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贵州的山川脉络中,苗岭作为四大山系之一,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亘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其主峰雷公山,以海拔2178.8米的雄姿耸立于黔东南大地,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地理标志和生态屏障。
这座由元古代板溪群轻变质岩经第四纪强烈隆升而成的断块山,不仅以险峻地形和变幻气候闻名,更因其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丰富的珍贵孑遗动植物以及显著的垂直森林带谱,成为科学家们解读中亚热带山地生态系统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和探索焦点。雷公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峰,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生态密码的宝库。

雷公山秋色 钟传坤/摄
独特的地理孕育非凡生态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榕江县四县之间 ,处于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东部江南台隆主体部分的雪峰迭台拱,地层由下江群浅变质的海相碎屑岩构成。岩性主要为灰色板岩、粉砂质板岩、夹变余砂岩和变余凝灰岩;下部有千枚状钙质板岩和团块状大理岩;中上部有大量复理石韵律发育良好的凝灰岩。这类岩石的塑性极强,抗压强度及弹性模数较小,易于风化,难以产生裂隙,在地貌上形成缓坡、丘陵。在水理性质上,不仅是良好的隔水层,且其靠近地表的分化裂隙带十分浅薄,易于封闭,富水性极弱。然而经过区域变质作用之后,风化裂隙带发育良好,浅层地下水极为丰富,利于绿色植物生长发育。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海拔650米。这样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巨大的高差,为垂直森林带谱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雷公山属典型的亚热带自然生态系统,全境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山麓年平均气温在14—16℃,山腰11.7℃左右,山顶年均气温只有9.2℃。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光照等气候要素也相应变化,为不同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多样的气候条件。

乌东苗寨(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供图)
垂直森林带谱的生态画卷
山地垂直带谱是山地自然景观随海拔变化呈带状更替规律的现象。这种分带现象是气候、土壤、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能够直观地反映环境条件的垂直变化。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雷公山依次展现出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
海拔1350米以下是常绿阔叶林的绿色王国——这一区域是中亚热带东部偏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天下,植被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为主。高大挺拔的树木遮天蔽日,林下灌木丛生,藤本植物缠绕其间,构成了一个层次丰富、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这里的杉木、马尾松组成的次生或人工针叶林也穿插其中,为这片绿色王国增添了别样的景致。
1350—1850米展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交融之美——多脉水青冈、水青冈、亮叶水青冈等成为这一海拔区域的主要树种,它们与落叶的枫香、光皮桦、响叶杨、麻栎等种属相互交织。在春秋季节,常绿树叶的墨绿与落叶树的金黄、火红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交融之美。林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各种小动物在其间穿梭,鸟鸣声此起彼伏。
1850—2100米是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带——这里以野樱、白辛、五裂槭等为主,由于气候冷湿,树干多苔藓,呈现出温带森林的特征。
2100米以上是杜鹃箭竹灌丛的高山奇景——在雷公山的山顶地带,主要为杜鹃箭竹灌丛。每逢春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红的、粉的、白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箭竹之间,将山顶装扮得如诗如画。这里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却也顽强地孕育着独特的生命。

雷公山脚下的西江苗寨(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供图)
科考探索与保护意义
雷公山保护区的科考工作由来已久,2023年10月,保护区启动了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此次科考由省生态学会牵头,分为自然环境、植物、动物、社会经济4个学科组共36个专题,旨在全面摸清本底资源,分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森林群落的变化趋势,评价保护成效,为保护区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2025年4月,贵州省林业局领导在雷公山调研时也强调,要着力抓好科研监测和秃杉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切实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科考的成果与智慧不仅服务于管理决策,也通过自然教育回馈社会。2025年5月,雷公山保护区成功举办了“自然有答案——专家讲科普”研学活动。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带领学生们走进苗岭主峰的自然教育径,生动讲解从凝冻分界线的形成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从森林演替到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生态奥秘,让青少年亲身感受生物多样性魅力,在心中播下生态保护的种子。目前,雷公山已建设4条自然教育径,其自然教育展示中心也已正式运行,持续创新的“科普讲座+实地研学+互动体验”模式,正让更多人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雷公山垂直森林带谱的科考工作,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探索。它是守护苗岭生态屏障、维系区域乃至两江上游生态安全的关键支撑,也是挖掘生态价值、推动绿色发展、让当地群众共享生态红利的重要路径。每一次对样地的精准测量,对物种的仔细辨认,对数据的深入分析,都在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可持续发展之道积累着宝贵的知识与智慧。这座雄伟的山脉及其丰富的生命层次,将继续在科考者的探索与守护下,诉说自然的奇迹与奥秘。
来源 《乡村地理》杂志
文/杨倩
编辑 徐婕妤
二审 谢予谦
三审 赵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