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碧云寺秋色
游客在朝阳公园的天然“摄影棚”拍照留念
国家植物园里,游客用手机拍下秋色
紫竹院公园秋色正浓
时值初冬,漫步北京街头却仍然能感受到暖暖的秋意。老舍笔下的“北平之秋”,总是令人无限向往。为了让这份秋日限定美好停留更久,北京从文旅体验创新、生态养护优化、景观品质升级、消费链条延伸四大维度发力,推出一系列特色举措,拉长景色观赏周期,让北京的秋天不仅是脑海里的诗意,更成为市民游客可感、可触、可享的沉浸式金秋“慢时光”。
“秋日长椅三分钟计划”
深度激活年轻人赏秋热情
在快节奏的北京,年轻人鲜少有机会停下脚步感受季节的流转。今年秋季,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联合推出“秋日长椅三分钟计划”,以“慢”为核心,为年轻人打造了一处处与秋天对话的“精神角落”,深度激活了年轻人的赏秋热情。
地坛公园的银杏大道一直是北京秋日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95后姑娘吴丽,喜欢在结束一上午的忙碌后来这里逛逛。捧着一杯咖啡在长椅上发会儿呆,是她每天特意留给自己的独处时光。
这些适合发呆的椅子,就是“秋日长椅三分钟计划”中的主题长椅。北京在50个赏秋地布置了200余把秋日长椅——它们或置于古建红墙下,或依傍京郊山水间,或藏在胡同街巷里,每张椅子上都贴着一句“秋天的留言”。
在地坛公园银杏大道旁的长椅上,“叶子不会一直长青,你也可以偶尔躺平”的文字,让吴丽会心一笑。在朝阳公园的草坪边,“秋天把最好的阳光,平等地分给每一张长椅上的陌生人”的话语,让游客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这些温柔的文字,如同秋天偷偷递来的“小纸条”,戳中了年轻人对治愈与放松的渴望。
部分长椅旁设有可以互动的秋日主题邮筒,朝阳公园、地坛公园和清河之洲三大核心赏秋地还设置了大型电影相框,将秋日风光化作天然“摄影棚”。在朝阳公园万人广场,棕色的电影相框立在“网红树”前的草坪上,相框中央摆放着一把木质长椅,一旁的红色邮筒与之呼应,吸引不少新人来此拍摄婚纱照。“原本只是计划拍公园外景,没想到这个相框让照片有了电影海报的质感,太惊喜了!”一位新娘笑着说。
200把长椅、60个邮筒和3个电影相框,成了藏在北京秋景里的惊喜,等待游客去发掘。“这些都不是集中摆放,而是‘散落在秋日里’,我们不想让游客觉得这是一场需要特意规划行程的‘任务式打卡’,而是希望大家在逛公园、走胡同、游京郊时,不经意间邂逅这些惊喜,坐下来感受北京的秋。”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一级主任科员郭晓静介绍,这种随性的设计,契合了年轻人“即兴式休闲”的习惯,也让更多人愿意走出写字楼、离开屏幕,走进秋日的阳光里。
活动还同步在线上发力,与小红书合作推出“漫步北京之秋”专题活动,邀请博主、市民、游客共同参与相关话题内容创作,让普通人也成为“北京秋日推荐官”。这场浪漫的秋日邀约,邀请年轻人“慢下来”,即便只有短短三分钟,也能在这转瞬即逝的金秋时光里,捕捉秋日意趣,为忙碌的生活增添一抹“精神留白”。
“落叶缓扫”计划
让秋日限定美景延长至初冬
北京的秋天转瞬即逝。近期,由于气温偏暖,这份秋景意外收获了“超长待机”。在此基础上,北京多家公园开展“落叶缓扫”计划——不急于清扫落叶,让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橙黄的白蜡叶铺满步道,为游客最大限度保留秋色,延长秋日景观的“保质期”。
11月中旬,市民杨阿姨和老伴儿搭乘西郊线去香山。伴随着有轨电车的缓慢前行,一幅金色的画卷在窗外徐徐展开。“太美了,好像进入了油画里一般,静谧而又美好。”杨阿姨举着手机一路拍照,舍不得错过任何一处美景。
虽已是初冬,国家植物园里的秋色依旧浓郁。在园区东北侧的树木园中,高大的杂交鹅掌楸满树金黄,一片片叶子在秋风中随风摇曳。浓郁的秋色不仅挂在树上,还洒在地面上。在热带展览温室门前,金黄色的银杏叶铺满草坪,不少小朋友在上面快乐地奔跑、抛撒落叶。为了帮市民留住这份秋日限定浪漫,国家植物园对重点赏秋区域的落叶进行了缓扫处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落叶自然铺陈的美感。
