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深秋初冬的浪漫,是从一片落叶开始的。道前街1.5公里的“银杏长廊”占据古城C位,竹园路的梧桐落叶在风中飞舞,这已不是自然无心的馈赠,而是一座城市与季节的默契相约。
11月24日至12月14日,苏州对部分路段保留落叶景观,实行“落叶缓扫、留住美景”。这已经是苏州推行该措施的第十五个年头。
从最初的“落叶不扫”到如今“落叶缓扫”,一词之变,折射出苏州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跃迁。十五年探索,苏州的落叶景观计划已从简单的保留自然,演进为一场融合人文、生态与美学的城市实践。
眼下,古城道前街的银杏迎来了观赏黄金期,树叶随风而落,地面宛如铺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走起路来沙沙的声音悦耳动听。
即使是工作日,这条路依旧人流量爆满,妥妥的秋季网红。早在2010年,苏州道前街、虎丘路、平齐路三条路的部分路段率先成为全市首批落叶景观道路试点。
十五载时光,网红如何变长红,甚至带动全市十大板块共同加入?苏州的秘诀在于一个字:变。
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作业监管中心副主任单宇回忆,最初针对落叶景观道路的措施是“落叶不扫”,但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遇到风雨天气,落叶美观度下降;人流量变多的同时,地面垃圾增多......因此,2023年,苏州正式提出“落叶缓扫”概念,环卫工人定期对道路进行“人工筛选”,用捡拾代替机器保洁。
从“落叶不扫”到“落叶缓扫”,一字之变见真章。“不扫”彰显了尊重自然的勇气,而“缓扫”则展现了与自然合作的智慧,折射出苏州城市管理理念的精细化提升。
最动人的转变,莫过于环卫工人角色的升华。就在去年,苏州围绕“环卫人与落叶景”,组织落叶景观摄影(视频)竞赛,环卫工人不再只是城市的清洁者,更化身为城市景观的共创者。
“过去我只想着把落叶扫干净,现在我会思考怎样让落叶更美。工作还是那份工作,但心情完全不同了。”参赛的环卫工人王艳荣笑着说道。
据了解,2024年参加竞赛的人员共约600人,其中获奖人员有80位是一线作业人员。环卫工人的创造性参与,让落叶景观计划获得了更深厚的人文底蕴,他们是落叶的知音,懂得每片叶子的纹理与重量。
图/获奖作品
今年苏州的落叶景观道路增至75条,较去年增加4条。单宇告诉记者,苏州是全国落叶景观的“领跑者”之一!从最初让落叶“躺平”,到现在边扫边“创作”,苏州一直在玩出新高度。
“打造落叶景观道路,我们一直在不断细化、优化,倾听市民的声音,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苏州的秋天,迷人加倍!”
单宇“剧透”了一些未来计划:“我们正和公安、园林等部门‘组队’,计划为落叶加上灯光特效,白天是金黄地毯,晚上则是不一样的体验,直接实现24小时全天候赏景。”
图/苏州市环卫处作业监管中心副主任单宇接受采访
落叶缓扫,留下了秋日浪漫,留住了人间清欢。在这诗意的背后,正诉说着人与城的故事。
这个秋天,去苏州的“路”上走一走吧,倾听一座城的用心!
2025年苏州市秋冬季落叶景观点位
部分素材来源苏州市城市管理局
来源:看苏州
编辑:小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