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年前,中国最著名的“驴友”徐霞客来到贵州,他的游记里留下了对黄果树瀑布、万峰林等知名景观的记录,不过,最令徐霞客激动、沉浸的贵州山河,莫过于那些小则“玲珑嵌空,诡态百出”,大则“另辟天地,可容千人”,藏着万千气象的——洞。

荔波酷玩森林溶洞音乐节,音乐舞台与自然溶洞景观绝妙融合。供图/酷玩森林
在游记里,徐霞客提到的岩洞有三十余处,每次听到当地人提到“洞”,他往往 “上下山数里,举火把,涉深水”,也要细探究竟,他尤其深爱今盘州市区的碧云洞,竟用千余字的篇幅记录了这里的千曲百折,奇伟瑰丽,还在洞外河中进行了场露天沐浴,“甚快也!”不过徐霞客未曾知道的是,他如果再往东南方向走个六十多里路,就能发现一处洞道达五处,最高可达约十层楼房高的盘县大洞,并与30万年前的“贵州人”发生一场跨越时空的偶遇了。
徐霞客在贵州探洞的实景演绎。摄影/栾迪
一如徐霞客探洞对华夏地理认知的突破,30万年前,最初“贵州人”在盘县大洞探索生存家园的故事,开拓了中国南方古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方星火,让这里成为了“世界上曾经被古人类利用过的最⼤的天然溶洞之⼀”,也为西南地区古人类迁徙研究填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盘县大洞洞系总长度可达1660米,洞道结构复杂。摄影/陈中
贵州之洞,也深藏着华夏人文脉络的源流。500多年前,王阳明赴贬贵州,正是在修文的阳明洞、玩易窝这样的小小溶洞里,洞察审思,开拓了风靡东亚500年的阳明心学之基。
王阳明传讲心学的修文阳明洞。摄影/吴学文
今日在贵州探洞,更关乎人类认知边界的开拓。譬如,在遵义绥阳,一位位科学家与探险家前往双河洞,科考三十余年,在错综复杂的地下世界中,与数百万年的“地球年轮”相遇。截至2024年10月,双河洞已探明的系统连通总长度437.1公里,位列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长洞,115个洞口之间,以流水打通的“竖井电梯”相连通,构成一个纵深维持在912米的四层洞穴系统,正记录着中国最为壮远浩瀚的地下山河。
遵义绥阳双河洞穴系统龙潭子水洞。摄影/周元杰
从远古洪荒到跨越未来,在溶洞大省贵州,我们正可探访一处处洞天,“洞见”中华文明开拓自然、孕育人文、洞察未来的一部进击简史!
这个中国溶洞大省
如何记录以百万年为单位的地球年轮?
据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数据,截至2025年7月,贵州现已发现岩溶溶洞洞口4.28万个,位居全国各省份前列。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长度超过10公里的溶洞,贵州占比约三分之二。贵州洞穴系统之规模庞大,结构复杂,正成为我们洞悉、探访地球深处的一扇扇“地心之门”。
贵阳清镇龙潭洞,这是一口297米的竖井。摄影/周元杰
贵州,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溶洞?要想找到这个答案,我们就得跳出人类数百万年的文明史,去迈入一段以亿年为尺度的山川奇旅。
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的代表作《地心游记》,讲述科学家进入地洞,探索地球深处的故事,成为了世界科幻文学的开山巨作之一,鲁迅就曾译介此小说,以启迪国人。这样展现人类想象力边界,激动人心的故事,其实,在贵州已然发生。
左图:贵阳红枫湖将军洞,潜水极限运动;右图:绥阳双河洞穴系统,探索地缝。摄影/周元杰
1988年,绥阳县人民政府在其所辖的温泉镇发现了多个大型洞穴并报告了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随后该所组织专家对温泉镇的洞穴进行了实地踏勘,正式拉开了双河洞探测与研究的序幕。三十余载,已成功举办了23次双河洞国际科学考察活动。在一次次的探索里,国内外科学家与探险家们下竖井、趟暗河、攀绝壁、过地缝,甚至为探明1公里的长度,就得往返超过九个小时……
