,由此涌现出赣州、景德镇等转型黑马。
转型黑马城市
上世纪末的赣州,稀土产业是“混乱与浪费”的代名词。当地老矿工回忆:“那时乱采滥挖,矿点比小卖部还多,就像猪八戒吃西瓜,吃一半丢一半,稀土以泥土价外流。”
尽管这里离子型稀土储量占全国同类的80%以上,但行业整体负债,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2004年,赣州打响转型“第一枪”:整合全市200多个矿点、1300多个投资主体,成立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开采、统一管理”。这一举措遏制了资源浪费,更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2015年,南方稀土集团成立,“国家队”入场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从稀土氧化物到稀土金属,再到永磁材料、永磁电机,产品附加值实现 “三级跳”。
如今的赣州,已构建起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全国60%的稀土二次资源回收产能集中于此,废旧磁材经再生处理后“变废为宝”;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平台落地,攻克了30余项核心技术,使赣州稀土永磁材料的性能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
2024年,赣州稀土产业产值近千亿元,其中深加工环节的贡献占比或已经超过一半,并且还在持续提升中,而在2010年,这一比例才刚到10%。
如果说赣州的转型是“深耕主业”的坚守,景德镇则走出了一条“跨界融合”的神奇之路。
追溯渊源,1969年三线建设的浪潮中,2000余名来自哈尔滨的航空精英南迁至此,组建起第602研究所、昌河飞机制造厂等“三厂一所”,奠定了“北有哈尔滨、南有景德镇” 的全国直升机产业格局。
当煤炭产量下滑、传统陶瓷产业遭遇产能瓶颈,景德镇兼具历史积淀、技术壁垒与政策契合度的航空产业,顺势扛起了城市转型的大旗。
更令人惊喜的是,陶瓷产业长期积累的精密制造、耐高温材料等技术,竟与直升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研发形成了意想不到的协同效应,为转型注入了动能。
更奇妙的是双向引流的良性互动:陶瓷文旅吸引的万千游客中,不少会走进直升机科技馆一探究竟;而航空产业汇聚的10万余名科技人才,又为陶瓷文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这一跨界融合的化学反应,推动近年来景德镇节假日旅游收入实现翻倍增长。
游客打卡景德镇直升机科技馆
除了“纵深”与“跨界”,另一些南方资源城市正凭借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切换发展轨道。
比如湖南郴州,在持续深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的同时,积极引入来自大湾区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其招商项目中约八成源大湾区。
为进一步打通开放通道,郴州在自贸片区内推行“湘粤港‘跨境一锁’快速通关模式”,将往来香港的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24小时以内,运输效率提升40%以上,硬是让不临海的内陆城市,仿佛拥有了直通港澳的“出海口”。
而贵州六盘水、重庆万盛则在矿产枯竭后,转而深度开发气候、生态等资源,分别塑造出“凉都”与“石林之祖”的新城市名片。
重庆万盛:煤矿村吃上旅游饭
转型成功的共性
尽管路径各有不同,但纵观那些转型初见成效的城市,仍能梳理出几条核心共性。
首先,是“国家队”与地方力量的系统协同。从赣州的稀土整合到景德镇的航空升级,“国家队”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既避免了城市内部“散兵游勇”式的低效竞争,又保留了民营经济的灵活活力。
其次,在与“国家队”协同发力时,地方政策的“精准度”远比“力度”更为关键。
这意味着需摒弃“大水漫灌”和“为转型而转型”的粗放思维,从“资金补贴”的浅层逻辑,转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围绕核心环节实施精准赋能。
比如景德镇,近年来,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等政策落地,恰好匹配了直升机产业对空域开放、军民市场和集群配套的深层需求;该市聚焦航空经济高附加值赛道,避免了“撒胡椒面”式的资源耗散。
江西天一航空装备有限公司
虽然陶瓷和直升机的跨界,有“可遇不可求”的偶然性,但本质是“国家队”、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多重作用下的“惊奇一跃”。
这里也可以看出,成功的转型从未全盘否定过去。那些长期积淀的产业基因、技术工人与产业链配套,是不可复制的“隐性资产”。
对这些资产进行创造性价值重构,远比盲目追逐产业热点更为可靠。就如景德镇同时没有抛弃“瓷都”标签,真正的转型,不是跟风文旅或承接低端产业,而是让传统积淀成为新兴产业的“跳板”。
第三,要找准比较优势,拒绝“千城一面”。比如区位“换轨”的关键,是把握“承接”与“升级”的平衡。
郴州的实践表明,不只是靠地理优势,更要做系统性改革——融入先进地区经济圈、找准产业链生态位,再通过完善设施、创新招商、优化环境,把潜在优势变成实际动能。
而本地配套、营商环境和创新吸引力,直接决定城市是被“虹吸”,还是能与核心城市“反哺共赢”。说到底,转型不是“上两个新项目”,而是产业、生态、城市功能与治理的全面升级。
一个半世纪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 理论,指出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样样精通,而是在于专注于自身相对效率最高的领域,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交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对资源型城市而言,资源终会枯竭,但将其价值最大化的能力不会——真正的财富,从不在地下,而在这里的人。
本篇作者 |袁一音|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