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柴晓蒙)寒冬时节,朔风渐紧,坐落于中心城区南风广场东北角的文脉·河东书房暖意融融、书香氤氲。经过全面改造升级,文脉·河东书房以科技为翼、以文化为魂,集河东文化展示、阅读学习、休闲消费、非遗传承和文化传播于一体,为市民与游客打造了一处兼具温度与深度的诗意栖居地,让多元文化体验与温暖阅读时光相伴。
智慧赋能,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升级后的文脉·河东书房,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带来了全新体验。走进文创互动区,轻微的机器运作声中,3D打印设备正有条不紊地将“运城凤凰”“盐精灵”等河东文化符号转化为立体文创模型,透明罩体下,层层叠加的线条勾勒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工坊免费开放,每天预留5至10个体验名额,市民可线上线下预约参与创作。”文创区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推出三款自主设计模型,后续将持续丰富素材库,让市民从文化旁观者变为创作者。
3D打印区展示的“盐精灵”作品。
图为AI智能向导“小关”。
入口处的AI智能向导“小关”更是成为人气焦点。无需繁琐查询,市民游客只需对着话筒提问,文化导览、旅游咨询、县域特色推荐等信息便能“一问即达”,智慧化服务让文化体验更便捷高效。900平方米的空间内,10余种新增智慧设备分布各功能区,为不同年龄段群体提供个性化、互动式的文化服务,让千年河东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焕发鲜活生机。
冬日书房,墨香氤氲暖人心扉
冬日的阅读区,是城市里最治愈的角落。升级后的阅读区新增3000余册书籍,涵盖在地文化、儿童读物、党政类书籍等多个品类,总量达8000余册,其中河东作家作品区尤为亮眼——130余位河东作家的240类、1000余册图书集中陈列,承载着河东大地的文化记忆与人文密码。温暖的灯光洒满书架,舒适的座椅沿窗摆放,充足的照明与良好的通风驱散了冬日的寒意,不少市民手捧书籍静坐在其间,在字里行间寻觅温暖与力量。
市民在文脉·河东书房阅读。
“冬天就爱来这儿看书,暖气足、环境静,河东文化类书籍特别全,既能充电学习,又能躲避严寒。”市民刘女士裹着厚外套走进书房,熟练地找到常坐的位置,指尖划过整齐的书脊,眼神里满是期待。阅读区旁的休闲饮品区,20余种融入河东文化元素的咖啡与甜品香气四溢,价格惠民,读者们在阅读间隙点上一杯热饮,暖意从指尖蔓延至心间,让阅读时光更具惬意质感。此外,定期举办的公益讲座、文化沙龙与读书分享会,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到场交流,在冬日里为市民带来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滋养。
非遗互动,指尖传承文化温度
非遗展示区里,冬日的寒冷被手工创作的热情驱散。掐丝珐琅体验区,市民们正仔细学习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非遗传承人耐心指导参与者,“少量多次蘸取彩沙,遵循‘先深后浅’法则”。体验者手持小铲屏气凝神,在金丝勾勒的“画框”中细细铺叠彩沙,指尖轻动间,流光溢彩的釉画逐渐成形。沉浸式非遗体验不仅让市民感受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更将文化传承与日常休闲紧密结合。
体验者正在装裱掐丝珐琅作品。
“我第一次试着做,没想到效果还不错,这个作品是我们的七彩盐湖,真的很漂亮。”正在装裱作品的体验者刘女士表示,“真正亲手去做,才能真切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图为非遗传承展示区。
这里的非遗手工艺品既可观赏品鉴,也可购买收藏,让市民在体验手工乐趣后,能将心仪的非遗好物带回家,让文化之美融入日常。据悉,除设立掐丝珐琅体验中心外,河东书房还将定期举办剪纸、面塑、皮影制作等非遗活动,让传统技艺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人心,为寒冷冬日增添一抹浓厚的文化暖意。
文商融合,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
图为一楼文创展销区。
图为集章打卡区。
在一楼,文创展销区、研讨区、集章打卡区、河东饮品区人气十足。关公文创展销区、七彩盐湖主题区里,冰箱贴、盲盒、春秋楼小样、陶瓷关公摆件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镌刻着河东文化基因;老照片墙与明信片墙相对而立,不经意间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清新茶饮与浓郁咖啡的香气交织,让市民在味觉中感知河东文化的悠长余韵。久居外地的范先生曾用镜头记录下这份惊喜:“这些特色文创太惊艳了,我要让更多人看见河东文化。”
如今,这座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文脉·河东书房,不仅是展示运城历史文化和旅游形象的重要窗口,更成为市民游客冬日里诗意栖居的幸福角落。升级后的河东书房,以文商融合为纽带,以智慧科技为支撑,以非遗传承为内核,在寒冷冬日里传递着文化的温度与城市的温情,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亮眼名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