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青城山—都江堰、龙门石窟、清东陵、西递宏村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5载春秋流转,于今朝回望,千年古堰依旧碧波潋滟、清流潺湲,以不息之姿润泽着天府之国的沃野千里;幽幽青城仍旧翠色欲滴、生态盎然,于苍茫林海间涵养着人文与自然的双重悠远脉动;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静默中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与文化辉煌;清东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之瑰宝,庄严里承载着皇家的辉煌记忆与建筑艺术的至臻美学;西递宏村被誉为“中国徽派古村落的活态样本”,恰似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于古朴宁静中尽展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值此申遗成功25周年,四大景区携手联动,于时光长河中回溯往昔峥嵘岁月,在时代浪潮里展望未来,共同铺展中华文明多元交融、璀璨夺目的瑰丽画卷,齐心守护这份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000年11月,龙门石窟以其卓越的文化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荣耀时刻,不仅是对其石刻艺术所展现的人类杰出创造力的高度认可,也见证了中国自北魏至唐代佛教文化与皇家信仰的灿烂历程。从此,龙门石窟作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瑰宝,屹立于世界遗产之林。
石上春秋:千年刻痕,时光不语
坐落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400余年连续营造,跨越多个朝代,终成气象万千的佛教艺术宝库。如今,这里存有2345座窟龛、近11万尊佛像,其中以大卢舍那像龛最为恢弘壮丽。龙门石窟以其规模之宏大、雕刻之精湛,成为中国石刻遗存中造像题记最为丰富的石窟,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这些静默矗立的石像与碑刻,如同一部镌刻于崖壁的千年史书,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艺术与文化,提供了真实而珍贵的实物见证。
焕新记:廿五载守护,让遗产“潮”起来
二十五载守护与革新,龙门石窟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曾经尘土飞扬的交通干道,化作诗意盎然的景观桥;昔日裸露的伊河滩,变身流水潺潺的生态画卷;周边杂乱的街巷与摊点,也重整为唐风萦绕的环境。
从“灯映龙门”的璀璨夜色、“龙门金刚”的震撼演出,到文物活化项目、“无上龙门”沉浸剧场,再到与“白居易”NPC的街头偶遇、年轻化消费场景,以及覆盖微信、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的融媒体传播——龙门石窟正以青春语态唤醒古老文明,让承载民族血脉的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吸引更多年轻一代走进历史,也让中华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守望者说:以匠心,续写不朽
自申遗成功以来,一代代专家、学者与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以智慧与汗水默默守护着这座千年石韵。
他们修复残损的雕像,用数字技术让残缺处绽放“复原之花”;他们监测岩体的细微变化,轻柔拂去蒙于文物之上的“历史尘埃”;他们探寻未知的窟龛,挖掘埋藏千年的文化密码;他们优化讲解服务、提升管理水平,将龙门之美完整如初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二十五年来,龙门石窟始终践行科学的保护理念。开放看经寺,让游客近距离了解文物保护的实际工作,增强公众的文保意识;运用数字化复原技术,重现千年前造像的瑰丽原貌,精湛技艺常引游人惊叹;智能语音导览、网红讲解互动、多语种讲解服务……丰富便捷的导览方式,让厚重文化可亲可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细雨浸润心灵,薪火相传。
二十五载春秋走过,伊河的水依旧潺潺,而龙门的故事,正在人间写下新的诗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