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黄河自榆林入陕,在合阳汇聚成黄河流域最大的温泉湖泊湿地——洽川湿地。对合阳人来说,“母亲河”不仅是黄河的象征,它更是一条深深流淌在每颗心中的情感纽带。
自2021年8月起,合阳人习志勇带着85岁的母亲马麦兰踏上了属于他们的黄河之旅——从家乡到黄河源头,再到浩瀚的入海口,四次行程持续近60天,行程约2万公里。
从巴颜喀拉到渤海湾,习志勇用相机定格下了与母亲共游黄河的每一个珍贵瞬间。近日,他向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讲述了带母亲游历“母亲河”的心路历程。
“趁她走得动,就陪她看看母亲河”
习志勇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对黄河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厚情感。
“母亲年轻时曾参加过黄河水利工程,我小时候也跟着她一起上过黄河工地。那时的黄河工地没有现代化的设备,一切都是靠人工完成的。我看到他们白天黑夜不停地工作,晚上拉着电灯一直忙到深夜,那个情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习志勇回忆说。
据习志勇的母亲马麦兰讲述,上世纪70年代,为了发展渭北农业,解决旱塬人民的吃水与灌溉问题,十几万农民参加了家乡东雷抽黄水利工程建设。她说那时候移动土方靠的是架子车,压实堤坝靠的是人工夯,仅有的工程机械就是履带式“东方红”拖拉机。当时的标语口号是“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中国人民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
“你们不晓得,人都吃不饱,但是干劲大得很。军号一响,大家都一路小跑,推架子车的、担担子的、抬笼的……”马麦兰回忆着。
谈到带母亲游黄河的初衷,习志勇说:“我多年来一直在外工作,未能常伴母亲左右。因常年照顾家里,她也从来没出过远门。看着她年纪越来越大,就想着趁她还能走得动,带她出去走一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想着她常念叨着家乡的黄河变化,就决定陪她看看母亲河。”
买二手房车带着85岁母亲去了黄河源头
2021年8月,习志勇贷款买了一辆二手房车,带着85岁的母亲马麦兰踏上了他们的首次黄河之旅,目的地是黄河的源头。
“一开始我考虑的是开普通轿车,但长途旅行对老年人来说太过不便,尤其是上厕所、休息等问题。”习志勇解释道,于是他花12万买了一辆二手房车。
习志勇表示,黄河的源头在哪里?这一问题一直是他心中的疑问。从地理课本上的描述到亲自走访,他和母亲第一次旅行到了黄河的源头——青海省玛多县。
在这段旅程中,母子二人途经青海、甘肃、内蒙古,还路过了黄河上游的积石峡与贵德一带。在经过“狐跳峡大桥”时,他们被这段峡谷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在积石峡最窄处,他停下了车,拍下了第一张母亲与黄河的照片:细雨与河风拂过,母亲的白发被吹得凌乱,在远处的秃红崖壁上,点缀着成群的山羊。
常言说“天下黄河贵德清”,这片区域的黄河水因地势高,清澈见底,呈现出与大众印象中的“黄”河截然不同的美丽景象。习志勇说:“在贵德县,我大声问母亲:‘黄河水清不清?’母亲激动地回答:‘清,清湛湛!’”
在整个旅程中,他们大部分时间住在房车里,早餐熬些稀饭、煮鸡蛋以及冲奶粉等,而在一些城市停留时,他们也会尝尝当地的小吃。有一次,看到路边长满了灰条菜,母亲摘来蒸成菜疙瘩,那一餐仿佛回到了从前。
“我妈吃饭不挑,但节省惯了,总是舍不得在外面吃饭,嫌乱花钱,总说自己做点吃。她不太吃肉,怕不好消化。在青甘宁一带,食物以牛羊肉为主,有次母亲吃得肚子不舒服,那时候我真的很担心,怕是高原反应,幸好她休息一会儿就恢复了过来。”习志勇说。
谈到旅行途中的困难,最让习志勇记忆犹新的是一次油量告急的经历。在陕北的一段沿黄公路上,由于加油站少,车辆油表亮了黄灯,面临“断油”的危险。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他紧张不已:“当时心里真得很害怕,如果油没了,我们只能被困在这片荒凉的山沟。”幸运的是,他在路边修摩托处加了一饮料瓶油,后来硬是凑到了加油站,才避免了更糟糕的局面。
除了行车上的挑战,习志勇还记得在内蒙古沙漠公路上遭遇的另一场惊心动魄的考验。那段路上提示有限高,但又没有岔路,天气突然变化,大风吹起沙尘,天也越来越阴沉。他说:“我一路担心着限高的标志和前方的路况,生怕车辆无法通过。硬着头皮决继续前行,直到看见前方有大卡车驶过,他才松了一口气”。
四年四次走了近两万公里 总共用时约60天
黄河之行并非一气呵成,每次都相隔了一年,分四次走完了黄河上、中、下游。
2022年5月,习志勇带着母亲踏上了他们的第二次黄河之旅。从黄河禹门口到潼关,母亲相对熟悉,也算是故地重游。黄河禹门口位于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市交界,是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南端出口,也是黄河最窄的地方。在这里,习志勇给母亲讲了“鲤鱼跃龙门”“大禹治水”以及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的故事;在大荔的“丰图义仓”,母亲撩起麦粒,呈现出满脸的丰收喜悦;在一块刻着“不到黄河心不甘”的石碑前,母子俩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2023年10月,习志勇带着母亲再次启程,目标是黄河入海口。他们从黄河流域的历史重镇潼关出发,接着前往了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的函谷关;母子俩途经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曲阜、济南,最终到达了东营市垦利区的黄河口镇。站在“黄河入海口”的石碑前,他们合影留念。
2024年9月底,最后一次黄河之行的目的地是四川境内的黄河第一湾和甘肃境内的黄河三峡。与前三次不同,这次习志勇的妻子也一起同行。黄河第一湾的景色让人叹为观止,在海拔3434米处有两块石碑,寓意着“三生三世”。习志勇与母亲合影时,妻子开玩笑地对母亲说:“这下坏了,三生三世都得做您的媳妇,难以翻身啊!” 母亲笑着回应道:“风水轮流转,下一世你做婆婆!”
