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李雪芹) 在广袤的新疆西北边陲,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上。这里不仅是祖国西大门的战略枢纽,更是一座博采众长的文明之城。金秋时节,记者随“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深入博州,沉浸式感知这座边陲之城如何以文明之力,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开放之力:边境枢纽的兼容之道
2025年10月21日,阿拉山口海关博物馆一角。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阿拉山口口岸不仅是联通亚欧黄金通道的重要枢纽,也是保障国家陆上重要能源资源和国际贸易安全的关键“核心通道”。而阿拉山口海关,正是这场开放叙事的核心载体,既守护着国门安全,更传递着边境城市的包容温度。在这里,一代又一代海关人坚守国门,不畏恶劣气候,初心如磐、恪尽职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守国门、促发展”的职责使命。
2025年11月1日,阿拉山口海关关员在对入境中欧班列开展监管工作。新华网发 潘嘉阳 摄
走进阿拉山口海关,博物馆、阅读室、舞蹈室、书法室等文化空间一应俱全,让海关人在坚守国门的同时,也能沉淀心性、绽放活力。在服务开放大局中,阿拉山口海关通过实施一系列便利化措施,如一站式办理、提前申报和预约通关,紧密结合文明创建与口岸保通保畅、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提升了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实现了通关环节的“减法”与贸易效率的“加法”。
阿拉山口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海米提·赛买提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将继续以‘智关强国’行动为抓手,深化文明创建与业务工作的融合,既当好守护国门安全的‘硬卫士’,又做好服务开放发展的‘暖先锋’,让文明之光照亮口岸发展之路。”
戍边之魂: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
2025年10月22日,“亲密战友”欧龙巴依尔(右)和欧托哈合影。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一名牧民就是一名哨兵,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哨所”,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图尔哈队护边员欧龙巴依尔一直记得祖辈的教导。1967年出生的他属羊,后来他又遇到了同心同德又同龄的妻子,巧的是他们的女儿也属羊,一家三口便组成了吉祥的三“羊”开泰。
热情开朗的欧托哈告诉记者,自己偶尔会去乌鲁木齐,那里是女儿成家立业的地方,但她在大城市感到孤独,回到村里才不觉得寂寞。看着蓝天雪山之下,欧龙巴依尔推着他40岁生日买的摩托车出门巡边,妻子在一旁给他装热水,忽然明白:博州的边境安宁,正是无数个“欧龙巴依尔”们用坚守筑牢的。
位于博州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内的爱国戍边主题教学馆。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博州的文明,凝结在戍边与传承的坚守里。在博尔塔拉爱国戍边主题教学馆内,老物件与新故事相互交织,生动展现了新疆尤其是博尔塔拉戍边、守边、护边、兴边的光辉历程。据介绍,博州党委党校已成立戍边文化研究会,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戍边文化基因,让这份坚守与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得以传承与弘扬。
乡村之美:沃野之上的文明之花
2025年10月22日,驻村第一书记朱能平教孩子们认识算盘。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温泉县呼斯塔村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文明家庭从这里走出,清华学子与海外归国人才相继涌现。村史馆是呼斯塔村的“文化客厅”,馆内老农具、旧照片、文字记载串联起村庄的发展脉络。记者探访时,来自教育系统的驻村第一书记朱能平正领着一群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参观讲解。
在温泉县查干屯格乡,90后姑娘艾丽玛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毅然返乡创办了奶制品工厂。如今,她的产品不仅在本地市场畅销,更借助电商平台如插上翅膀般飞向全国各地,她也因此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2025年10月23日,乌斯满江夫妇热忱待客。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的乡村大有可观。在处处可见村民别墅的“全国文明村”决肯村,刚刚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证书的乌斯满江和妻子正忙着熬制无花果酱,招待前来串门的乡亲。他家的小院里,挂着大大小小的葫芦;屋后,一片荷塘虽枯犹荣,美好如诗如画。
2025年10月23日,吕顺鹏为大家介绍长者食堂。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在玛尼乡村,25岁的00后村主任吕顺鹏,发挥年轻人特有的创新思维,组建起博乐市四叶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将村干部食堂巧妙改造成博乐市首个村级长者食堂,为老人们送上实惠可口的餐食,更贴心地为行动不便者推出每月仅需50元的专人送餐服务。
2025年10月23日,张秋银站在丰收的稻田旁教大家区分稻谷与稗子。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在夏热勒津村的“荷乡藕遇”湿地公园,村支书张秋银对20世纪60年代湖北知青带来荷花种子善举充满感恩。漫步在金黄的稻浪间,他如同一位耐心的农业导师,贴心地引领记者们辨认田埂上那些默默生长的苍耳、蒲公英、车前草、甘草等中草药,细致地教大家区分稻谷与稗子。在他身后,一台收割机正在成熟的稻田间穿梭,夕阳西下,好一幅丰收景象。
人情之暖:温情涌动的烟火人间
2025年10月23日,博乐市青达拉街道银河社区的国防教育基地。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博乐市青达拉街道银河社区的爱国主义研学基地设有老兵读书角、国防科普展区、航天科技展示等区域,如今已成为居民文化生活的“充电站”。记者探访当天,一场特殊的国防课正在进行,讲课的是退伍兵志愿者,听课的是特殊学校的孩子们。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被一排排炮舰模型和各式军服深深吸引。
在青达拉街道八一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和合便民小驿站”里,“薪火相传志愿救援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正忙着为居民剪发、磨刀、修家电、测血压……没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只有一双双忙碌的手在默默付出。
2025年10月24日,孜来地拜克端着刚出炉的馕充满喜悦。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在博乐市区,一间门脸小得几乎要被忽略的孜来地拜克馕店,却成了这座城市信任与文明最鲜活的注脚。今年40岁的店主孜来地拜克从17岁开始以打馕为生,婚后和妻子每天清晨北京时间六点多就得起床干活,从生产到售卖,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为了节省劳力,自从 2019年夏季起,他便让顾客自助扫码购买馕——六载光阴流转,每日所制之馕皆销售一空,分文未少。改用此方式后,夫妻二人得以有更多时间照料家庭,尽享科技与诚信交织的美好生活。
2025年10月23日,日出时分的博河大桥远远望去像一条吉祥的哈达。新华网记者李雪芹 摄
从国门风云的激荡到村落新貌的焕然,从三代戍边的坚守到青春返乡的活力……博州文明,是开放与坚守的和谐共生,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热爱与奋斗为笔,在这片土地上绘就的动人篇章。博州正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朝气蓬勃的风度,采撷生态、戍边、人文、团结之长,让文明之花在边疆大地绚烂绽放。
【责任编辑:吕爱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