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六道湾的冬,藏着时光的沉香。雪粒凝霜,车轮碾过的轻响里,叠着旧时马车的回音。烤包子的孜然香和着炮台的历史味,文创园彩绘墙前,年轻人镜头里的新潮与山影重叠,是跨越光阴的对话。
几十年前,六道湾土路坑洼,马车碾过田埂,菜园子的红绿白染活城郊,却掩不住出行窘迫。它的蜕变从不是简单的 “旧貌换新”,而是土地记忆与时代需求的对话。路延伸着过往足迹,风景变化藏着岁月温度,这 “变与不变” 的平衡,终在蜿蜒脉络里,沉淀成独有的岁月沉香。
烽火岁月,刻在老炮台上的时光印记
若要触摸六道湾最深的历史纹路,“一炮成功”炮台便是绕不开的坐标。它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藏着边城人守护家国的热血故事。
一炮成功公园。记者江斌伟摄
76岁的谢延德总爱在炮台旁转悠,他的指尖划过炮台斑驳的砖墙,耳畔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清军大炮轰鸣的余韵。
1865年,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在英俄的扶持怂恿下,纠集兵马入侵新疆,先后占领多地。1875年,清政府加授陕西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决定出兵征西,收复失地。左宗棠历经周密运筹、整顿军队后,前后共投入80余营近6万清军,正式打响收复新疆的反侵略战争。
1876年8月,清军进兵米泉古牧地,经过6天激战全歼守敌,随后乘胜向迪化(今乌鲁木齐)进军。兵贵神速,清军在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向乌鲁木齐城发起攻击。仅一炮,阿古柏残军便丢盔弃甲,向着吐鲁番方向仓皇逃窜。清军顺势迅速登城,成功收复迪化。为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在清军架炮的山梁上建起炮台,并将这座炮台命名为 “一炮成功”。
从此,这座炮台成了六道湾的精神象征,也成了乌鲁木齐人铭记历史的 “活教材”。
时光履痕,炮台转换见证城市蜕变
时光流转,“一炮成功”炮台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见证了六道湾从荒芜到繁华的蜕变。
谢延德儿时记忆里,这里还叫“北山”,光秃秃的山坡上,连芨芨草都长得稀疏。那时候,他常和小伙伴去山下挖“老鸹蒜”。这种清明前后盛开的植物,因常有乌鸦在周边觅食,且地下鳞茎形状类似大蒜而得名,挖完后指甲缝里全是泥。
一炮成功公园,宽敞的徒步道上,常常有游客前来漫步。记者江斌伟摄
早年的六道湾一带,出行格外窘迫。土路坑洼得能接住雨水里的云影,从碾子沟来此全靠马车在田埂间穿梭,冬日雪深时甚至看不清归途;长青四队的菜园子菠菜绿、辣子红、萝卜白染活了城郊日子,却掩不住周边环境的简陋。
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的炮台就是个土疙瘩台子,门楣上“一炮成功”的石雕,在1958年的暴雨里塌了一半,周边全是土坯房,房檐低得能碰到行人的头,路窄得只能两个人并排走,下雨天,泥水能漫到脚踝。
谢延德还记得,那时周边全是陕甘来的驼队人家,骆驼棚就搭在现在宏大电器广场附近,晚上睡觉,都能听见骆驼嚼草料的声音混着铃铛响,那是属于旧时光的独特声响。
经过查阅资料才得知,这个仿古炮台并不是“一炮成功”的原址,原址在现在的红山路北山坡的一炮成功小区(鑫都酒店后面)。那是一座圆形碉堡式的古建筑,土木结构,底部直径12米,高8.5米,门楣镶嵌有一块石雕,上书楷体“一炮成功”4 个字。经百年风雨侵袭,炮垒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坍塌。
改变,在岁月里悄然发生。1992年春天,政府派人来清理遗址周边的杂草,还立了块木牌子,写着“历史遗迹保护点”,让“一炮成功”炮台重新被重视;2001年,水磨沟区委、区人民政府出资,在原址以东水塔山上,按原样重建“一炮成功”仿古炮台。
如今的主炮台底部直径12米,体高9.2米,体外正南是半圆形拱门,门上镶有一块石雕门款“一炮成功”,体内是砖混三层结构,有阶梯直达上层垛口环绕的露天平台,平台上一字排放着一门长3米、重2吨及四门长2米、重1吨的铸铁大炮,碉堡一层为清兵住所,展示着当年清兵服饰、兵器、用具等实物,供游客参观。