绥阳双河洞探洞现场。摄影/赵揭宇
如今,若以直线距离计算,双河洞已探明的437.1公里总长度可纵贯大半个贵州南北,超过从贵州北部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到南部的平塘县的直线距离;纵看西南,这一总长度亦超过从贵阳到昆明的直线距离。而早在晚清时期,当地人就在此熬硝制造火药,足迹已然非常深入,可称是探洞先行者。
这样巨型的洞穴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呢?当你走进双河洞触碰光滑的洞壁岩面,正见证了大自然百万年时光塑造的至高艺术,流水以构造为师,终成万象的雕刻家。滴水不舍昼夜,细流奔流不息,它们与碳酸盐岩、膏岩相遇,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和物理反应,宏伟的洞腔形态与绝美的沉积景观,无不诉说着光阴与水流的故事。构造抬升与河流下切、侵蚀与溶蚀,机械崩塌与物理风化……共同塑造了这一浩瀚洞天。
地质构造对岩层的挤压,流水对岩石的改造,远不止发生在双河洞一处。在“喀斯特大省”深邃旷远的千山万水中,数百万年时光的打磨,折叠了山河与雨水,水滴石穿,暗河汹涌,生成了千千万万座大小溶洞,成就了贵州省“溶洞王国”的美誉。
喀斯特溶洞形成过程示意图。制图/张琪
毕节织金洞,以一己之力成为溶洞特色世界地质公园的代表;安顺龙宫,是世界最大的水旱溶洞集群。一条流经安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格凸河,周遭溶洞遍布,更是一条“洞见”贵州自然之美的长河。人们用浪漫的词汇描述这些洞中奇观:每逢春日,万燕在洞口起舞,又称“燕王探洞”,冬至前后,阳光正好垂直照射进跨越河岸的穿洞,荡舟河上,便可见证“穿洞通天”,这里还有面积相当于12个足球场的格凸河苗厅,更是目前已知世界上体积和表面积最大的洞厅。
走访一处处贵州溶洞,往往不过几个小时,便能在洞穴里纵览几亿年的“地球简史”,而那一根根形态变幻的钟乳石柱,石膏奇观塑造的历史也可能比人类学会用火的历史更远,正成为科学家们研究地质变迁、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发展的宝库。我们又怎能不为这贵州之洞背后的亿万年地球自然演化史而赞叹?
平塘硝灰洞、黔西刺猪洞探洞现场。摄影/周元杰、赵揭宇
居所、火塘、墓葬……
洞见贵州,照见人类文明之火
洞,潜藏着地球演化之奥秘,也是中华文明的开拓者们,最初的居所家园。
1929年冬,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裴文中在北平(今北京)周口店镇龙骨山半山中的洞里采掘、发现了大名鼎鼎的“北京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1933年至1934年,在离这个洞数十米高处的另一个山顶岩洞里,裴文中又主持系统发掘了同样重要的“山顶洞人”头骨及其他骨骼化石,一部人类近百万年的“洞中进击史”如在目前。
盘县大洞规模宏大。摄影/陈中
鲜为人知的是,裴文中也在洞中开拓了中国南方首屈一指的史前文化大省——贵州的史前考古事业。1964年,裴⽂中率队在贵州黔⻄观⾳洞指导发掘出⼟了4000多件粗犷⼤⽓的打制石制品,这些发现很可能代表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同时发现了20多件哺乳动物化⽯,“以现在这个贵州的观⾳洞为例,我们将要遇到的是与欧洲⼤陆的旧⽯器⽂化不相同的⼀种新的⽂化系统”(裴⽂中语),黔⻄观⾳洞因⽽被誉为“北有周⼝店,南有观⾳洞”。
每年评选⼀次的“全国⼗⼤考古新发现”,是国内考古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评选活动,贵州的8处“全国⼗⼤考古新发现”,有3处为洞穴遗址(盘县⼤洞遗址、⽜坡洞遗址、招果洞遗址),有意思的是,它们恰好跨越了30万年到距今约3000年的时间段,成为了“洞⻅”中国南⽅古⼈类演化的关键⼀瞬。
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州洞穴遗址想象复原图。制图/张琪
