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11.27),午后的阳光格外慷慨,驱散了初冬的微凉。与三位老友一拍即合,驱车前往汜水虎牢关,不为打卡喧闹的景点,只为在残垣断壁间,找寻一段被历史尘封的豪情岁月。
车至虎牢关,往前没走多远,一方被玻璃罩裹住的石碑突然立在林间——这正是虎牢关的标志性遗存。
玻璃上印着树影的斑驳,石碑表面的字迹已被岁月磨得浅淡,凑在玻璃前细看,却仍能辨出“虎牢关”的轮廓。
碑石的纹路里仿佛还凝着当年的狼烟:不仅有刘关张战吕布的传奇,承载楚汉争霸刘邦守成皋与项羽对峙,更藏着李世民“武牢之战”擒窦建德、王世充的兵锋, 这方石碑对应历史典故和背景。
弃车步行,远远便望见连绵的黄土岗峦,昔日的雄关壁垒虽已不复当年模样,但那横亘中原的气势,仍让人肃然起敬。
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前行,我们此行最执着的念想,便是找寻“三英战吕布”时传说中的绊马索遗迹。
友友们打趣道:“那么久远的物件,怕是早已不复存在了,咱们不过是借着由头,过一把怀古的瘾。”话虽如此,每个人的目光都格外向往。
行至一处弯道,“猴子”老弟便向路人打听,村里的老人非常热情的给我们指路。
—直到转过一道土坡,一方小院就在眼前,门前的两只小狗狂吠,引出了这家一位70多岁的女主人,热情而好客,兴致勃勃给我们介绍祖辈们发现“绊马索”的故事。
引领我们上楼梯,一面褪色的红布横幅突然撞入视线。
横幅被风扯出细密的裂纹,泛黄的字迹写着“索神有灵 保平安”“古战场威力”,下方悬着一条历经千年风雨,铁链表面未有明显锈迹,却仍能看出当年粗实的长椭圆形铁链,老人说这便是“绊马索”的原物遗存。
我们忍不住伸手触碰,冰凉铁环的交接缝隙里,仿佛还卡着千年前的尘土。
屋里走出来男主人,又让我们参观了他们居住的具有年代感的窑洞。
年近耄耋的老人,向我们讲他是支援新疆建设退休回来老家。
讲述他出生在大山深处,绊马索下边的窑洞里, 小时候我拉着绊马索往山上拉着绊马索玩耍,爷爷、 父亲常对我说要保护好绊马索,这是我们当地的历史文物,也是我们家的镇宅之宝。
又让我们在一摞密密麻麻的本子上留下名字,这本子不像正式的登记册,更像一本流动的日记。每一次签名,都是与过往英勇的隔空问候,也是给未来他们的纪念。
离开虎牢关主战场,我们徒步赶往不远处的成皋城遗址。这座曾见证无数兴衰的古城,如今只剩下散落的夯土堆和几段残破的城墙。
登上传说中的吕布点将台,极目远眺,黄河如一条金色的丝带,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两岸的田野里,麦苗青青,一派安宁祥和。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多少将士在此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守护一方土地。
点将台上的夯土坚硬,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凹痕和荒草,岁月流转,唯有这些遗迹,还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黄河渡口。昔日的繁忙渡口,如今已成为一处静谧的观景地。黄河水奔腾东逝,浪花拍打着岸边的泥沙,发出哗哗的声响。
我们站在渡口的石阶上,看夕阳西下,岸边的老柳树枝条飘逸,暖黄色的光把半边天染得透亮,也给水面铺了层细碎的金箔。
这场看似随意的闲溜,实则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那面裂了纹的横幅、那条“绊马索”铁链、那方被护住的“虎牢关”石碑、那块灰沉的“吕布点将台”遗址标识,把“三英战吕布”“楚汉争霸”的传说从书页里拽了出来,变成能触摸的温度。那些残垣断壁、朽木夯土,不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是一次眼睛和心灵的碰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