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岛坐落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东南灵山湾内,与大珠山遥相对峙。说起灵山岛,它有三大最值得称道的特点,它既是青岛市最大的海岛,也是我国北方第一高岛,还是全国首个负碳海岛。
今年8月,灵山岛保护区与青岛旅游集团联合推出灵山岛一日游、二日游航线产品,近日,记者搭乘此航线上岛,实地探访这条串联起岛上自然与人文精华的旅行线路。
旅游博主从深圳前来打卡
上午9点半,记者到了积米崖码头。海风吹过,带着熟悉的咸味。等船的时候,记者注意到左边坐着个背包客,他手里拿着台白色相机,很自然地我们就聊上了。
他叫杨经华,甘肃兰州人,在深圳工作。平时喜欢拍照,还运营着自己的自媒体账号。翻看他的账号,能看到他经常在各个城市“穷游”,有2.7万个粉丝关注着他。这次来青岛,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用1000元钱度过7天。
杨经华
“青岛的住宿真让人惊喜,”他说着,笑起来眼睛弯弯的,“我第二天住的青旅,环境特别好,全面禁烟,晚上11点后要保持安静。你猜多少钱?写完好评后退了4块,算下来只花了5块钱。”他说这话时,语气里透着实实在在的满足。
工作人员喊我们登船,他打开相机,很自然地对着镜头说:“朋友们,现在准备登船了。”那语气就像在跟老朋友视频聊天。
问起为什么想来海岛上看看,他说就是看地图时发现离得不远有个岛,面积不小,还有民宿,就突然想来看看。之前他去过广西的涠洲岛,也到过香港的长洲岛,想体验一下青岛海岛有何不同,也正好丰富自己的拍摄内容。
在船舱里拍了一会儿,他走到甲板上。海风有点大,吹乱了他的头发,但他难掩心中激动,对着镜头说,“从来没看过这么纯粹的海天一色。海鸥跟着船飞,海面还闪着光。”
阳光下的海面确实很美,波光粼粼的。远处的灵山岛笼罩在薄雾里,若隐若现,对面是连绵的大珠山。光是这段船程,就让人觉得很值得。
他的手里还拿着一瓶鲜啤,时不时畅饮一口。回想起来,在登船时,他胸前的书包带上挂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的正是两瓶鲜啤。“早上刚打的青岛啤酒,来青岛要吃蛤蜊、哈啤酒,麦芽香确实很醇。”
船靠岸后,我们要走的路线不同,就在码头和杨经华道了别。
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灵山岛作为青岛七座居民岛中最大的一座,一直深受游客欢迎,岛上的旅游线路也已相当成熟。记者一下码头,便登上了开往沟南崖村的接驳车。沿途一侧是山,一侧是海,海面上不时有船只缓缓驶过,在蔚蓝的水面拖出一道白色的尾痕。记者忍不住举起手机记录眼前的美景,这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大概是每个登岛的人都会自然涌起的情绪。
岛上风光
沟南崖村像一处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沿着石阶向上,顺着巷子,穿过一片民宿矮房,视野忽然打开,一大片蔚蓝大海毫无预兆地映入眼帘。顺着石阶往下走到岸边,海浪一遍遍拍打着礁石,记者意外地在石缝间发现了成片的蓝紫色海星,还有一个隐蔽在礁石背后的山洞。把这里的发现和位置分享给杨经华后,下午两点五十四分,他回了一张照片并留言:“我也抵达了这片海,真的美到窒息!”
海星
登岛之前,就听说灵山岛上有丰富的地质景观:海蚀洞、千层岩、运来石……可真正站在它们面前时,“震撼”二字都显得不够。第二站时已近中午,阳光洒满山坡,一只小花猫慵懒地蜷在栏杆下的阴凉里打盹。沿石阶往下,大片裸露的岩石赫然呈现。石头如纸页般层层叠叠,因常年受海浪冲刷,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孔洞。在这片景观的不远处,一座黄色的烽火台静静立在路的尽头,仿佛仍在守护这座岛屿。据传,明朝初期岛上居民为防御海盗侵袭,在东北端修建了这座烽火台,如今所见是在原址上复建的。
海浪侵蚀形成的孔洞
千层岩
海浪侵蚀形成的孔洞
千层岩
烽火台
今年8月,岛上规模最大的民宿正式开业,进一步提升了灵山岛的旅游体验。记者在这里用午餐,并参观了各类房型,既有两层别墅、独立庭院,也有海景单间,价格从百元至千元不等。民宿紧靠海边,从海景房的玻璃窗望出去,木平台上的躺椅正对无边海景。据民宿管家介绍,“暑假期间客人一直很多,周末基本订满。十一假期更是天天爆满,今天也订出了两三间。”这里的餐饮都是现炒现做,既有渔家特色,也有家常菜系。同行的一对夫妻对菜品赞不绝口。
民宿
民宿
下午,记者先后探访了虎嘴崖、初心灯塔和贝壳楼。海岛的浪漫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红白相间的灯塔立在路边,通往灯塔的小道两侧挂满了红色的许愿牌,承载着游人的心愿与期待。
初心灯塔
初心灯塔
在接驳车驶向最后一站的途中,一栋外墙上镶嵌满各式贝壳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网红打卡地——贝壳楼。老板肖河告诉记者,这些贝壳大多是他父亲多年收集的。之前这里只是局部用贝壳装饰,曾作为影楼、酒店、饭店和民宿使用。2014年重新翻修时,外墙全部嵌满贝壳,现在作为贝壳展览馆开放,同时也售卖一些海洋纪念品。
贝壳楼
参观完贝壳楼,记者的一日游也接近尾声。带着一丝不舍离开,这座岛上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如此丰富,让这一天过得充实而难忘。
从落后小岛到旅游胜地
这一路上,与岛上居民的几次相遇,让记者印象深刻。灵山岛面积7.66平方公里,散布着12个自然村。正午时分,接驳车路上遇见一位挎着篮子准备出门的老奶奶。司机许是认识,朝她说,“奶奶,不着急的话,等下午一点半有公交,更方便些。”
岛民万子扬告诉记者,过去岛上都是石子路,如今都铺上了柏油路,还通了公交车,“半岛1号”的开通更让上岛时间缩短不少。这位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岛工作的年轻人,有着一身黝黑皮肤。“这几年岛上变化很大,随着灵山岛开发,游客爆炸式增长,岛民收入也提高了。”他说道。
记者想起,在初心灯塔旁遇见的77岁老渔民殷增家,他正利索地修剪枝条,准备来年种扁豆用。他14岁开始出海,19岁养海带,一养就是20年,后来又养了十几年扇贝。“俺那个年代,只能靠海吃饭。”他向记者诉说着过去的生存方式。
如今,岛上的民宿、渔家宴甚至接驳车,都为居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下午离岛时,码头边售卖海鲜的摊子前围满了游客,挤进去一看,筐里的海鲜已所剩无几……
从昔日交通不便的偏远小岛,到今天游客专程前来的旅游胜地,灵山岛,正一步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孟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