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的防御体系与历史文化
作者 李 芳
西安城墙,坐落于西安市中心。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而后由历朝历代进行修缮和扩建,形成了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据相关资料介绍,公元904年,韩建改筑长安城后,经过宋、金、元等时期,于明洪武年间在原有的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对城墙进行了拓展和重建,而后进行了多次修复,形成了现存的西安城墙。
(西安古城南门)
西安城墙四面,原有4座主城门,即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为了方便民众出入,从民国开始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现在的西安城墙已有18座城门。
西安城墙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公里。整个城墙由厚重的灰色砖石砌成,呈现出一种沉稳庄重的气势。西安城墙不仅格外精美壮观,而且非常厚实。据相关数据显示,城墙的厚度超过自身的高度。这样厚实的城墙不仅沉稳,而且坚固。
在高大宽厚的城墙外侧,每隔一段距离设有一处向外凸出的马面,或称敌台、墩台,并建有敌楼。马面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城墙的协防,以减除城墙下的死角。同时,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减轻城门的攻防压力。马面其实是一种城墙的防御体系。西安城墙的防御体系,还有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
(西安古城北门)
西安城墙上下,建有许多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城楼、闸楼、箭楼、角楼和敌楼,城楼包括正楼、角楼、敌楼,分布在城门、城角以及马面处。闸楼,建在月城城门洞内,箭楼,多在翁城或城门外。城墙上下的楼阁,具有明代的建筑风格和一定的防御功能,形成了相当完整的高空防御体系。
闸楼、箭楼和城楼,在古代城市防御体系中作用不同,功能各异。闸楼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护城河的吊桥和城门人员出入。箭楼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远程火力,攻击敌人。城楼在战时,主要用于瞭望侦察和坐镇指挥。建在东西南北城门上方的4座形制统一的城楼,不仅是为了加强城门处的防御,而且象征着西安这座古城的庄重威严。
(城墙的敌楼)
西安城墙的闸楼与箭楼,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一座控制着城门、吊桥,一座提供着远程火力,辅以角楼镇守全城。同时,传递信息和号令,以掌控全城的战势。西安城墙上下的诸楼,无论是正楼、角楼,还是闸楼、箭楼,在古代城市防御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警钟长鸣)
在安远门的城墙上,悬挂着一口铸造于明代崇祯年间的古钟。这口大钟,声音洪亮,悠远绵长,在古代战时承担着报时、报警的重要任务,曾在长安城防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西安城墙的防御体系和历史文物,安远门的古钟,仍然延续着守护西安城墙的重大使命,并为新时期的西安古城演奏着祈福的乐章
(西安古城墙)
西安城墙与中国古代诸多城墙一样,是一种大规模的防御工程,拥有完整的防御系统。中国的古城墙,具有悠久的历史、稳固的地位和特殊的功能,集中了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与智慧,凝聚着不同时代的建筑艺术与风格。中国的古城墙,不仅是一座完备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与屏障,而且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
西安城墙的一门一楼,青砖瓦黛,承载着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漫步在西安城墙上,目睹的一切都是华夏灿烂的文化,脚踩的每寸城墙,全是古代厚重的历史。
作者简介:李芳,男,生于1951年5月,甘肃省古浪县人。1975年9月入云南林学院(原北京林学院迁云南)读书,1978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终身从事林业高等教育和党务工作。2011年6月退休。空余时间读书写作,偶有文章在媒体发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