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卡中轴线成为北京文旅新热点
一年多来,这条“古都之脊”上
多了不少新的打卡地
中海大吉巷、北京坊二期、隆福寺二期
这些新地标让中轴线焕发新活力
大吉巷
“四合院商圈”让老建筑融入新生活
从4号线菜市口站顺着地下通道走出,
就来到一处三层的环形露天街区。
这里青砖黛瓦与艺术雕塑和谐共处。
这就是位于中轴线南段的中海大吉巷。
这里今年5月25日开业,
截至目前,客流近1000万人次,
销售额近4亿元。
这样的数据让人惊叹,
大吉巷究竟有什么“魔力”?
原来,这里曾是宣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坐落着康有为故居、
《每周评论》旧址等文保建筑。
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
标志性城市更新工程,
大吉巷历时9年改造升级,
焕新成为“四合院商圈”,
让老建筑融入了新生活。
针对这个项目所在地的特点
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大吉巷打造了“城市文化会客厅”。
原本坐落在此的康有为故居和
李大钊、陈独秀创办的《每周评论》旧址,
被改造为博物馆。
走进康有为故居的院子,
这里有一间四合院风格的咖啡店。
其他几间房则是艺术展厅,
展出书画作品、历史文物,
也讲述着康有为的生平事迹。
游客们还可以从此走进菜市口,
漫步南城标志性地区,
感受古都文脉。
菜市口东北角曾经的法场,
如今是大爷大妈遛弯的地方。
交错的胡同里,
老北京人的生活在继续,
同时,一些文艺小店也相继入驻。
菜市口大街以西,南半截胡同、
烂缦胡同、西砖胡同等都值得一逛。
而顺着胡同继续往西走,
就来到以丁香闻名的法源寺。
经法源寺再往西,
就来到了著名的美食街“牛街”,
这里算得上南城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之一。
北京坊二期
“中国式生活体验区”潮味十足
国庆节前夕,
位于中轴线上的北京坊二期正式亮相。
北京坊二期位于前门大街西侧廊房头条,
呈瘦长形,北侧是北京坊一期,
南侧是传统的胡同院落。
北京坊二期特别打造了
3000平方米的空中城市花园,
集合了竹林红墙、中轴雅集、
流光坊间、微醺天台四个主题区域。
北京坊的定位是中国式生活体验区。
近几年,北京坊客群在发生变化,
以前的游客以跟团游为主,
如今年轻游客越来越多,
消费品质在提升。
消费品质的提升直接影响业态。
不同于前门大栅栏云集的老字号,
北京坊二期的店铺,
可谓潮味十足。
在廊房头条主路口,
巧克巧蔻巧克力博物馆正在抓紧装修。
这家旗舰店开业后,
参观者不仅可在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
了解巧克力世界发展史,
还能品尝特色巧克力,
欣赏用巧克力创作的“古建筑”等。
追求潮流的同时,
古都之韵没有被忘记。
以中轴线前门文化为主题的
沉浸式街区正在加紧筹备,
即将试运行。该街区涵盖沉浸式剧场、
行进式剧场、AI剧场和
国风餐秀剧场四大类剧场,
业态覆盖零售、餐饮、演艺等。
隆福寺二期
为“文化金三角”增添时尚极
打开城市地图,
故宫、王府井、隆福寺
恰好构成一个三角形,
三地直线距离均在2公里左右。
自2021年起,依托中轴线申遗保护,
东城区着力打造“文化金三角”,
推动三地资源互联互通。
今年9月隆福寺街区二期正式开业,
为这个黄金三角添了时尚极。
与一期形成有机整体,
二期在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
创新性地融入了现代设计语言。
站在隆福大厦顶层俯瞰,
隆福寺东院的灰色墙体与
阶梯式露台宛若当代立体四合院,
南坊的玻璃幕墙则为
老街区增添几分现代韵律。
在青砖灰瓦的合院空间中,
全时空间VR影院的观众
沉浸在虚拟奇观中,
而隔壁开心麻花A99剧场里,
一场打破舞台边界的话剧即将开场。
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随着暮色降临,
街区的活力从室内蔓延至户外。
在今年10月下旬的隆福户外戏剧汇中,
经典戏剧人物走出剧本,
在街巷间与观众不期而遇。
华灯初上,
站在隆福大厦顶层的观景平台远眺,
中轴线的历史格局与
街区的现代活力交相辉映。
隆福寺的蜕变,
不仅是城市更新的典范,
更为当代都市人打造了
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理想生活方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7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