火,是点亮人类文明的关键科技树。若我们想“洞见”人类如何用火的故事,便可以来到黔中地带的招果洞。招果洞,正是一本科研工作者用5年时间,在高8米的土堆里,挖掘出的一本地书。它有23个章节(不同时期文化堆积层),记录着约4.5万年的贵州人进击史。
这些⽂化堆积层之中,你可以看到一条一条的⿊⾊条带,那是⿊⾊碳屑在地层中的沉积,洞内的石笋在生长过程中,也见证了招果洞人“烟熏火燎”的时代,经年代测定与古⽓候分析,它们的分布密度恰与“新仙女⽊事件”高度对应。这便是当时招果洞⼈为应对“新仙女⽊事件”全球寒潮⽽留下的⽤火炭化遗存。招果洞的50多个火塘遗迹,正昭显着中国⽬前⽤火遗存最丰富的旧⽯器时代晚期遗址之⼀的底蕴。
招果洞遗址内,手指处为招果洞用火痕迹。摄影/陈中
这样的“地书”,在贵州洞穴遗址并不少⻅。贵州的洞穴遗址堆积,往往是⼀层叠⼀层,由下到上,由早到晚,从只有石器和动物化石“升级”为更为精致的骨锥、骨铲,甚⾄于陶片,但打制石器依然存在,因此,与北⽅新⽯器时代与旧⽯器时代的明显变化不同,贵州的史前⽂化和商周、先秦时期的⽂化并没有⼀个具体的分野阶段,⽽也正是这样的特⾊分布,让我们得以在⼀处处洞穴丰厚的⽂化堆积⾥,完整看到⼀段段中国南⽅史前⼈类的⽂明⾜迹。
招果洞遗址内的文化堆积层,体现了不同年代的人类活动变迁。摄影/陈中
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普定穿洞,不但埋藏着大量精致的骨器,还出土了一系列年代序列完整的人类化石,对我们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和整个现代人的体质演化,有重大意义。贵安新区的牛坡洞遗址,则以独特的墓葬和大量石器、骨器乃至陶器碎片的出土,首次在黔中地区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序列,构建起远古“贵州人”利用洞穴的整体面貌……
远古“贵州人”的工具“进化论”。制图/张琪
随着时代发展,这一种种在山地中生长的先古智慧沿承不息。在贵州高原上的一处处溶洞里,人们修建居所,举行仪典,也洞察深思,书写精神篇章,自洞中传承起山地文明的时空回响。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称黔南)龙里县苗族跳洞仪式。摄影/张永林
从五百年心学到儒释道奇观
贵州“洞藏”如何成为人类精神家园
贵州的洞,不仅深藏着中国南方古文明的极简史,更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洞天福地”。
在贵州修文县城,有名为玩易窝与阳明洞的两处溶洞,它们见证了一代思想家王阳明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赴贬贵州龙场驿,在艰难险苦中开拓心学的高光时刻。
王阳明在洞中审思、悟道的实景演绎。动图来源/《阳明悟道》、《我的1508 问道·十二境》
刚来到龙场的王阳明,日常起居与洞息息相关。一开始,王阳明住在自己搭建的草庵,但已觅得附近一处洞穴,取名“玩易窝”,是他研读、思考易经,体悟天理之所在。后来王阳明发现东山上的岩洞宽敞可居,便与仆从移居到此,将之改名为“阳明小洞天”。 “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移居阳明小洞天》),也许是王阳明想起了在故乡会稽山所建的“阳明洞”,心情可谓自得喜悦。
此后,当地热心民众又帮他新建了住宅。王阳明将新居命名为“何陋轩”,又建“君子亭”,取“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之意,设有迎客之所“宾阳堂”,而后他西园开荒种菜,又成立龙冈书院传讲学问,阳明心学,自此生发。
玩易窝内部景观。摄影/陈伟红
一如许多历史上的哲思大家,王阳明一直讲究 “默坐澄心”的功夫。 “一日,在龙场驿静坐到寂处,形骸全忘了。偶因家人开门响觉,香汗遍体。释家所谓‘见性’是如此” (《桃冈日录》),这是王阳明后来对弟子冀元亨说起的龙场经历,像玩易窝,阳明洞这样深邃、幽静的贵州溶洞,又何尝不是象征着一代先哲对内心的洞察,与自我的哲思呢?
