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泛黄的糖纸到斑驳的粮票,从批注密布的旧籍到夹着时光信物的孤本,从父辈摆地摊的《故事会》到年轻人打卡集章的小红书……被岁月浸润的纸上印记,在秦淮河畔的暖灯下缓缓苏醒。初冬的南京,空气里除了潮湿的水汽,更弥漫着一股陈年纸张与新鲜墨香交织的独特气息。11月21日,在“天下文枢”牌坊旁,365天不打烊的全国最大古旧书巷——“夫子庙旧书巷”,正式向所有爱书人敞开了怀抱。这是一场书的集市,更是一次试图将城市文学基因重新激活,让历史文脉在街巷间流淌的大胆实践。
“闲鱼趣集”让旧书流转
两代共绘书香长卷
老字号有了新主理人
步入旧书巷,时间仿佛被压缩。65个摊位从上午11点一直热闹到晚上9点,泛黄的线装书、绝版的孤本、带着批注的旧籍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等待着新的知己。
凤凰国际书城、南京新华书店、复兴书店等本地“大佬”亲自坐镇,更有20家南京老字号书店携镇店之宝齐聚。在这里,“传承”二字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书香事业的交接。年轻的“书二代”们开始随父上岗,成为新一代的主理人。大进书店的陶慧颖就是其中一位。她从小看着父亲摆地摊卖《故事会》《读者》,如今,她利用空闲时间,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部分担子。
“我爸做了快30年,以前是以摆地摊为主。现在,我帮他打理实体店,也教他怎么在网上卖书、定价,让他能和新时代接轨。”陶慧颖不仅继承了父亲对书的热爱,更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她开设了小红书账号,策划打卡集章活动,希望让“大进书店”这个名字被更多年轻人记住。“我希望南京的年轻人,甚至老年人,能记住这个名字,以后逛书店时会想到我们。”
而像明天书店的金彪这样的“老书人”,则代表着旧书行业的根基。他入行十五六年,店里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书,最便宜的几十元,珍贵的能卖到三千元。“买这些书的,多是五六十岁以上怀旧的人,或者学文学、历史、政治专业的学生,他们是为情怀,也为资料。”金彪坦言,旧书生意在当下最好的一天能有两三千元营业额,周末人流量大时表现更佳。对他而言,卖旧书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历史”。
大进书店
不止于交易
旧书如何承载新知与温度
旧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标价。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
金陵旧书市集项目主理人张彦珺对此有着深刻的洞察:“旧书虽然旧,但在我们的市集上,它可以遇到一个新的知己。”她分享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北广场的一个书摊,不仅卖旧书,还搭配了新鲜花卉和植物养护指南。“这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是新旧交替。每一本旧书对一个人是旧物,对另一个人,却可能是寻觅已久的新知或珍藏。”
这种“旧书新知”的理念,在学人书店得到了更具象的呈现。老板在翻阅旧书时,常会发现前人夹在书中的糖纸,他将这些承载着时光印记的小物件,制作成独特的文创产品。张彦珺说:“翻阅旧书时,会有一种与前人对话的感觉。你会想,当初是谁在翻这本书?它流转了几个人才到我手里?这种质感,是手机阅读无法替代的。”这种基于旧书衍生的文创,以及珍贵的古籍、签名本、珍藏本,正成为旧书行业在当下探索的盈利模式之一,试图让年轻人在情怀的感召下,放下手机,重回纸质书的温情世界。
复兴书店的窦才任则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旧书的内涵。他收集旧书时附带发现的粮票、布票、车票等老物件,被巧妙地做成小文创。“这里面有知识,有资料性。它记录了当年凭票供应的历史,现在没有了。”他将这些票证封装起来,使其成为可触摸的历史切片。
“旧书为什么还有人喜欢?因为它里面有内容,有价值。我们做这行,不能把书卖完就没了,也要让这些附带的历史信息流传下去。”窦才任的店,2003年从南大附近的汉口路起步,如今新店又在夫子庙开张。他透露,能在夫子庙这寸土寸金的地方以远低于市场价租到店面,离不开市里对文化项目的补贴和支持,意在将夫子庙“天下文枢”的文化底蕴做实、做活。
琳琅满目的旧书
十大主题与沉浸体验
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夫子庙旧书巷不是一个简单的旧书交易市场,它更像是一座精心构筑的城市文化客厅。现场不仅汇聚了琳琅满目的旧书,更以十大主题板块串联起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从固定书市的专业选品,到古旧书市的珍本荟萃;从创意文创的现代美学,再到非遗体验的匠心传承,每一处细节都精心打磨。旧书巷成为一个集淘书、观展、体验、消费于一体的一站式文化打卡地。
开市期间,一系列创意活动将氛围推向高潮。活动期间参与者只要完成寻找白色或暖黄封面旧书、寻找比自己年长的书、找出含“冬”“雪”“暖”字句等任务,即可集章兑换暖冬茶饮、秦淮文创或非遗体验券。古籍善本特展中,展示了南京地方志、名人信札手稿、罕见戏曲唱本,古籍专家现场讲解,揭开“一页纸背后的千年秘密”。
此外,“旧书巷”还有与闲鱼联动打造的“闲鱼趣集”,鼓励游客携带闲置书籍或旧物参与自由交换,并附上“记忆卡片”传递情感,让旧书在流转中重获新生。
夫子庙旧书巷的诞生,是南京这座文学之都一次自觉的文化行动。正如项目主理人张彦珺所言,此举旨在“以旧书流通为纽带,活化城市文学基因,传承历史文脉,让文学走出书斋、融入街巷、服务大众”。它依托秦淮河畔这一千年文化场域,打造了一个可触可感的文学交流空间。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