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都昌,襟带鄱湖,自古便是“彭蠡明珠”的扼要之地。苏东坡泊舟于此,留下“鄱阳湖上都昌县”的吟咏,千眼桥在枯水季展露石骨,候鸟于长空列阵,勾勒出湖泽独有的苍茫画卷。如今,这里仍是赣北重要的滨湖生态屏障,每年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身影,让鄱阳湖畔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也让“候鸟王国”的美誉远播四方。
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滨湖望郡”,更是吴风楚韵的交融之地。江湖的豪迈与文脉的清雅在此碰撞,沉淀出“鄱阳湖畔文脉长”的精神肌理。
文韵都昌:
湖山深处的诗礼传承
都昌文脉悠长,东晋大司马陶侃、南宋名相江万里等先贤留名青史,谢灵运、苏轼、黄庭坚等文人雅士亦在此留下印记。理学家、教育家陈澔创办的云住书院所蕴含的精神,在都昌的校园里代代相传,激励着学子们奋发向上。
始建于南宋的星凤楼,由宋理宗敕建,是朱熹弟子曹彦约隐居之地。他在此汇刻《星凤楼法帖》,历经三代成书法杰作,虽原楼已毁,但法帖拓本被后人悉心珍藏,如今星凤楼被修复,让千年墨香得以延续。南山更是文韵浓郁,山脚“野老泉”有苏轼手书;山腰藏苏轼“水隔南山人不渡”的诗意石刻,常有游客驻足吟诵;唐代“清隐禅院”(今南山寺)存黄庭坚所撰碑刻,笔力遒劲。江万里纪念堂亦隐于此,堂前松柏苍翠,每年清明,无数后人前来凭吊,缅怀其“止水殉国”的忠烈气节。
山水都昌:
鄱湖馈赠的秘境长卷
都昌的山水,是大自然以湖为纸绘就的杰作。南山临湖而立,野老泉潺潺,登灵运塔可极目“浩淼八百里”鄱湖,北望庐山云雾缭绕,县城全貌尽收眼底。近年新建的环湖步道串联起山水胜景,晨练的市民、写生的学子、漫步的游人,让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承载日常欢喜的“城市绿肺”。
老爷庙前的“魔鬼水域”藏着自然之谜,无数科考与探险爱好者曾打卡此地,相关研究也让这片水域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枯水季的千眼桥如青龙卧波,2930余米的桥身缀满983个泄洪孔,全由花岗石砌筑,漫步桥上,感悟古人的治水智慧。多宝沙山的“江南戈壁”与庐山葱绿相映,如今,当地持续推进沙山绿化,沙丘上种植的蔓荆子,既守住了生态,也促进了农民增收。洞子李村的20万只夏候鸟,让小岛成了鸟语花香的天堂,村民自发组建护鸟队,守护着这些“空中来客”的栖息家园。
烟火都昌:
江湖滋味的至味人间
鄱阳湖水的馈赠,在都昌灶台上酿成独有的鲜香。鱼头煮豆参醇厚绵长,选用大胖头鱼,搭配都昌豆参,慢火炖足两小时,豆参吸饱鱼汤精华,软糯入味,是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压轴菜。银鱼千刀羹嫩滑似云,带着湖水的清甜,是老人孩童的滋补佳品。还有鄱阳湖畔的藜蒿,春末采撷最嫩的茎秆,与咸香腊肉同炒,脆嫩撞着油润,那是刻在都昌人骨子里的家乡味。
都昌米粑软糯藏鲜,包着盐菜、萝卜、豆角、茄子、红豆等馅料,馅料取自田垄地头的时令鲜蔬与湖乡沃土的自然馈赠。口口相传的老字号都昌煎粑摊前,总能看到排队的食客,焦香扑鼻的煎粑配一碗稀粥,便是最惬意的市井早餐。卷着鄱湖风的都昌豆折,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研磨、煎蒸、摊晒制成,炒煮皆可,筋道里满是阳光的味道。从古镇舂米声到夜市烟火气,从张家岭排粉的弹牙到左里油面的软滑,味蕾记忆串联起古今生活印记,每一口都是都昌人对家乡最鲜活的眷恋。
从南山的诗碑到沙山的落日,从千眼桥的石缝到米粑的香气,都昌始终是那座“湖光映文脉”的城。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湖的子民,用脚步丈量滩涂,用舌尖品味江湖,在鄱阳湖畔续写着新的“鄡阳传奇”。如今,生态旅游、特色产业与传统文化交融共生,让这座鄱阳湖畔的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温润的光彩。
宠粉福利
欢迎粉丝朋友们积极留言互动
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与点赞数
选出10位幸运粉丝
每人送上1份都昌特产礼包!
来源:江西宣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