阳明先生理学集刊印板。摄影/陈中
王阳明一生喜好游赏山水,在“洞察”心学之妙的阳明洞与玩易窝之外,他也探访了诸多贵州的人文洞天。他赞叹黄平飞云崖的溶洞百态,写下那句著名的“天下之山,萃于云贵”,他登临贵阳的东山来仙洞(仙人洞),写就“壶榼远从童冠集,杖藜随处宦情微”,又可见其观赏俊秀黔山时的超凡脱俗之心。
如果说王阳明走过的一系列贵州洞,是以来者的视角见证了贵州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为闪耀的一次登场,那么贵州最著名的“洞天福地”之一——镇远青龙洞建筑群,则如同一位贵州本土的忠实观众,见证了这片高原的人文蔚兴。
镇远青龙洞建筑群整体格局示意。摄影/吴学文、陈伟红、=G
若你乘坐游船行于㵲阳河畔的镇远古城,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长300米,垂直高80米的中和山崖壁上,盘绕于洞崖之间的青龙洞建筑群。它们或贴壁临空,惊险无比,或附于岩上,结构精巧、或穿墙透壁,以岩为柱,其规模之宏大,构思之灵巧,堪称一座南方的“悬空寺”。你会发现,那些奇峰怪石,并不成为建筑的阻碍,而是如同山水盆景般,点缀在贵州人的匠心之中。
青龙洞建筑群的每一栋建筑,都是对镇远历史的铭刻。早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就开始奠基的祝圣桥,便是青龙洞建筑群的先声,曾见证“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异乡使节,也告诉人们为什么被誉为“滇楚锁钥,黔东门户”的镇远是湘黔驿道上无可替代的枢纽,又如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时,江西商人在中和山底集资修建江西会馆(万寿宫),则是青龙洞建筑群格局的封盘之笔。远道而来的商人们,经镇远深入黔地。此时的贵州,正与镇远共同成为了中国西南的一处重要的人事物象交汇之地。
青龙洞建筑群万寿宫(江西会馆)戏楼演戏想象复原图,会馆也是商人用以交际、娱乐的场所。制图/张琪
青龙洞最独特的地方,还在于这些隐于崖间的栋栋建筑,虽分属于儒、释、道三家以及其他丰富的地方信仰,却无分毫相争之态。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道教在此建真武观,开拓“洞天福地”。不远处便是诵读诗书的紫阳书院,一墙之隔,又是佛教的中元禅院。各教自有一方天地,却在同一方山水间和谐共生。
贵州人精神世界的闲适相和,正蕴藏在这样的一处处山水交融的洞筑奇观之间。
办音乐节、打篮球赛……
万千溶洞,有“高燃”贵州生活!
贵州人发掘、利用溶洞的山地智慧,在今日更是大放光彩。“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贵州人气质,正让贵州的一座座洞天,化身为灿烂灵动的现代生活居所与精神家园。
今年八月,来自贵州、湖南、湖北、重庆四省市12县的12支篮球队、近200名运动员齐聚沿河县凤鸣洞,这里的岩洞之大,足以放下一座长64米、宽36米的标准球场。在这里进行一场球赛,篮球击地声、球鞋摩擦声、欢呼喝彩声在洞壁间来回反射、层层交织,简直是自带混响和鼓点的节奏篮球。
沿河县洞穴篮球赛。摄影/张洪权
十月金秋时节的荔波酷玩森林,则被一场洞穴音乐节所奏响。跟着乐手们深入地心,你正可以打开贵州洞天最为时尚、前卫的一面。不同年代的经典歌曲在钟乳石间起舞,沿着溶洞洞壁回响共鸣,伴随着观者手中的荧光棒闪出的“星河”,正宛如一条条时光隧道,涌动着贵州数亿年里山河变幻的奇迹。
荔波酷玩森林溶洞音乐节。供图/酷玩森林
这样的洞中音乐盛会,在贵州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精彩一瞬。早在今年的五一佳节,绥阳双河洞就迎来浩大的溶洞音乐周,电视剧《西游记》的经典插曲《云宫迅音》在溶洞中奏响,与之共同登场的,还有惊险的洞中杂技,传统的苗族飞歌……双河洞的音乐盛会只是个序幕,安顺龙宫、毕节织金洞、铜仁九龙洞……无不加入节日,让溶洞里的音乐盛会,成为贵州万千洞天之中最为欢腾热烈的活动之一。
双河洞溶洞音乐周上《云宫迅音》表演以及杂技滚灯。供图/遵义绥阳县委宣传部,摄影/王婵娟、李前勇
看罢球赛,听完音乐,若你身觉疲惫,贵州的洞天,亦可提供诗意的栖居。全国首座天然洞穴瀑布酒店便开在贵州赤水的苍茫山野之间。它由岩洞里的十余户百年民居改建而成。住在其中,倚着丹霞岩石形成的天然房间墙壁,让视线穿过悬崖上缓缓流淌的瀑布,坐望远山之间的竹林千顷,这一刻,你仿佛化身陶渊明,穿越到了他笔下的桃花源中。无独有偶,在兴义万峰湖畔的悬崖之上,也有一处处依托岩洞打造的民宿,正为今日人们的人文生活空间探索,带来无限可能。
洞穴民宿、洞穴图书馆。贵州人利用洞的多元方式。摄影/胡文凯、陈伟红
