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
长白山下,非遗市集上的木雕技艺引得游客纷纷驻足,举起手机记录传统技艺的魅力;长春新民大街上,夏日露天电影放映《我和我的祖国》,熟悉的歌声响起时,不少人跟着轻声合唱,满是家国情怀;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现场,工作人员为观众细致地讲解抗联战士的生活印记……这样鲜活的文化场景在吉林处处可见,映照吉林文化强省建设生动图景。
一个文化场景的故事,一座城市的文化叙事,一片区域的文化特色,血脉相连,瑰丽多姿。历史建筑是凝固的文化,生活场景是活着的记忆。吉林对文化建设的珍视,体现在对“城市年轮”的精心呵护中。《吉林省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的制定,为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片历史文化街区、418处历史建筑筑起了保护屏障;全省历史建筑图录、古树名木图册的编制,让每一处老建筑、每一棵古树都“有档可查”,老建筑的砖墙映着往来行人的身影,老字号的招牌与新店铺的霓虹交相辉映,历史的厚重与当代的鲜活在此和谐共生。珲春“古城村寺庙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郭尔罗斯草原跻身首批“红色草原”,这些成果背后,是吉林对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考古工作者拂去尘埃,让千年文明重现光彩;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的建立,让抗联精神在学术探索中愈发清晰。守护文脉,是让历史成为滋养当下的养分,是让后人在触摸过去中找到精神坐标,是让地方的精神文化血脉强壮。
吉林的文化强省建设,远不止于文化场景的焕新,更在于多元业态的繁荣共生。二人转《守岛夫妻哨》摘得文华奖,好来宝《冰湖腾鱼》斩获群星奖,乡土气息与艺术表达碰撞出独特魅力;电视剧《人世间》让黑土情怀打动亿万观众;动画电影《茶啊二中》以3.84亿元票房证明本土原创的市场活力;《吉林全书》的墨香里,地域文脉得以系统梳理。从传统戏曲到现代影视,从纸面典籍到屏幕光影,吉林文化正以多样形态走进大众视野。文化惠民的阳光,让这份春意照进寻常百姓家,连续17年的“送演出下基层”,把二人转、歌舞送到田间地头;“精彩夜吉林”消夏演出季走过六载,让城市的夜晚因文化而更动人。省博物院里,观众在革命文物前驻足沉思;乡村文化站中,村民用剪纸、农民画表达生活喜悦。长白山下,松花江上,吉林文化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五彩缤纷。
文化是时代的精神写照,文化是发展的动能源泉,文化建设永远进行时。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吉林省文化建设在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引领下扬帆远航。“十五五”期间,吉林将以更宏大的视野布局文化产业:打造3个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推动长春建设“汽车文化名城”“世界电影之都”;深挖长白山、冰雪、红色文化等资源,让特色IP焕发新彩;科技赋能文化的行动方案,将推动文化大数据中心、数字产业园建设,为传统文化插上科技翅膀。从“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展陈体系的构建,到“1+5+N”省属文化企业方阵的打造;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到原创精品创作的扶持,吉林的文化蓝图上有对历史的敬畏,更有对未来的雄心。到“十五五”期末,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吉林振兴发展的硬支撑,吉林文化强省建设步伐铿锵。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长白山脉的林海涛声,松花江畔的冰雪奇观,黑土地上的民俗风情,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故事……这些独特的文化基因,正在吉林大地上凝聚成蓬勃的创造力。从身边文化鲜活场景的一点一滴到吉林大地的一山一水,从历史文脉的守护传承到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吉林用实际行动诠释“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的深刻内涵。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吉林将继续让文化产业发展更具生机,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更加豪迈,在新征程上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吉林贡献。
本期编辑:罗丹
初审:熊一黎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