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时自威海启程。车轮碾过晨雾,砚台承接朝露,我以画笔为舟,自驾穿行于西南的山水长卷之间。首站驻足河南开封六朝古都,继而湖南张家界之奇绝、贵州遵义会议会址之厚重、云南花城昆明之明媚、香格里拉之圣境、丽江虎跳峡之险峻、大理洱海之神秘,皆化作宣纸上的墨痕,在写生途中晕染出山河最本真的诗意。这场途经五省、跨越数千公里的旅程,既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与超越,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笔墨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初抵张家界,晨雾正锁峰林。车行至金鞭溪畔,弃车徒步,忽见三千奇峰刺破云海,如剑如笋,直插天际。石英砂岩在云雾间若隐若现,时而青灰如黛,时而淡白如纱——这不正是水墨丹青中“留白”的至高境界?我择一观景台支起画架,以焦墨勾勒峰峦轮廓,中锋侧锋并用,皴擦出山石肌理,再以淡墨渲染云雾流动之感。山风掠过,松涛阵阵,滴入砚台的露珠与墨交融,笔下山峰竟添几分灵动。细细观察:“此山晨有雾、午见阳、晚披霞,日日皆成新画稿。”
辞别张家界,一路南行,经贵州而入云南香格里拉,感受高原藏传佛教的神圣气息;再至西双版纳,沉浸于热带风情的浓郁。此处不见北国秋色之萧瑟,满目皆是化不开的浓绿。车行雨林公路,棕榈剪影映车窗,湿润草木香弥漫空中。我择曼听公园附近落脚,每日清晨钻入雨林写生。阳光透过枝叶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树干苔藓、缠绕藤蔓,无不充满生命张力。我尝试用湿画法表现雨林氤氲:先将宣纸喷湿,再调花青、石绿与淡墨,快速点染植被层次。偶见傣族村民河边浣衣,竹篮、木槌与潺潺流水共构生动图景,我当即速写数笔,将这质朴悠然定格画纸。傍晚告庄西双景灯火阑珊,澜沧江晚风送暖,我在夜市旁铺开画纸,以浓墨勾勒佛塔剪影,朱砂点缀万家灯火,让热带夜晚在笔下暖意融融。
北上腾冲时,已近深秋。窗外景色由浓绿渐变为金黄,稻田、银杏与火山地貌相映成趣。腾冲之美,沉静而温润。晨雾笼罩村落,古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与金黄银杏形成鲜明对比。我以中锋勾勒民居轮廓,淡墨渲染银杏通透,力求表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意。午后赴热海,蒸腾水汽与红褐岩石幻化奇景,大滚锅沸水咕嘟作响,热气在阳光下泛出七彩光晕。我以泼墨手法表现水汽氤氲,焦墨点染岩石坚毅,刚柔并济间,尽显自然鬼斧神工。夜宿和顺古镇,月下洗衣亭静谧安详,伴着潺潺水声,我在灯下整理画稿,墨香与茶香交织,满心皆是创作欢欣。
终抵元阳梯田,恰逢日出时分。车至多依树观景台,但见万亩梯田在晨光中铺展,如天梯直抵云端。田水倒映朝霞,色彩由粉红而橘红再金黄,宛如大地调色盘。我屏息调色,以泼墨与点染结合,表现梯田层次与光影变幻。田埂如墨线分割色块,农人身影在田垄间移动,成为画中最灵动的点缀。正午阳光直射,梯田色彩清亮,我改用干画法,细笔勾勒田埂线条,淡墨表现水面反光,力求还原“大地雕塑”的细腻质感。傍晚在老虎嘴观景台,夕阳为梯田镀上金红,我以浓墨重彩记录这壮丽景象,笔触间满含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当地哈尼族老乡告知,这片千年梯田乃祖先双手开垦的奇迹,此言让我笔下线条更添厚重。
返程途中,窗外风景渐次后退,宣纸上的墨痕却愈发清晰。这场跨越千里的写生之旅,是艺术修行,更是心灵归真。西南大地的山河草木,不仅滋养了我的画笔,更净化了我的心魂。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继续行走山河之间,以笔墨描绘更多祖国壮美,让自然之美在宣纸上永恒流转。
此行在妻子陪伴下,历时月余的西南写生之旅,我们以车为家,相互扶持,风餐露宿,风雨兼程,历经诸多艰险,于花甲之年堪称野外生存的壮举。作为习画之人,面对一路风景,内心始终渴望以画笔记录。尤感欣慰的是,在妻子的理解与支持下,此行完成写生画稿五十余幅,收获盈箧。
(文/徐生华 来源:大象号@墨海拾贝)
写生作品欣赏
艺术家简介
徐生华,生于黑龙江鸡西市,现居北京、威海两地。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生态画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被誉为海洋画家。
曾多次应邀赴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举办画展、笔会、采风等文化交流活动。作品十四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画展并多次获奖,两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画展、联展、邀请展、提名展。曾应邀在全国三十余座大中城市举办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中央数字书画频道、山东省电视台、江苏省电视台、黑龙江省电视台及多家省市电视台均对徐生华的海洋画艺术做过专题采访和报道。作品被韩国首尔现代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李可染艺术馆、威海市美术馆、威海市博物馆、厦门美术馆及国内多家画廊、国内外收藏家等收藏。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福建美术出版社等多家专业美术出版社出版《徐生华海洋画集》三十余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