悬崖之上的洞穴民宿、满是知识宝藏的图书馆、休憩身心的咖啡厅、悠悠飘香的美酒“洞藏”,乃至一座学校,一处村寨……一座贵州人的洞,有着万千可能。而在日常丰沛的人文生活之外,贵州的洞同样可以变得飞舞激扬,在风云变局之中,贵州的洞传承了家国前行的光火,又在当下,成为中国人洞察未来的窗口。
在贵州的洞穴里,也可以品一杯咖啡。摄影/ 方映nic
洞见星辰大海
传承光荣与梦想的贵州
如何洞察未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南迁故宫精品文物至上海、南京。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这年8月开始,又一场路途漫长的文物西迁兵分三路,拉开了序幕。这其中,80箱文物由南京-汉口-长沙一路绕道桂林后迁往贵阳,作为贵州省会的贵阳,易受日寇空袭,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等前往安顺勘察,探得一处天然溶洞华严洞,“洞内广阔,冬春干燥,颇宜保存古物。”
文物南迁安顺华严洞的历史图片。图片来源/《抗战中的贵州》
于是,故宫文物工作者们专门在洞中修建了木制库房,又在安顺文庙处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安顺办事处。这批文物在华严洞存放近六年。1944年4月,办事处特精心挑选出上百件书画精品,在贵阳的贵州艺术馆举办书画展(《安顺民国时期大事记》),轰动一时,成为了战时激励人心的精神食粮。
无独有偶,1939年2月,140箱来自浙江省立图书馆的文澜阁《四库全书》辗转抵达贵阳,最终在今日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的地母洞存放5年零八个月,书籍无一损毁。贵州的洞,正成为抗战时期中国重要的文化延承之所。
洞藏文化珍宝的贵阳地母洞。摄影/陈伟红、吴学文
此时在贵州山洞中传承的,既有华夏之文脉,也有工业之栋梁。贵州的第一座水电厂,位于桐梓县的贵州天门河水电厂,其动力利用了溶洞的高低落差与流淌的河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于1942年在贵州省大定县(今大方县)乌鸦洞内建成。除此之外,一处处自广州、武汉、昆明的兵工厂迁入贵州的山间溶洞,生产物资增援前线,也成为贵州的工业基石。
天门河水电厂除主控室建在地面,整个机房工程深入地下。摄影/秦刚
在铜仁万山汞矿遗址,采矿工人数百年来开凿的石梯、隧道、刻槽,以及冶炼汞矿的遗迹,造就了绵延纵横,总长度约970公里的地下矿道,如今它们已变成游人来往的文化景观。这里出产的丹砂,远不止是作为古代神仙信仰的重要承载物,更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中国红”。1958年起,万山汞矿创造了连续5年产量世界第一的奇迹,承担起我国困难时期偿还外债的重大职责,正是为周恩来总理所称赞的“爱国汞”。
铜仁万山汞矿遗址及产出的汞矿石。摄影/彭俊、吴学文
这一个个贵州洞天中的光辉时刻,也是一部华夏文明的澎湃史诗。今日贵州人对洞的利用和探索,早已今非昔比。穿越千山,贵州人在喀斯特山岩之中打出一座座洞隧,建设了3万余座各色桥梁,以世界级的“超级工程”,成就了山地省化身“高速平原”的奇迹。而那些存储在岩洞里的宝藏,也演化出新的形态。譬如,贵安新区的喀斯特溶洞,因为气温凉爽、地质结构稳定,成为了大数据服务器最好的栖身之所,以“云上贵州”的广袤浩远,光耀西南,放眼中华之腾飞前路。
贵安新区腾讯七星数据中心项目(一期),是贵州首创、国内首个洞库式数据中心。摄影/石照昌
贵州的洞,并不仅仅是属于贵州人的自然珍宝、山地奇观。在洞中,有最初人类的文明之光,有静坐审思的心灵家园,蕴藏着大国崛起的燃情岁月,亦有着对今日科学边界的探索进击……洞见贵州,也正是“洞见”中华文明的别样视野与无限可能!
毕节织金麝香洞,探洞现场。摄影/陈伟红
撰文 | 苹果
图片编辑 | =G
设计|张琪、东子
地图编辑 | 夜鸣蝉
首图|陈伟红
封图 | 梁曾
※特别感谢※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主要采访专家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所长 周文龙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张兴龙
参考资料:
《喀斯特文化与生态建筑》熊康宁编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
贵州考古遗存的类型及分布特征 周必素 张合荣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