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输入“中山旅游景点推介”,不少人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列入中山必打卡点。
网友“第五季Ry”这样写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地方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希望,中山市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便是这样一处圣地。走进这里,就像翻开一部鲜活的史书,伟人的传奇一生与时代的风云变幻在眼前徐徐展开”。
游客在孙中山故居前拍照。 受访者 供图
当人们踏进这座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城市,这个专门为纪念孙中山而诞生的场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被无数游客视为了解孙中山成长轨迹、革命思想的必选之地。
今年5月1日,孙中山纪念馆在修缮工程及改陈项目完成后,重新向公众开放,火热程度更胜从前,日均接待游客过万人次,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爱国形象也更深入人心。
以史鉴今,秉承孙中山振兴中华嘱托
人们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作为来中山的第一站,为什么?
对此,很多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写出自己的心声,有人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中山标志性景点,完整展示孙中山生平及岭南民居风貌;有人说,去中山必定要到孙中山故居“打卡”,周边还有其他革命先贤的故居,可以一并参观;还有人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既有孙中山故居,展示了孙中山出生、成长场景,还有孙中山纪念馆,是了解孙中山伟大事迹的重要场所。
时隔百年,人们为什么还会关注、纪念孙中山?
百余年前,孙中山这样表述他对中华民族的期盼:“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他在历史上首次发出的“振兴中华”的呐喊,至今仍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激荡。
孙中山故居。 受访者 供图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包括民族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以及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等核心内容。
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谆谆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百折不挠奋斗的一生,是中华民族在近代屈辱中觉醒、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在共同命运中凝聚的生动缩影。
展览充实,纳入孙中山研究最新成果
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人们看什么?
还未走进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远远便可看到纪念馆大门一侧拍照的游客,“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十分醒目,人们站在写有孙中山这句思想名言的墙体前,留下与中山这座城市极具纪念意义的一张合影。
当游客跟随人流走进这一国家一级博物馆,一场沉浸式感悟孙中山生平、思想的旅程正式拉开。
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随处可见标识牌,上面详细标注了游客前往孙中山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公园、游客中心等地的距离,景区全景图上更是用“中英日韩法”五种语言详细标注了重点景点位置,让来自海内外的游客能“无障碍畅游”。
当人们走进赭红色的孙中山故居,看到142年前,孙中山手植酸子树如今仍枝繁叶茂,看到故居内的生活陈设,仿佛跨越时空,看到一位少年从这里出发,成长为时代巨人的历程,与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在心中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
华裔青少年在中山参加“寻根之旅”,在孙中山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受访者 供图
当人们走进孙中山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孙中山铜像,这里是无数海内外华人敬献鲜花的地方,这当中,既有年过花甲返乡探访的老人,也有跨越山海,从海外返回祖籍地寻根的青少年。由孙中山所联结起来的民族共同记忆,将海内外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构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今年5月,孙中山纪念馆改陈布展项目完成,改造升级后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基本陈列,以空间优化、展陈创新与技术赋能等方式,以“伟大的足迹”为核心概念,展现孙中山光辉而伟大的人生历程。
孙中山曾孙孙国雄伉俪在孙中山纪念馆序厅留影。 受访者 供图
孙中山曾外孙林山立在“孙氏后裔故乡行”的展墙前留影。 受访者 供图
当人们走过孙中山铜像,进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基本陈列,可看到这里采用中英双语介绍的展品,还有层层递进的人物发展轨迹,跟随展览脉络了解孙中山的一生。
“展览中有众多珍贵文物,其中包括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带回家乡的煤油灯等实物。”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
这次展览通过“求索之路”“共和之路”“斗争之路”“合作之路”“继承之路”递进式叙事,系统阐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为确保展览高水准,展览采用了学术界研究最新成果和观点,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权威党史著作的史实和表述为依据,在大纲编制过程中,更是充分听取了金冲及、张海鹏、汪朝光、王杰、王建朗、廖大伟、赵立彬、程美宝等20余位知名孙中山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的意见,为海内外观众呈现一个详实、专业的展览。
游客在“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基本陈列展厅参观。 受访者 供图
近五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4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约14万人次,港澳台侨超10万人次,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成效显著,做好海内外交流桥梁
不止于展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还有什么?
今年11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的“铸牢中华魂·共绘复兴梦——孙中山主题‘大思政课’教育项目”,这是该馆以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馆等资源为基础,开展的一场思政课。
启动仪式当天,来自中山、新疆的学子们共上一堂思政课。来自新疆和田的学生苏比努尔·艾麦尔瓦柯表示,这堂“大思政课”让自己学到了民族不分高低,团结才是根,作为一位来自少数民族的姑娘,感觉心里暖暖的,希望以后能通过努力,让少数民族的生活过得更好。
同学们在孙中山纪念馆学习孙中山的民族思想。 受访者 供图
课程还吸引了不少港澳青年参与,来自香港的梁芷琳在活动后感慨:“作为港澳青年,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更应铭记历史,传承先生的爱国情怀。今后,我会以先生为榜样,努力学习,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这些活动对于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和广大学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着重要意义。”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
这样的活动,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已经开展得十分成熟:近5年间,依托馆内常设陈列展览和40余个专题展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开设教育活动1170余场,接待观众1338万人次。“追寻孙中山”系列思政课程获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评为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名单之一。
数据显示,近五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接待西藏、新疆等地少数民族团体50余个,先后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今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又被授予“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为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筑牢基础。
在海内外交流方面,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与孙中山中心基金会(美国)、台北孙中山纪念馆、香港孙中山纪念馆、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文化基金会(香港)等20余家海外及港澳台文化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联合开展各类活动超200场,吸引超10万名海外及港澳台侨同胞参与,并多次向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推送精品展览、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铸牢海内外华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孙中山是中山最亮眼的文化名片,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山,却不只有孙中山,这里还是无数革命志士、商界精英、文化名人诞生的沃土……
当人们走上这片土地,不仅可以领略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襟和“博爱”的情怀,还可以见识郑观应睁眼看世界的魄力,欣赏“粤乐宗师”吕文成等文化名人留下的文艺精品……这些宝藏共同组成了当今底蕴深厚的中山,而他们的故事,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撰文:苑世敏
受访者供图
【作者】 苑世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