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有宝鸡文友朱百强老师来华阴。随从渭南驱车四十分钟,便驶入华阴市岳庙街的烟火里。和我们当地的几位文友汇合时,日头已偏西铺在街面,我们踩着初冬的薄霜,一同走向那方朱红山门——西岳庙,这素有“陕西故宫”之称的院落,正以清寂的姿态,等候着探访者的脚步。
推开灏灵门的刹那,六进院落沿中轴线铺展如古卷。红墙褪尽夏秋的炽烈,在薄阳下泛着温润的赭色;黄瓦积着细碎的霜花,在寒风中轻响着檐角的铜铃。似将两千多年的时光都摇得迟缓。汉武帝初建的“集灵宫”、东汉迁址后定名的“西岳庙”,还有明清修缮的痕迹,全藏在斗拱纹路和青苔里。最是灏灵殿动人,七间宽的殿宇立在“凸”字形月台上,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映着天光,虽无帝王祭祀的盛大,那份古朴庄重,仍让人想起往昔焚香祝祷的肃穆。
转至碑廊,初冬的阳光斜切而入,在北周“华岳庙碑”的斑驳字迹上流动。指尖轻触碑石,仿佛触到千年前的墨香:唐玄宗御制碑铭藏着盛唐气象,乾隆“岳莲灵澍”横卧碑凝着笔墨风骨。每一方碑刻都是微缩的史书,在寂静中诉说岁月。偶有道士执帚经过,青灰道袍扫过落叶,轻声一句“慢走”,让这“宝莲灯”故事的发祥地,更添几分道教圣地的清幽。
我们登万寿阁的起点,恰是西岳庙的制高点。这阁楼共三层,一楼摆着龙椅般的大座,旁侧出租着清朝皇亲国戚的服饰;二楼设展台与仿古桌,陈列着当地特产;三楼最高,供奉着福禄寿三位神仙。外回廊敞开着,中门悬着一米多长的竖匾,廊边立着付费望远镜,只可惜屋顶正修缮,正向后的通道被脚手架填满,无缘望见庙后景致。凭栏远眺时,风渐凉,华山群峰在薄雾中若隐若现,青黛山影与脚下红墙金瓦相映,竟分不清是山衬庙,还是庙映山。没有春日的繁花、秋日的浓荫,此刻的西岳庙,却以素净的模样,让人更易读懂它的魂——不是皇家规制的奢华,而是历经沧桑后,仍静静矗立的文化底气。
万寿阁下有座牌坊,是为华山大帝少昊之子蓐收所立。少昊金天氏是金姓始祖,蓐收为金神,依五方五行,西方属白虎、主金,金属性的锋利恰与华山奇绝相合,处处逻辑自洽。牌坊下的小殿里,展出乾隆御笔“岳莲灵澍”横碑,这几个字端庄工整、遒劲有力。殿前几株千年古柏歪斜着,有的似已枯萎。
过了古柏,后宰门前便是寝宫,供奉着轩辕黄帝与嫘祖。少昊乃二人长子,故寝宫在西岳大帝殿之后。殿内除神像,还摆着大木床与凳子,真真应了“敬神犹如神常在”。
寝宫前便是供奉西岳大帝的正殿。大殿前的牌坊两侧,巨大的霸下驮着石碑,千岁古柏歪斜如长老。入口处几棵古树已一千三百多岁,我们玩笑:等我们也活够一千三百岁,这些树许是修成正果,能满地走路了。
暮色漫上来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回望庙门,朱红已融在暮色里,唯有檐角的轮廓还亮着。原来有些风景,不必在喧嚣时遇见,初冬的清寂里,反倒能与这活态的传统文化,撞个满怀。
作者简介:王夏峰,字沐风,自号泗洲居士,笔名王枫,陕西省潼关县人,中共党员,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潼关县作家协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陕西省诗词学会、陕西省散曲学会、陕西省朗诵协会、渭南市诗词学会会员,潼关县诗词学会会长。著有散文集《教海拾珠》,诗集《枫窗新韵》《枫窗风韵》《枫窗律韵》《沐风钓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