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罗艾敏
11月26日的晨光里,长沙岳麓山的“野道”上多了一群躬身而行的人。她们手中握的不是登山杖,而是垃圾夹;肩头背的不是补给,而是越来越沉的垃圾袋。“我们管这叫‘清野行动’。”李梅(化名)一边在陡峭的坡地上稳步前行,一边精准地夹起草丛里的酸奶盒。她是这支“清野”队伍中的一员,三十余人的团队每周自发集结,穿梭于岳麓山、象鼻窝、桃花岭的野道之间,捡拾因徒步产生的垃圾。
尽管景区多次提醒野路属于未开发区,存在安全隐患,但“玫瑰线”“心越线”等游客自行开发的线路依然吸引着众多打卡者,随之而来的是散落各处的塑料瓶、包装袋等垃圾。
这些被户外爱好者踏出的小道,蜿蜒在景区管辖范围之外——没有垃圾桶,没有保洁员,这些纸屑、塑料等垃圾一旦被丢弃,便只能滞留于此,在这里腐烂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百年。
11月26日,李梅一行人沿岳麓山“心越线”清理垃圾(李梅、郭女士、张女士、楚女士分别穿红色、蓝色、白色、绿色上衣)。罗艾敏摄
野道的叹息
11月26日上午8时,李梅一行六人在岳麓山脚下集合。她们中多是全职妈妈,也有工作时间灵活的职场人。分配好加长垃圾夹和垃圾袋后,便沿着热门的“心越线”开始清理途中垃圾。
刚走出一公里,六人的垃圾袋就满了。
“周末一过,山上的垃圾就会特别多。”一边李梅说着,一边精准地从草丛中夹出一个酸奶盒。拥有数年户外经验的她们,即使在山地间捡垃圾也能如履平地。
零食包装袋是最常见的“不速之客”,矿泉水瓶紧随其后,外卖餐盒、奶茶杯、烟头,甚至尿不湿……这些现代生活的痕迹,与山野的宁静格格不入。
“很多游客带着补给爬山,边走边吃,留下的垃圾就顺手丢了。”李梅解释道。
有些垃圾明目张胆地躺在步道中央,更多的则藏身于树丛深处、沟壑底部。队员们不得不离开主路,一边寻路,一边拨开树枝,借助垃圾夹艰难够取。遇到一些太险要的地方,只能无奈放弃。
“很多人都觉得‘我就扔一个瓶子没关系’。”看着手中沉甸甸的垃圾袋,郭女士语气中带着无奈,“但每天有几百上千人从这里走过。”她在岳麓山徒步多年,目睹山中人气愈旺、垃圾愈多,心痛不已:“自己带个垃圾袋很难吗?一个包装袋又有多重呢?”
每周归来,迎接她们的总是新的垃圾。这些区域因为游客自行开发,处于管理的真空地带,垃圾在这里腐烂的时间,可能是纸屑几个月,也可能是塑料瓶几百年。
“绝望坡”上负重并行
临近岳麓山“著名”的绝望坡,一行人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不是畏惧坡度陡峭,而是因为这里是垃圾重灾区,且清理难度极大。
绝望坡岩石嶙峋,坡度陡峻,让许多徒步者望而生畏。大家通常会在坡下补充体力,迎接挑战。
第一次参与“清野行动”的张女士本抱着锻炼身体、维护环境的心态而来,眼前的景象却让她触目惊心,“垃圾比我想象的还要多。”
“上周,光是在绝望坡,我们就捡了四大包垃圾。”楚女士展开新的垃圾袋,做好准备。不出所料,垃圾又散落在坡道各处。
对大多数人来说,单纯爬坡已经需要耗尽全身力气,往往需要登山杖辅助,甚至手脚并用。而这些清野队员不仅要完成攀登,还要随时弯腰拾取垃圾。随着行程推进,身上的负重逐渐增加到十几斤。
在最陡峭的一段,几人不得不互相牵引,小心翼翼地清理散落在险处的废弃物。几个矿泉水瓶滚落在近乎垂直的岩面上,下方是十几米深的山谷。
这段几十分钟的路程,她们走走停停,四个大垃圾袋再次被装满。
为山野“无痕”一次次奔赴
同样的故事也在象鼻窝、桃花岭等热门徒步路线上演。
同一天,李姣和她的伙伴们在象鼻窝从上午8时清理到下午2时。当她们终于爬上第三个山坡,面对眼前数不清的垃圾,每个人的心都沉了下去。
“这些垃圾仿佛永远也捡不完,每周都会‘如期而至’。但我们不会气馁。”李姣说,“大自然的清澈从不是一次捡拾就能换来的。它需要我们一次次奔赴、一遍遍守护。只要我们不停下脚步,那些被丢弃的垃圾终会越来越少。”
李姣和她的伙伴们在象鼻窝从上午8时清理垃圾到下午2时。受访者供图
“清野行动”没有强制性,全凭自愿。但这个自发的组织已经坚持了大半年。队员们自掏腰包购置工具,一袋又一袋地将垃圾拖下山。
每个捡垃圾的清晨,她们在山脚集合,分配路线和工具。行走中,垃圾夹开合了无数次,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标榜崇高,这已成为她们与山林的独特对话方式。
山林的回响
尽管垃圾总量似乎未见明显减少,但李梅有一种真切的预感——“情况会变好的。”
清理途中,不断有登山者从她们身边经过。看到那些鼓胀的垃圾袋,有人驻足,真诚地说:“谢谢你们,为你们点赞!”
一名徒步爱好者还主动添加了李梅的微信,约定下周一起来捡垃圾。“好棒,我要拍照给孩子看”“我们保证不留下一点垃圾”“我来帮你们捡”……这样的声音,一路上不绝于耳。
“我们不指望一次行动能改变所有人,但只要多一个人看见我们后不乱扔垃圾,这座山就能多一分干净。”李梅说,“我们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并不是要求大家都来专门捡垃圾。希望大家出门时带个垃圾袋,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带走就好。”
当天中午12时,李梅她们已经清理了二十多包垃圾。原本两小时就能走完的路线,她们走了四个小时。洗净双手,她们匆匆下山,赶回家为孩子准备午饭。对她们而言,“清野”更像是每周固定的晨练,支撑她们的,是回头时看见那条重新变得洁净的山路。
记者手记
在带走山林美景和回忆时,也请守护好她
每一片被遗弃的包装,都像是山野肌肤上的一道伤疤。当天,我也成为“清野”队伍中的一员。在绝望坡上,当我为阻止一个矿泉水瓶滚落而胆战心惊时,身旁的李梅开玩笑道:“你说这些人,扔就扔,也不扔个好捡的地方。”
制造麻烦很容易,但弥补它却要费尽周折。大自然给予我们美景,也设下了需要敬畏的边界。当山风掠过汗湿的额头,我忽然明白: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该是这样艰难的补救。
所以,亲爱的游客、亲爱的徒步爱好者:当您走进山林,请记得,您带走的不仅仅是美景与回忆,还有一份守护者的责任。那个空水瓶在背包里多待一公里,真的不会太重;那个零食袋在口袋里暂居片刻,真的不会太占地方。而您的一个小小举动,就是对这片土地最大的尊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