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州广袤的喀斯特地貌版图上,乌蒙山以其磅礴的气势横亘西部,成为贵州四大山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脉。
乌蒙山在贵州境内绵延数百公里,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分水岭,更是孕育独特生态与人文的摇篮。在乌蒙山主峰区域,“韭菜坪”如璀璨的明珠,将乌蒙山的雄奇与灵秀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不可多得的自然奇观。

朝霞满天花如海 梅培文/摄
小韭菜坪:乌蒙山巅的“贵州屋脊”
乌蒙山系北起云南昭通,南至贵州六盘水、毕节一带,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是贵州地势最高、地貌最复杂的区域之一。韭菜坪正处于乌蒙山主峰地带,位于毕节市赫章县境内,其核心区域由大、小韭菜坪组成,二者相距约50千米,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地理风貌。
小韭菜坪主峰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最高峰,素有“贵州屋脊”之称。小韭菜坪上石林遍布,名为洛布石林,彝族语为“落布惹”,意思就是石林的森林。这里有AAAA级景区——“天上石林”。千姿百态的石灰岩经过亿万年风化雕琢,形成了一座露天的地质艺术殿堂。奇石嶙峋,或如骏马奔驰,或似仙人指路,在缥缈的云雾中若隐若现,营造出如梦似幻的仙境氛围。
最为震撼的是这里的日出云海奇观。当晨曦初露,万道金光刺破云层,整个石林景区被染成金红色,瞬息万变的光影在奇石间流转,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自然画卷。站在贵州之巅,远眺连绵起伏的乌蒙山脉,方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雄浑壮丽与鬼斧神工。
小韭菜坪不仅以其高度称冠黔中,更以独特的高原岩溶地貌、变幻莫测的气象景观和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如同镶嵌在贵州西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这座云上仙境的魅力。
大韭菜坪:乌蒙山间的紫色花海
若说小韭菜坪的魅力在于“高”,那大韭菜坪的灵魂便在于“花”。每年8至9月,当南方多数地区仍被暑气笼罩时,大韭菜坪上的万亩野生韭菜便会陆续绽放,形成一片紫色的海洋。这种韭菜并非日常食用的品种,而是乌蒙山特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细长,花茎挺拔,每一朵紫色小花簇拥成伞状,远远望去,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紫色的绒毯。
站在花海中,微风拂过,花香伴着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耳边是山间飞鸟的鸣叫,蜜蜂在花丛中穿梭,蝴蝶在花浪间起舞,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紫色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亲密对话。更神奇的是,由于海拔较高,大韭菜坪的花期会随海拔变化呈现出“梯度开放”的特点——低海拔区域的韭菜先开花,高海拔区域的稍晚,这使得整个花海的观赏期能持续一个多月,让不同时间到访的游客都能领略到它的美。
这片花海不仅是视觉盛宴,更藏着生态密码。乌蒙山区的高海拔、低纬度、强日照与特殊土壤,共同孕育了这一独特景观,使其成为西南地区罕见的高山野生花海。同时,花海也是重要的生态缓冲区,为黑颈鹤、斑头雁等候鸟提供了中途休憩的场所,更滋养了多种昆虫与草本植物,是乌蒙山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韭菜花绽放 汤斌/摄
韭菜坪下的彝族风情:人文与自然的共生
韭菜坪的魅力,不止于自然景观,更在于山间流淌的彝族文化。千百年来,彝族同胞与山水共生,将文化印记刻进了乌蒙山的肌理。
彝族传统舞蹈“铃铛舞”是这里的文化符号之一,彝语称“恳合贝”,原是祭祀仪式舞蹈,现成为节庆常见表演。舞者手持铜铃,随鼓点起舞,动作刚健豪迈,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彝族服饰属“乌蒙山型”,多用羊皮、羊毛等天然原料,经手工纺织、刺绣等数十道工序制成。服饰以黑、红、黄等色为主,领口、袖口的花纹图案蕴含吉祥寓意,既是生活服饰,也是民族文化的“活载体”。
节日文化同样丰富,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最为隆重,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天,彝族群众身着盛装,举行祭火仪式,夜幕降临时点燃火把,围篝火歌舞;农历十月的彝族年,人们则通过歌舞、赛马等活动欢庆,凝聚着各民族深厚的情感。
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赫章韭菜坪彝族文化的核心,是彝族人民智慧的体现,如今也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从“贵州屋脊”的雄奇,到紫色花海的浪漫,再到彝族风情的醇厚,韭菜坪是乌蒙山写给世界的诗。它不仅是贵州地理风貌的缩影,更是西南地区生态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注脚。在这里,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的温暖烟火交融,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读懂:乌蒙山的魅力,藏在“高”与“艳”的碰撞里,更藏在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里。
来源 《乡村地理》杂志
文/杨倩
编辑 徐婕妤
二审 谢予谦
三审 赵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