谢延德回忆,当年他在市劳动局工作时,还跟着去北山种树,没机械,全靠手挖肩扛,如今都长成了能遮阴的大树。
2007年7月拍摄的左宗棠雕像。李向东摄
如今的六道湾,早已换了新颜:步道铺了防滑砖,晚上还有路灯亮着,雪后第二天就有人清扫,老年人遛弯再也不用怕滑;“一炮成功”公园、小区拔地而起,皆是对那段历史的延续与缅怀;在六道湾住了60多年的三建家属院居民李玉明,常和邻居一起在炮台附近聊天,享受着安宁惬意的生活。
不仅如此,六道湾的蜕变从非简单“旧貌换新”,而是土地记忆与时代需求的深度对话。
水磨沟区六道湾街道党工委书记邓钰说:“我们没把炮台当孤立景点,而是让它连起过去和现在。”现今,路旁的文化展板、避开车流的景观步道相映成趣,步道两侧的沙棘与红柳,既耐干旱适配本地环境,更承载着戈壁旧貌的历史印记,让景观与过往记忆相融。
去年冬日“品美食学历史”活动里,孩子们聆听收复新疆的历史故事,大人们品味烤包子、奶茶的烟火滋味,历史底蕴与当下生活在此无缝衔接,实现了过往与现实的深度融合。
2007年7月拍摄的白塔。李向东摄
常有市民沿步道前行、用镜头定格时光,市民李向东便是其一。在他的照片里,远处山坡上的灰黑色堡垒、炮筒微昂的大炮、广场上目光坚定的左宗棠塑像,都是历史的缩影。
“最难得的是没丢了这老炮台,这就是把老底子留住了。”李向东如是说。
烟火气息,从饭庄到酒店的蝶变
如果说炮台是六道湾的“骨”,那街边的烟火气就是它的 “血”。美食家酒店负责人陈飞的创业路,就像一道缩影,映着六道湾从城郊村落变成城市枢纽的变迁。
“1987年我接下那间小平房时,连块正经招牌都没有,就用红漆在木板上写了‘美食家饭庄’四个字,风吹日晒没半年,字就掉得看不清了。”陈飞站在酒店门口,望着眼前高架桥上往来的车流,语气里满是感慨。
他陷入回忆,“那时候我从原单位停薪留职,接手的是新疆煤田灭火工程处劳动服务公司的小饭庄,就五六十平方米,墙面都掉灰,下雨时还漏雨,得用脸盆接水。当时这里是城郊结合部,西边全是长青四队的菜地,夏天能闻见庄稼的味儿,冬天就只剩光秃秃的地,风刮过来,能卷着土粒打在脸上。”
最头疼的是交通和食材。“从碾子沟来这儿没有公交,全靠马车;冬天没新鲜菜,辣椒是秋天冻在菜窖里的,土豆放久了发绿,我只能托人从成都捎新鲜芹菜,去郊区牧民家买羊后腿,就为让客人吃得顺口。” 陈飞说,饭庄能做大,全靠路一点点变好。
上世纪70年代,乌鲁木齐启动老城区路网改造,劳动街、新兴街先铺了柏油,“客人来吃饭,鞋子终于不沾泥了。”陈飞说。2004年外环路通车,六道湾15分钟就能上快速路,外地游客跟着导航就能来,他趁机把饭庄扩到100平方米;2013年“田”字型快速路网建成,这里成了连接机场、火车站的枢纽,酒店迁址做宴席,最多一天办5场婚礼;2017年,六道湾路按城市主干道标准重建,双向六车道,地下管网配齐水电气通信,2019年通车后,陈飞特意坐公交绕了一圈:“车窗擦得干净,从酒店到东外环很快就到,以前想都不敢想。”
六道湾街道办事处西虹东路社区主任刘晶说,社区跟着城市规划的节奏,在六道湾路沿线建了商业服务带,修了停车场、公厕,还办美食节、发消费券。现在饭点时,烤包子铺的香气能飘半条街,便利店的叮咚声不断,居民下楼就能吃饭购物,“这就是把规划落到实处,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变化。”
风云潮起,文创园里的潮流活力
“爱情巷”里,红柳花墙前的姑娘们举着相机,笑声像风铃一样脆。风吹过,红柳枝晃动的影子落在彩绘墙上,像一场无声的舞蹈。
新疆摩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戴雅婷说起几年前这里的样子:“巷子两侧堆着破沙发、旧衣柜,线缆像蜘蛛网挂在天上,墙面斑驳,墙角长草,下雨天积水,没人愿意来。” 2018年的片区规划,没走“推倒重建”的路,而是“顺着土地的脉络改”。于是,新疆摩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保留了老厂房的主体,加了玻璃天窗让光线透进来,修了露天舞台,在墙面绘上潮流风彩绘。 现在常有游客专门来拍彩绘墙,还有人咨询租场地办小型婚礼。
“爱情巷”的改造藏着不少巧思:清理杂物时发现的 “1953” 年旧砖,被特意嵌在花墙里;埋地下线缆时留了几根老线杆,刷上油漆挂起红灯笼;墙面既绘着牵手情侣、绽放玫瑰,也绘着老乌鲁木齐的街景;地面嵌着桃红爱心,也铺着鹅卵石。这源于“老居民说,以前的土路就是这样,踩着不滑。”
