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云
人生总有些地方,初遇是惊鸿一瞥,再访是灵魂共鸣,久居是岁月安澜。南阳,便是这样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
于我而言,南阳更是魂和根所在。它不像江南水乡那般精致婉约,也不似西北大漠那般雄浑壮阔,却藏着能让人甘愿“三顾”的魔力。一顾醉心于碧水丹山的自然馈赠,二顾沉浸于楚风汉韵的千年文脉,三顾觅栖于身心归处的康养真谛。
到南阳,是与历史的对话,与现实的相拥,更是对生活本真的重新发现。当您第一次踏上南阳的土地,就会被“伏牛苍苍,丹江泱泱”的诗句牵引。当您行至伏牛山腹地,就会领略“与自然很近,离红尘不远”的仙境。当您站在老界岭的观景台远眺,方知何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连绵的山峦如巨龙盘踞,春日的杜鹃漫山遍野,秋日的红叶燃透天际,冬日的雾凇似琼枝玉树,四季的笔墨在这里晕染出最鲜活的色彩。
若说伏牛山是南阳的脊梁,那丹江湖便是它的眼眸。乘舟泛游丹江,碧水如镜,倒映着两岸的青山与白云,渔舟唱晚的旋律在水面上轻轻飘荡。坐禅谷里,瀑布叠翠,溪流潺潺,崖壁上“心即是佛”的摩崖石刻,历经风雨,依然诉说着千年前的顿悟。
您有幸再顾南阳,肯定是为了赴一场与历史的约定。站在卧龙岗武侯祠前,望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楹联,仿佛穿越千年,看见刘备顶着风雪,第三次叩响茅庐的柴门。穿过“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的石坊,走进茅庐旧址,那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的千古绝对,将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凝练在方寸楹联间。
当您走进南阳府衙的大门,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匾额高悬,让人想起他治理南阳时“筑堤治水,兴学育人”的政绩。这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府衙,是“一座府衙,半部官文化”的缩影。站在大堂前,看着“公生明”的匾额高悬,忽然想起南阳人张释之的故事……这位西汉的廷尉,曾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敢于顶撞汉文帝,留下“张释之执法”的千古美谈。
当生活的疲惫累积,南阳便成了最好的栖息地。第三次您再来南阳,一定要在一个枫叶飘零的深秋。清晨,伴着鸟鸣走进医圣祠,院内的张仲景雕像庄严肃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石碑上熠熠生辉。张仲景在南阳行医时,曾在寒冬里“坐堂问诊”,为百姓免费看病,后来“坐堂医”便成了医生的代名词。您可以体验一下南阳的艾灸与推拿。艾草的清香弥漫在房间里,温热的感觉顺着经络蔓延开来,连日的疲惫竟一点点消散。傍晚,您可以坐在白河岸边,看着夕阳将河水染成金色,岸边的老人打着太极,孩童追逐嬉戏,忽然懂得:康养从不是奢侈的消费,而是对身体的敬畏,对生活的从容。
三次造访,三次感悟。在这里,山水不仅是风景,应是对话的天地;文化不只是遗迹,而是流动的血脉;康养不限于疗愈,更是生命的修行。或许,人生也需要这样的“三顾”:一顾是感官的震撼,顾于外界的精彩,拓宽眼界;二顾是心灵的碰撞,顾于内心的丰盈,沉淀自我;三顾是生命的融合,顾于生活的从容,享受当下。
南阳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它教会我们:人生如登山,需要不断向上;文化如酿酒,需要时间沉淀;康养如品茶,需要静心体会。南阳,这个值得三顾的地方,其实在提醒每个匆忙的现代人……最美的风景,最深的安宁,不在远方,就在你愿意为一处山水、一段往事、一章文脉、一种生活而停留的心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