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指导,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2025城市历史文化对话会在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活动以“文脉商旅共融·古韵新篇同辉”为主题,汇聚广州、宁波、杭州、西安等国内历史文化名城的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文商旅融合、城市更新等多元话题展开深度对话,探索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单霁翔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文化遗产的活化不是孤立地保护,而是与城市发展共生的赋能。如良渚遗址恢复山形水系、地形地貌、稻作农业的景观、历史传统的景观,成为考古遗址公园;西安大明宫遗址则通过搬迁10万居民,精心打造考古遗址公园,不仅生动展现历史风貌,显著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还切实提高了周边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进程中,中轴线保护缓冲区成功还原了历史景观,有效带动了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让中轴线更好地融入城市的有机更新。东城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这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需要系统性保护的“城市记忆”,只有让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人们才会倾心保护,真正实现文脉的赓续。
邓堪强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
广州名城保护工作的整体情况,可从三大方面进行总结:保护理念上,广州在城乡建设中深刻践行“老城市新活力”与内涵式发展,将历史文脉的赓续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坚守;保护管理上,通过构建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名城保护规划体系,并完善“全专细”的政策法规,推动保护工作从“底线保护”升级至“融入城乡发展”;保护实践中,强调“绣花功夫”与共同缔造,探索出多元化的保护利用路径。这一整套保护理念与机制的落地,在永庆坊、TIT创意园、泮塘五约等具体项目中得到了生动印证。广州始终以推动文脉传承、商旅活力与城市创新深度融合为目标,努力创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广州样本,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广州智慧与实践。
徐天进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
文化遗产的活化,需像食材一样经过专业“加工”,兼顾健康、营养、可视性,契合不同人群的需求感知,让大众乐于吸收、主动接纳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良渚遗址群虽然“单一”,但活化利用的关键在于精准“加工”。作为遗产活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应转型为文化遗产共享综合体,以保护传承为核心主线,兼具创新利用与公共教育功能。未来,良渚博物院新馆将以良渚文化为核心,通过玉、陶、漆木器三条物质文化主线梳理五千年中华文明脉络,融入“中西互鉴、古今观照”的展览理念,打通“遗产—艺术—生活”脉络,增设可体验、可创作的工坊,展示当代文化创造的空间,以及涵盖优质日用品的遗产商场、融入考古元素的遗产餐厅、专业图书馆等多元场景,让博物馆从“殿堂”转变为“食堂”,更亲民、更贴近日常生活。
张磊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文化遗产活化要立足自身特色、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呈现内容形式,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数字化是文化遗产活化的重要手段,内容设计则是文化遗产活化的关键抓手。东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具备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活化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突出文化遗产的“唯一性”,才能真正提升吸引力与传播力。空间与业态拓展同样不可或缺,一方面要坚守底线,保留老城街区、建筑风貌等空间形态的历史“味道”,守护文化遗产的本真;另一方面可适度拓展内部及延伸空间,同时丰富功能业态,推动文物建筑、寺庙等遗产资源转型为博物馆、研学基地、文化设施等,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统一。
华芳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世界遗产与名城专委会秘书长
在文旅发展规划中,通过系统的文化研究,认识和把握城市的文化价值和特色,讲述最地道的文化故事,以文化引领文旅深度融合,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一方面需要“自上而下、多规合一”,系统制定遗产地的法定规划。西湖文化景观、良渚古城遗址、大运河杭州段均有法定保护规划引领、问题导向的专项规划协同的规划体系;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宏大叙事,更要以人为本、尊重民需,彰显老城街巷空间的价值特色。杭州作为文化遗产富集城市,从地下遗址到地面历史街区全面认识梳理了历史文化资源,在尊重保留老城区烟火气的基础上制定指导实施的“韵味街巷指南”,提亮特色价值、赋能街区活力,既保留烟火生活,又增加街巷文化故事。
徐永刚
宁波城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
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要以市场逻辑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的可持续平衡,主要在于“主、精、大、慢”。“主”即以在地文化为核心,坚持挖掘本土文化内核,让其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角。“精”是严格打磨细节,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修复与织补需坚守“精品思维”,拒绝粗制滥造与盲目仿古,力求打造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传世经典。“大”是以整体运营实现价值升级,突破短期商业收益思维,通过融资逻辑、整体投资运营,推动消费、产业与资产的三重升级。“慢”则是坚持长期思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运营绝非“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放长收益预期,允许试错与迭代。以慢工出细活的耐心,实现街区文化价值与商业活力的长期共生,这也是宁波老城中心区“热闹而不浮躁”的关键。

张谨
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负责人,清华同衡规划院遗产保护与发展分院院长
东城区作为北京大运河时空跨度最密集、形态最为丰富多元的载体,承载着元明清至近代的城市记忆。近年来,东城区持续推动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通过考古发掘与环境整治,将澄清下闸重新展示,与澄清上、中闸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最完整的水闸系统案例,同步令700年玉河故道重现“水穿街巷”;将玉河庵旧址转型为咖啡馆,把南新仓建成文化博览馆,改造禄米仓为实体产业园,重现了历史风貌,更将运河历史融入现代生活,价值得以焕发新生。此次“玉”见东城citywalk文化东城探访路线正式发布,以运河为线索串联东城区18处运河相关资源点,涵盖了运河遗址、古寺、胡同及革命纪念地等多元类型,通过城市慢行的方式,将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近距离感受日常胡同生活,让历史文脉在赓续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
文图:区委宣传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