缓扫落叶的公园不止一家。圆明园里,厚厚的金黄叶片铺满步道,形成柔软的“金色地毯”,脚踩上去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奏响专属秋日的乐章。玉渊潭公园在东北大堤元宝枫集中观赏区、桥下西门至纪念碑广场银杏集中观赏区、樱花园水杉观赏区以及游客无法进入的草坪地,都采取了落叶缓扫的措施,延长彩叶的观赏期。“这些堆积的落叶才是秋末冬初该有的样子!”一位带着孩子在圆明园里踩树叶的市民说,带着孩子一起捡落叶、踩树叶、辨认不同树木的叶片形状,是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近几年,每到初冬,园林部门都会特意下发通知,要求公园特定区域“落叶缓扫”,为的就是尽量将北京秋日的限定美景多挽留一阵子。落叶缓扫不是完全不扫,而是差异化缓扫。玉渊潭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游客常走的石板路、桥面和坡道,公园会及时清扫落叶,防止游客滑倒。天坛公园则会等银杏叶自然落尽后再集中清理,适度保留树木周边草坪落叶,将主干道落叶归整至树冠投影范围内,满足游客拍照赏景需求。“每日开园前,公园会安排大型清洁车对主干道落叶全面清扫,既保障游览通道整洁通畅,又考虑环境卫生、出行安全与景观体验。”公园相关负责人透露。
风干日燥是北方秋冬的气候特点。各大公园景区会通过喷水湿化、设立禁火标识、巡查巡视等措施,严防落叶缓扫期间绿地火情的发生。以颐和园为例,全园赏秋植物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初冬以来,公园保留秋季彩叶美丽景色的同时,会及时修剪清理断枝,对绿地进行喷水湿化,待落叶水分减少后,出于防火考虑,再陆续对落叶进行集中清理。
“增彩延绿”科技创新
助力城市如油画般绚烂
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今年北京的秋景,不仅观赏期延长了,色彩也比往年更加丰富——从远郊山岭的层林尽染,到城市街巷的“酒红、墨绿、橙黄、深紫”交织,整座城市漂亮得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这份“高颜值”的背后,是北京持续多年的科技创新与生态建设的支撑。“十四五”期间,北京新增造林绿化34.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5%,平原地区形成40片万亩以上大型森林板块,与山区绿屏衔接成坚实的生态屏障,为彩叶树种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广阔载体。
为解决过往秋冬季节绿化景观单一的问题,2015年起,北京启动了“增彩延绿科技创新工程”,核心目标是筛选、培育并推广适应性强、色彩表现优异的新优彩色、常绿乡土植物,为城市景观增添更多“色彩选项”。市园林绿化局介绍,经过数年的科研攻关,北京成功完成了85种新优乡土植物的优株筛选与快繁技术突破,其中包括丽红元宝枫、青榨槭、栓皮栎、菌根白皮松、涝峪苔草等。
这些植物不仅耐寒、耐旱,适应北京的气候土壤条件,还具备独特的色彩表现。以香山公园为例,近年来,公园在不断增植香山红叶代表树种——黄栌的基础上,陆续引种元宝枫、丽红元宝枫、秋紫白蜡、银杏等彩叶树种,丰富秋天的色彩。元宝枫极具魅力,树姿优美,叶形秀丽,秋季叶子渐变为红色或黄色。而丽红元宝枫则大为不同,它较其他品种的元宝枫颜色更红、更正,观赏期更长,血红色的树冠更具视觉冲击力。
除了彩叶树,北京还推广了一批观花、观干、观果植物,进一步丰富秋日景观。以冬果王山楂树为例,其果实小而红,一簇簇挂在枝头,如同“红色的小灯笼”;红瑞木的皮呈紫红色,天气越冷颜色越鲜艳,即使叶片脱落,也能为冬日景观增添色彩;粉黛乱子草则以其柔软的粉色花穗,成为城市中的“网红植物”,为秋日增添了几分浪漫气息。
工程还通过土壤综合养护技术,拉长了“彩叶保质期”。全市在绿化示范区广泛推广有机肥、菌根肥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树木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让叶片更健壮、色彩更鲜艳。以城市绿心的“霜叶彩廊”为例,这片银红槭林在五年前就已种植,但直到今年才“爆红”,核心原因便是经过五年的土壤改良与养护,苗木逐渐变得健壮,枝繁叶茂,叶片的颜色也变得更加鲜艳、纯正。
