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星夸赞到客流锐减,一场视频引发的生意危机
今年3月,几位印度游客慕名来到哈尔滨,目标很明确——体验传说中“灵魂维修站”般的东北澡堂。
149元24小时的套餐里,泡澡、搓澡、汗蒸一应俱全,还有免费水果饮料供应,沉浸式体验后,游客们直呼“太过瘾”。
他们不仅拍了短视频全网夸赞,还热情邀约老乡来感受这份惬意。
起初,这段视频只是普通的旅游分享,不少网友还留言“欢迎来东北搓澡”,可没过多久,评论区画风突变。
有网友开始留言“印度人卫生差,澡堂肯定被污染了”,这类声音像滚雪球般越传越广,最终变成了“这家澡堂接待印度人后不能去了”的谣言。
谣言的威力远超想象,此前这家澡堂生意火爆到搓澡要排号,办卡的老顾客络绎不绝,可谣言传开后,门店瞬间冷清下来。
即便不少老顾客手里还握着储值卡,也宁愿绕远路去别家,一天下来进店的客人屈指可数。
从游客口中的“五星推荐”到商家眼里的“客流腰斩”,不过短短几天,一场本是正向传播的文化体验,硬生生被偏见扭转为冲击生意的危机。
一视同仁是本分,消毒到位却难挽信任
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意下滑,澡堂经理满是委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无奈表示:“来的都是合法合规的客人,我们没有理由拒之门外。”
事实上,商家从接待之初就恪守行业规范,印度游客进店时按要求排队、消毒,体验过程中也全程守规矩,并未出现任何不当行为。
更重要的是,游客离开后,商家严格按照公共浴场的卫生标准,进行了全面消毒。
池水按规定达到余氯≥0.3mg/L的标准,并且每四小时更换一次,所有接触过的区域也都逐一清洁。
用经理的话说:我们做的是长久生意,卫生是底线,不可能因为接待了外国游客就放宽标准。
可即便如此,网友的偏见依旧难以扭转。面对商家的消毒说明,不少网友仍留言“消毒水在恒河水面前没用”“大自然都净化不了的东西,消毒能管用?”
这些带着调侃的偏见言论,让商家陷入两难:拒绝客人违背“一视同仁”的经营本分,正常接待却要承受客流流失的损失。
这场“本分”与“偏见”的碰撞,让商家直呼“太难了”。
被放大的刻板印象与被忽视的事实
这场风波的核心,从来不是澡堂的消毒不到位,也不是印度游客的行为不当,而是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在作祟。
不少网友对印度游客的卫生顾虑,源于过去听到的个别案例。
比如曾有少数游客违规在自然水域洗澡、乱丢垃圾,或是网传印度城乡安全用水覆盖率不及中国城市,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不断放大,最终形成了“印度游客卫生差”的群体标签。
一方面,此次去澡堂的几位印度游客,全程遵守规则,排队、消毒一步不落,完全符合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不能用个别案例否定整个群体;
另一方面,国内公共浴场的卫生标准早已标准化、常态化,无论是谁进店消费,都要遵守统一的卫生要求,池水监测、定时消毒等措施更是实时执行,不会因为客人的国籍而改变。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印度城乡安全用水覆盖率约八成,中国城市达到99%,这确实存在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位印度游客都不注重卫生。
就像东北人也不全是“大金链子小手表”,每个群体都有个体差异,将地域特征直接等同于个人行为,用刻板印象给他人贴标签,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偏见。
公共空间的规则,从来与国籍无关
东北澡堂作为兼具休闲与社交属性的公共空间,“按规则共享”本是核心原则。
商家遵守“不拒绝合法客人”的经营底线,是对公共空间规则的尊重;消费者选择澡堂的核心,理应是店家的卫生标准、服务质量,而非客人的国籍。
近年来,东北振兴正全力拓展客源,从哈尔滨“尔滨”冬季的火爆,到文旅厅喊出“夏天见”的邀约,东北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各地游客。
如果仅仅因为客人的国籍就产生偏见,不仅会寒了商家的心,也会给东北的文旅形象蒙上阴影。
文化交流本就需要相互包容,或许未来某天,我们在澡堂里听到印地语的交流声,会像听到南方口音、西北方言一样自然。
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看待远比跟风偏见更有意义。
与其被“国籍标签”牵着走,不如多关注店家的消毒记录、卫生评级,这些实实在在的标准,才是判断澡堂是否干净的关键。
商家的一视同仁没有错,消费者的理性选择也很重要,少一点刻板印象,多一点客观判断,才能让公共空间真正回归“共享”的本质。
其实说到底,去澡堂泡澡图的就是一份放松与舒服。下次走进澡堂,不妨少看点“谁来了”,多看看池水干不干净、消毒到不到位。
毕竟,能让人安心搓澡的,从来不是客人的国籍,而是店家守得住的卫生底线,和我们放得下的无端偏见。
参考资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