就连巷里的红柳花墙,也是选的新疆本土植物,“又坚韧又浪漫,还能让人想起以前的戈壁滩。”戴雅婷说。
今年“浪漫五一・情聚爱情巷”活动,热闹得超出预期:60多个摊位,有卖新疆小吃的,有做手工艺品的,还有非遗传承人教大家用长绒棉做绒花发簪;“蜜语坊”的玫瑰巴旦木酥点一上午就卖空,乐队唱《一生所爱》时,老老少少都跟着合唱。
谈及未来,邓钰说:“我们还想搞‘夜游六道湾’,冬天弄冰雪景观,把非遗展也搬进来,让这里白天晚上都热闹,老年人也能来逛逛,找找以前的影子。以前搞改造总想着快,拆了重建,后来发现老地方藏着感情。现在‘微更新’更贴心,把过去和现在拼在一起,花小钱办大事,大家住着舒心。”
规划为脉,铺就湾域几多变迁
六道湾的每一步变化,都离不开规划的指引。
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工程师刘继强说:“六道湾的发展,是踩着土地的脉络走出来的,没凭空造景。”
2014年6月,从六道湾自治区交通厅高层住宅拍摄的乌鲁木齐市南湖东路—东外环立交桥夜景。李向东摄
乌鲁木齐市六道湾路,位于水磨沟区中部,南起六道湾检查站,北接河滩北路,全长约3.5公里。早年间,这里是河湾洼地,以农业和煤矿开采为主,六道湾至东山一带有丰富的煤矿资源,曾建有六道湾煤矿。那时没有像样的建筑,只有山岗下一条通水磨沟的土路,甘肃、河北等地的人们在此建房定居,慢慢形成村落。
早期规划核心,是先补基础设施“短板”:修路网、通公交,优先解决“走得通”的问题,满心都是“怎么让大家方便”。随着城市发展,六道湾路迎来升级,2017 年,六道湾路(东外环—苏州路高架桥下辅道)新建工程开工,规划路面宽60米、双向六车道,还配套建了地下管网、绿化、照明和交通工程。
“这条路不是简单‘修宽’,而是要‘修得合适’。”刘继强说,团队做了几十版方案。
这里以前是沼泽地,地基不稳,得用碎石回填;为了不影响居民生活,决定分段昼夜施工。白天修靠近路边的部分,晚上修靠近居民区的部分,还设了临时通道;地下管网一次配齐水电气通信,现在冬天水管不冻裂,雨季也不内涝,体现了规划的前瞻性。
2018年5月,从南湖市民广场拍摄的乌鲁木齐市南湖东路高架桥及周边六道湾一带夜景。李向东摄
后来,规划重心转向 “提品质”:引文创、升级商业,解决“过得好”的问题,思考的是“怎么让大家舒心”。如今的六道湾路,已是乌鲁木齐市区重要的交通道路,周边居民区、商业区不断兴起,从曾经的乡村地带,彻底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晚风里,烤包子的香气、年轻人的笑声,还有老炮台的静默,凑成了最鲜活的边城图景。
现在,规划理念再次升级,要把历史、生态、商业融在一起,让片区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儿,追求的是“怎么让大家有归属感”。
在国务院批复的《乌鲁木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中,六道湾路被定位为城市快速路,将成为连接老城区与新区的重要通道。
看着这份规划,邓钰满怀憧憬:“路会连成‘三横三纵’的网,10分钟能上快速路,30分钟能到全城,去机场、市中心都方便;周边将配套建设城市综合体,同步配齐学校、医院、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老人看病、孩子上学不用跑远,实现夏天浓荫蔽日、冬天赏雪观景的宜居体验。”
“十五五”时期,六道湾街道将聚焦民生福祉提升,精准锚定文化惠民与居民幸福需求,规划在“一炮成功”周边打造历史文化体验区,并以该区域为延伸,同步推进北山坡文艺社区建设,继续吸引非遗传承、手工制作等领域文艺主理人扎根落户,常态化开展风滚草市集等特色活动,让居民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读懂故土历史、切实提升生活幸福感与归属感。
雪后的夕阳下,路灯杆上的红灯笼被染成暖黄色,像一个个小太阳。谢延德站在公园高处俯瞰,远处高架桥上的车水马龙,与记忆里马车轧过土路的画面慢慢重叠。
六道湾的岁月,是一湾湾向外扩散的年轮,藏着过往痕迹,迎着未来的光。它正沿着规划铺就的脉络,续写着属于岁月沉香的新篇章。
来源:乌鲁木齐市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