此外,北京还建立了“树木医”体系,为城市树木提供“健康诊断”与精细化养护,确保叶片色泽更佳、挂叶时间更长。这些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从“养树”到“护叶”,全方位保障了彩叶的观赏品质与时长,最终为市民呈现了“秋景延时”的效果。
打造“赏秋+”产品
让美景变可持续“消费动力”
除了“延长美景”,北京不少公园还以秋景为媒,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赏秋+”产品,将秋日自然风光转化为可持续消费活力,延伸秋日经济链条,实现“赏景”与“经济”的双赢。
这一转变其实是对过往“痛点”的破解。“以前逛公园,饿了只能买到矿泉水、烤肠、面包这些简易食品,逛累了也没有舒适的地方能休息会儿。”市民阎女士说,这些不便导致她和家人每次只能“逛一圈就走”。这两年,北京的公园明显方便多了。通过引入特色商业业态打造“赏景+休闲商业”模式,公园让游客从“匆匆打卡”变成了“愿停留、慢消费”。
海淀公园就是一个典型。近两年,通过拆掉围栏成为“无界公园”,打破了公园与城市的界限,提高了市民游园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曲女士是海淀公园的常客,对于公园的变化她深有感触:“这两年,海淀公园是一年一个样儿。去年有了咖啡馆、书店,户外还有遮阳伞,逛累了就带着孩子去坐会儿,特舒服。今年,大草坪上又多了一处绿植咖啡店,每到周末还有特色市集,孩子逛一天都不觉得累。”据了解,商业业态的加入,让海淀公园从“单一观光地”升级为“休闲目的地”,周末日均游客超万人次,停车场一位难求。
朝阳公园则进一步升级了“赏秋+”的内涵,引入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微博in、阿派朗创造力星球等多个商业体,还开设了全市唯一的麦麦岛旗舰店。“以前朝阳公园东部这一片没什么可玩的,自从今年微博in、阿派朗开业后,每到周末,都有很多年轻人到这里玩,还有不少家长带孩子来玩,特别热闹!”家住朝阳公园附近的雷女士说,自从这片区域热闹起来后,自己和家人来遛弯儿的次数和时间明显变长了。多元商业体与公园秋景形成互补,使游客的“赏秋之旅”从单纯“看秋景”,延伸为“玩乐园、品美食、买潮玩”的综合体验,带动了餐饮、零售、游乐等多领域消费。
在资源循环与文化赋能方面,香山公园走出了独特路径。公园通过艺术创作与科技转化,为干枯凋落的枝叶、断裂的树木赋予全新价值:引导游客将落叶制作成贴画、“落叶星星瓶”等手工艺品;将枯枝设计为红叶、动物等主题的微型景观,融入四季园林小品并配以解说牌,传递资源循环理念。“这些都是公园里的枝叶做成的,很有纪念意义。”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让杨阿姨爱不释手。
此外,市文旅局也积极助力“赏秋+”经济落地,在最新推出的4条北京“秋日散步美学”主题线路中,串联周边美食、美店,形成“逛、吃、买”完整游玩链条。其中,京郊散步美学的怀柔两日游线路,融合了神堂峪自然风景区的山水风光与PEAR梨咖啡、中信书店的休闲体验;胡同散步美学线路不仅联动钟楼、五四大街、老舍故居等景点,还将周边特色小店、老物件陈列室列入其中,进一步丰富了游览体验。
“赏秋+”产品的成功,还离不开线上传播的强力助力。无论是“秋日长椅三分钟计划”,还是各类“赏秋+”业态,均通过联动线上话题引发打卡热潮,带动景区周边餐饮、文创、住宿等消费,形成“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线上分享”的传播消费闭环,让秋日美景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活力,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北京青年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