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位于辽东本溪县的东部山区,现在的碱厂镇,原来属于兰河峪乡管辖,太子河的上游。因村南前山有一座明代的烽火台坐落在那里,因此这个村落就取名“台沟”。说起兰河峪的自然风光,那是有目共睹的,著名的旅游打卡地,“老边沟”“大石湖”自不必说,海拔1254米的县境内最高山峰“韭菜顶子”屹立在这里,“老房河”“黑石哨”“滴台头子”等夏季避暑戏水胜地沿着太子河一字排开,吸引着多少游客驻足流连忘返。
台沟原属柳堡大队的一个生产队,四十几户人家,一条东西向的大沟有四五公里长,连接到海拔1100多米高的“老獾顶子”,村西太子河水自南向北的流淌,台沟就位于太子河的右岸。
村北有一大片土地,叫“北大地”,是整个生产队主要的产粮地,被称为“地眼”。1960年的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冲上了“北大地”,洪水过后给地中间留下了一道几十米宽二百米长的细沙层,这道沙层破坏了原有的土地,庄稼不爱长还不算,就是每年春季的大风天气,大风刮起的风沙铺天盖地,成了这里的一患。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后期,生产队决心要治理这片沙地,这一年的冬季,有我领头带领近二十人,套了十几张牛爬犁,到距离五六百米开外的“北岭”上挖黄土,垫这片沙地。
辽东地区的丘陵地带,总会看到在河流流域每隔一段就会出现一道横向的黄土小岭岗,会有几米十几米深的黄土层,因为没有研究过这些黄土形成的成因,是风力形成的还是水力形成的,也很可能这是原来很大的一层,现在这些只不过是被历史上无数次的洪水冲剩下的也可能。
这些黄土层却给附近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便利,过去百姓们都住得是泥土房,这黄土当然是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过去的村落几乎附近都有这种黄土的岭岗。
台沟这附近就有相隔不远的三道黄岭;北边“谢家崴子”北侧的黄岭,被称为“头道黄岭”,中间的“小北岭”,又叫“北黄岭”,被称为“二道黄岭”,南边兰河峪南侧孤山子之间还有一道黄岭,叫“南黄岭”,被称为“三道黄岭”。我们要挖黄土的地方就是在这中间的“小北岭”“二道黄岭”上。
因为是冬季挖黄土,黄土层上面有二、三尺的冻层,非常坚硬,我们几个主要男劳力就是用镐刨这些冻土层,一旦挖开冻层,里面就是软黄土了,再刨和挖就都省劲了。因为刨冻层效率太低,生产队搞来了炸药,放炮炸黄土那确实是相当好的主意。
因为我之前在大队的创业队干过,包括打眼放炮等等,也见识过各种“火雷管”“电雷管”,所以这里就是由我来放炮。
放炮首先要“打眼”,有了炮眼才能装填炸药,这里的“打眼”非常简单,普通的岩石打眼我们都是手工打眼,“八磅锤”“钎子”必须的,打一个一米深的眼,需要几个小时。而现在打的是黄土的冻土眼,我们只需要用尖头的钎子,放在火中烧红,然后将钎子用大锤往冻土里面钉,热钎子遇到冻土,烫得滋溜滋溜响,不时有水沫冒出,而且进度非常快,还要不时来回抽插咣当钎子,扩充炮眼,如果一次不成,将钎子再烧热接着钉,一般会穿透冻层就可以了。
然后就是装药爆破了,那个年代号召兴修水利改造农田,炸药很容易搞到,还有战备的需要,各地都在学习普及民兵爆破知识,所以会爆破的人很多。我们炸黄土用的是电雷管,电雷管比较安全,一般的一个眼用一至两管炸药就可以了,也有散装的炸药,那就根据经验来决定用多少,电雷管常见的是1.5至2米的导线,根据需要一次放几个炮,最常见的是“并联”方式,这样能保证一次就能起爆成功。
炸药装好后,再接连接导线,导线的长度根据安全避险距离而定,需要可靠的避险地点,在一切工作做好之后,就开始疏散人员,放出警戒,开始爆破了,电雷管爆破要求必须在一切线路都连接好之后,最后才能连接“发爆器”,决不允许先连接“发爆器”,并且发爆器的钥匙要揣在爆破员的手里,这不能含糊。
那时候的发爆器是那种黑色比万用表大一些,有两个接线柱,接在导线的两端,爆破操作时,将钥匙插进锁孔,逆时针左旋钥匙,这是在充电,能听到吱吱的叫声,等灯一亮表示电已充满,这时立刻右旋顺时针旋转钥匙,即可起爆。
因为是电爆破,导线会经常被炸断,虽然可以接上继续使用,总不免会越来越短,在一次的爆破中,导线就有点不够长了,爆破的隐蔽点在小岭下有一个可以钻进两三个人的小土洞,导线扯到头了,还差大约五米的距离才到洞口,这时候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起爆了,因为放出去的警戒不能长时间的堵人,再回家取导线来不及,时间等不得,我看看距离,情急之下,我果断地起爆了发爆器,只听一声闷响,一柱爆土冲向空中,这时我扔下起爆器,蹦着高的冲向小土洞,随后就听着噼里啪啦的碎土块落在洞口周围。有惊无险。
虽然这次爆破有点冒险,但是我也是经过算计的,一般的爆炸从散碎物的被抛起到降落得需要一定的时间,五米的距离在我有准备的情况下有两三秒钟也是完全可以跑到的,最后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这必定是有风险的,不过这也是我仅有的一次。
如果就把这些看成是了不得了,那么相比战场上的爆破,这简直就不值得一提,战场上爆破碉堡,哪还有什么避险的地方?只是滚得越远越好,受伤是随时的,最后能活下来才是命大的。
大约干了20多天,这一片沙地被平铺了一层一尺多厚的黄土,多年的风沙被压住了,这一片土地又恢复成了高产的农田。
1985年老家台沟我的自拍,图中左下半部的土地就是“北大地”,前面一道细小的小土岭就是“小北岭”,最近处村庄就是台沟,图中间部分是北岭村和谢家崴子村,最远处白茫茫处是碱厂。
左下部分是“北大地”,远处是“田桓铁路”“谢家崴子特大桥”
小北岭上北看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