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水河畔,清风拂过98平方公里的土地,连片竹海碧波荡漾,现代化厂房与古朴老街相映成趣。遵义市赤水市复兴镇这座千年古镇,曾是“川盐入黔”的重要口岸,见证过红军长征的烽火岁月,如今正以“十四五”为契机,在历史底蕴之上,奏响产业升级、城乡蝶变、文旅交融的复兴乐章。
文脉传承:千年积淀筑牢发展根基
复兴镇的历史,是一部兼容并蓄的文明演进史。“复兴”之名承载着百姓“仁以怀德,复而更兴”的期盼。1935年1月,复兴场战斗打响“四渡赤水”前奏,欧阳鑫等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以一当百,终因势孤而血染古镇,壮烈牺牲,“红色复兴”由此而来。红色基因自此深深融入古镇血脉。

赤水河畔的复兴镇 复兴镇供图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复兴镇成为“绿色宝库”。群山拱卫、绿水环绕,既是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也是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多元文化的交融更让古镇底蕴日益深厚——南宋末年江西籍兵士留镇、康熙年间湖广移民迁入,带来了资金、技术与不同地域的文化信仰。江西会馆(万寿宫)、禹王宫等十余座庙宇会馆应运而生,其中保存完好的万寿宫如今变身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诉说着当年盐商云集的往事。赣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勤劳智慧”的贾德文化,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复兴人,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传承。

1000余米长的明清风格老街
漫步复兴镇,1000余米长的明清风格老街与现代化建筑相得益彰,东汉岩墓群、复兴场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等串珠成链。2024年3月,复兴场街区成功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生机。
产业蝶变:绿色发展激活经济动能
“十四五”期间,复兴镇锚定“竹产业提质增效、农文旅深度融合”目标,推动产业实现历史性变革,从传统商贸重镇迈向现代产业强镇。
竹产业作为赤水首位产业,随着赤水市“以竹代塑”实践深入推进,当地围绕竹、笋、红托竹荪等特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让“靠林啃竹”的文章越做越大。可观的家门口收益,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竹产业既守护了生态,更成为群众增收的“绿色引擎”。

贵福酒庄的“水垴井”依然清泉涌动
酱酒产业的崛起为复兴镇增添了强劲动能。作为赤水酱香白酒产业的核心承载地,百年老字号贵福酒业深耕品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中,“水垴井”依然清泉涌动。这家始于1898年的老酒坊,如今已发展成为集“非遗体验、酱酒酿造、文化观光”于一体的3A级景区,游客可亲手拌料踩曲、参与“摔碗酒”互动,感受“卖酒”变“卖生活方式”的转型魅力。2022年落地的远明中厚酒业,420亩厂区构建起“酿造—存储—包装”一体化闭环,在延续传统工艺的同时保障产能与品质。

坐落在复兴镇太和村的远明酒业
“赤水酱酒企业的半壁江山都在我们复兴镇。”复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贵福酒业和远明酒业,“十四五”期间还有岁酿、百年赤水等酒企相继落户复兴镇境内,不断巩固扩大复兴在酱酒产业上的先发优势。
“十四五”期间,复兴镇以“五勤”服务助力绿色食品园区建设,推动各类企业快建快成、投产达产,让绿色工业与特色农业在赤水河畔协同发展。
城乡交融:基建升级绘就幸福画卷
“以前是雨天泥、晴天灰,现在产业路通到家门口!”说起“十四五”的变化,复兴镇群众最直观的感受来自基础设施的改善。作为自古“通江达海”的交通重镇,复兴镇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发力,G546复线、复月大道两条干道即将贯通,渝赤叙高速公路复兴段顺利开工,形成内通外联的交通格局,将进一步为这个自古以来的交通重镇赋能增彩。
基础设施升级激活了“美丽经济”,推动城镇化建设提质增效。集镇占地面积扩展至2平方公里,高标准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完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

游客油菜花基地拍照打卡 复兴镇供图
位于西南端的凯旋村,凭借丹霞地貌、百亩油菜花基地等景观,成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周末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这个先后入选贵州省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村庄,每年春季油菜花盛开时,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十四五”期间,复兴镇在这里连续举办了三届“花甜酒地·踏春季”油菜花季系列主题活动,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吃上旅游饭。

文艺宣传队开展文艺活动
文旅融合让古镇的历史与现代无缝衔接。复兴镇深挖红色文化、河运文化,组建红色复兴文艺宣传队等演绎红色故事,镇里盘活闲置门市打造古言茶馆、社区食堂、三恩四德研学站等共享空间,“茶馆磕子匠”用通俗语言讲述古镇变迁,让“熟人社会”的温情与现代生活的便捷相得益彰。
从北宋仁怀县治所到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从传统商贸到产业集群,复兴镇用五年时间交出了沉甸甸的发展答卷。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洋溢着现代活力的河滨古镇,正以“复兴”之名,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编辑 李杰
二审 徐春燕
三审 唐正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