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的千余金臂渐次苏醒,犹如千年故事的无声诉说。在11月17日央视客户端播出的《国家宝藏》周游季中,“001号讲解员”张国立用沉稳的语调,诉说着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故事——这里的坚守沉淀于石、熔铸于铁、低垂于稻穗、闪烁于文物编码,在静默的坚持中拓展着生命的深度,成就了一座以时间雕琢人生的殿堂。
千手观音。大足区委宣传部供图
群山铸其骨,大江流其韵。重庆,这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城市,正将其积淀千年的文明密码,镌刻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长卷。
11月27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第二届大会将在山环水绕的重庆隆重开幕。这座承载三千年巴渝文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的保护实践和开放的胸怀,跃升为亚洲文明对话的前沿窗口。
人们该从何处读懂重庆的文明底色?这场亚洲文明盛会为何钟情重庆?答案,早已镌刻在这座城市的山水肌理与历史年轮之中。
千年根脉,筑牢亚洲文明对话的坚实基座
从新石器先民的聚落,到商周炊烟,再到南宋烽火狼烟夯筑的赤牛城、皇华城,巴渝大地的脊梁上,古道蜿蜒如血脉,串联起土司衙署、盐场喧嚣与战场烽火,商队的铃响与征伐的号角声,共同烙印下这片土地千年的记忆与荣光。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第二届大会选择重庆,绝非偶然。
这份青睐,源于这座城市富集的文化遗产资源与完整的遗存序列——截至目前,重庆已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5908处,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3230处;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项(大足石刻)、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4项(共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登记备案博物馆151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5家,登记在册的可移动文物达148.2万件。
这些数字背后,不仅是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扎实根基,更是其作为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和陆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
当亚洲的目光聚焦这场文明盛会,重庆以其跨越万年的文明根脉,作出铿锵有力的回答——这连绵的青山与奔流的大江,正是这座城市文明生生不息的永恒见证。
携手共进,搭建文明互鉴的友谊之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在重庆市涪陵区,一段长达1200米的天然石梁,因古代刻鱼为尺、观测水位的智慧,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如今,这条白鹤梁正与埃及尼罗河上的罗达岛尼罗尺石刻携手,共同谱写跨洲联合申遗的新篇章。
重庆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成果丰硕,不仅扩大了其国际“朋友圈”,更在联合申遗、联合考古、文物展览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大足石刻海外社交账号发布推文1000余条,曝光量5600万次。大足石刻英语微视频累计投放543家海外媒体平台,覆盖人群3亿人次,总播放量2000万次,“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大足石刻影像展亮相中拉文明对话大会。
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的石雕半身卧佛像——释迦牟尼涅槃图。大足区委宣传部供图
重庆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和保护利用工作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在联合申遗方面,白鹤梁题刻与尼罗尺的合作堪称典范。
双方已达成联合申遗共识,并成立中埃联合申遗工作组,共同推动考古研究、文本编制和国际水文遗产保护。这一合作不仅是中埃文明对话的桥梁,更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实践,见证着大河文明跨越山海、心意相通的时代新篇。
在联合考古与科技保护方面,重庆也正与亚洲多国开展深入合作。
目前,重庆已启动埃及努比亚地区相关遗址联合考古、马达加斯加武海马尔墓群联合考古研究前期工作;川渝石窟寺保护联盟与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遗产集群合作完成大足石刻舒成岩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大足石刻研究院与东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共建考古和保护修复实验室。
从联合申遗到考古合作,从技术共享到人才交流,重庆正以文化遗产为纽带,让长江文明与亚洲各国文明深度交融,让文明之光在互鉴中愈发璀璨。
科技守护,织就文物永续的生命之网
当文明的交响跨越山海,汇聚巴渝,一场以科技守护文脉的深刻变革也正在这里悄然发生。
将胶带粘贴在破损处,“套”出破洞的形状,再根据这形状,在铜皮上剪出一模一样的图案。为了让这件近2000年前的东汉铜马再现昔日神韵,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里的青铜器修复师赵晓宇和他领衔的修复团队,一头扎进了修复室。
“百年手泽存无几,虫蠹尘侵秖涕横”,陆游在《曝旧画》中发出的感慨,正在重庆文物科技工作者手中变成过去式。在这里,全国唯一馆藏文物生物病害致病菌种库和虫种库正通过翔实的数据支撑,将侵扰文物生命的182种真菌、8种害虫“一网打尽”。
除此之外,这里还拥有我国首个文物常见生物病害在线专家系统,文物工作者只需通过图片和序列上传比对,就能随时随地实现对常见害虫和霉菌的快速在线识别,极大提高了基层文物保管人员对病害的识别和管理能力。
而这张保护文物的科技网,即将随着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第二届大会在重庆的举办,撒向更为广袤的区域。本次大会期间,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科技专业委员会将正式成立,秘书处落户重庆,就设在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内。
观众在参观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 特约摄影 钟志兵 摄
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重庆在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的领先地位,更将推动亚洲区域间文物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促进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发展。
科技专委会的成立,是重庆以创新驱动遗产保护的生动写照,也为亚洲各国提供了共享技术与经验的平台,让科技之光点亮文明延续的每一寸土壤。
继往开来,谱写遗产保护时代华章
当科技的薪火点亮千年古韵,时代的笔锋已然挥毫,一幅关乎亚洲遗产未来的壮丽画卷正在重庆徐徐展开。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第二届大会在重庆召开,不仅是聚会,更是机遇,它将为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注入新动力,推动其在国际化、科技化和惠民化方面迈上新台阶。
白鹤梁题刻。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埃及罗达岛尼罗尺。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大会将为白鹤梁题刻与尼罗尺联合申遗注入“加速度”。中埃联合申遗工作组的成立,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通过联合考古、遗产研究和文本编制,重庆将进一步加强国际水文遗产保护利用,深化中埃文明互鉴,使白鹤梁成为世界大河文明对话的重要标志。
科技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落地重庆,将提升其在亚洲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中的核心地位。秘书处将通过举办专业会议、论坛和交流活动,搭建合作网络与对话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这不仅能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还将推动重庆在文物科技保护领域的创新与发挥引领作用。
文化遗产的价值,最终要惠及民众。重庆正以大会为契机,在科技保护、联合考古、文物展览、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等方面与联盟成员国家深入合作,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
大会期间举办的青年大使计划、石窟国际青年学术交流活动、白鹤梁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配套活动,将进一步提升重庆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
群山为证,大江为凭。重庆,这座被文明之光照亮的城市,正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第二届大会为新起点,携手亚洲各国,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星河中,书写更加璀璨的时代华章。
原稿点击>>重报深一度|文明互鉴,山城作答:这个联盟大会缘何钟情重庆-重庆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