通过四次黄河之旅,习志勇最大的感触是与母亲越来越亲近。“以前我们相处的时间总是很短,主要是节假日回家看看,而这次长时间的陪伴让我们更加亲近。”他说,“虽然偶尔会有一些小争执,但我们都尽量包容对方。母亲脾气随和,我也尽量照顾她的感受。”
旅行也让习志勇看到了母亲与平时不同的一面。记得有一次,他们在山东的一处服务区停留,母亲看到一些孩子在玩耍,竟然也忍不住加入其中,和孩子们一起玩秋千,笑得开心极了。“我好像从来没见过我妈这么开心地笑过,她可能不再年轻,但她的心态却像个孩子,完全放松下来,享受旅行的乐趣。”习志勇感慨道。
习志勇说:“我开着房车带我妈旅行,路上我妈最常被问到的就是:‘老人家高寿啊?您真幸福呀!’每当这个时候,她总是特别开心。这些简单的互动,让她在旅途中也收获了许多关爱和尊重。”
尽管母亲年事已高,但她依然把习志勇当作孩子来看待,时刻关心着他。在旅行过程中,习志勇有时会专心拍照或长时间开车,母亲总是悄悄跟在后面或着不断提醒。“我都快60岁了,她还是会把我当作孩子。有时候,晚上风吹进车窗,她还会悄悄起来给我盖被子。”习志勇笑着说,尽管自己已是成年人,但母亲习惯性的操心始终没有改变。
“娃把车开到哪里就是哪里”
在黄河之旅中,习志勇的相机记录下了沿途的风景,也记录下了与母亲共同走过的每一个瞬间。他坦言,母亲的陪伴使得整个旅程充满温馨,黄河也成为了他们亲情与回忆的见证。
谈到母亲的现状,习志勇表示:“去年做了胆管结石手术,在我家住了一个冬天。基本没有出门,只是我在上下班的时候,她会趴在阳台的窗前,看着我进出小区。今年春天,她又惦记着残疾的妹妹,回了老家。”
目前,母亲已近90高龄,习志勇表示退休后会有更多时间,但母亲的身体状况不方便长时间旅行,但会多带她去附近转转,看看不同的地方。他说:“其实,旅行并不一定要多么奢华,也不一定要远行,最重要的是陪伴老人,带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我娃带我从黄河头头到黄河尾巴,一路上我特别开心。”谈到黄河之旅,马麦兰老人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说话之间还笑得格外爽朗。
“我娃说要带我去看黄河,我以为只是看看附近的地方,没想到跑了那么远,去了那么多地方!”老人说,“我没出过远门,年纪也大了,刚开始心里老想着,为什么非得花这些钱呢?但我知道,都是娃的一片孝心。”
谈到黄河之旅,马麦兰说:“这是我们娘儿俩几十年来最长时间的一次相处,娃把车开到哪里就是哪里,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过河,一会儿看景拍照……我虽然上了年纪,但脑子腿脚还可以,能帮点忙就帮点忙,不需帮忙就跟着慢慢转悠。出了家门,吃的住的,我没啥讲究,但和儿子在一起心情特别好!”
习志勇表示,他计划将这段与母亲共同游历黄河的经历编成一本书,科普黄河知识,讲讲黄河故事。马麦兰也表示十分支持,“黄河之行,我从头到尾都跟着,前前后后走了那么多地方,都是亲身经历。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志勇说他要出一本书,挺好的。等我以后记不起来了,翻翻书就能想起来。”
回忆起旅途中所见的风景,马麦兰说,每到一个地方,她都感受到了家家户户的干净整洁和人们的热情。尤其是一些曾被她认为贫困的地方,让她感到惊讶。“我以前听说甘肃那个地方很苦,但我现在看到了,那里的人们看起来都很富足,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马麦兰还提到,这一路上许多旅游景点的建设让她印象深刻,尽管现在她已经记不清具体景点的名字,但她建议,大家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看看。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采访对象供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