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上林县时来到明亮镇,看到地图上有个小地方叫古城,本以为叫古城的地方历史上一定是座城,没曾想来到古城后就是个屯,不过名字算好听叫古城庄。明明就是个屯,为何起名古城,起名古城的来意又是什么,莫非古城庄历史上曾经是座城市,至少是个小县城。
古城,是明亮镇罗勘村下辖的自然村,走进村口看到古城两个字就觉得一定有故事,索性就走进去看一下,没想到就是个屯,不过名字还算好听不叫屯而叫庄。古城庄,庄是北方小村的用语,此地叫古城庄,想来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应该不是原住民而是北方迁徙来的外省人。大明山脚下明明是古百越人的发源地,为何有北方人居住,而且还找不到一点古百越人的踪迹,这又是一段深厚的历史故事。
古百越人就是后来发展形成的猺人,猺人也就是现代的瑶族人。猺人是岭南原住民,秦始皇为控制岭南派兵攻入岭南,第一次派兵进入岭南几乎全军覆没,第二次派兵是由赵佗领兵,但在岭南站稳脚跟也是损失惨重。赵佗进入岭南后首要任务就是消灭猺人,由于猺人比较野蛮也被称为蛮人,后来所称的南蛮就是岭南的原住民。
赵佗进入岭南后不敢驻兵岭南以西,皆因是环境恶劣,北方人住不惯,秦朝时期岭南的权利、政治中心则在岭南以东。秦朝开始岭南以东土著开始遭到驱逐和屠杀,导致今日岭南以东的广东土著民基本上灭绝,岭南以西则是保留大量的土著民。岭南以西环境恶劣,而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土著蛮适应环境条件,使得其在生存还是战斗力非常强悍。南蛮强悍的战斗力让北方朝廷无所适从,为彻底征服岭南土著,北方朝廷几乎是每个朝代都派大军前来围剿土著蛮。
秦朝有赵佗,汉朝有马援、北宋有狄青、明朝有韩观进入广西平乱,说是平乱其实就是消灭土著。正是数个朝代派兵南下平乱,使得土著民越来越少,生存空间越挤越窄,直至大部分原土著生活的地方被北方迁徙来得汉人占据,大明山就是因北方汉人随军打仗后戍边的军民,导致大明山有看不到土著民的踪迹。
或许上面写得这么多扯得有点远,但让大伙知道大明山看不到土著民也无妨。说到古城本身,历史上称为城的都是县级以上单位,即便是城镇规模较大的兵营则称为镇,历史上设置的镇后人都不能称为城。查询很多资料,历史上的上林县有很多个县,但大部分都县城都在县城的东部,大明山一带设置的县份极少。
查询周边县份,武鸣和宾阳境内历史上倒是有设县额记载,而且非常靠近明亮镇。比如太守、思陇一带古代设置的思干县,还有位于武鸣区的止戈县,地理位置上跟罗勘村的古城地理位置上比较近,有没有可能古城庄是这两个县的署衙所在地,至后来起名为古城。分析更具体些,思干县是在太守、思陇一带,距离古城庄较远,而止戈县距离古城庄比较近,古城庄会不会是止戈县的署衙所在地。
说古城庄是止戈县县衙所在地是有历史根据的,尽管止戈县的现址实在武鸣区的陆翰镇,但陆翰镇跟古城庄也就是大明山山脉的距离,而且止戈县后来降为乡,止戈乡原本属上林县,后来才划归武缘县。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上,古城庄与止戈县都有关联,古城庄极有可能是止戈县初始署衙所在地,后来才将县城翻过大明山置于武鸣区陆翰镇境内。一切只是裁撤,没有多大的历史依据,就当吹牛就好。
古城庄尽管地处大明山脚下,妥妥的山区小村庄,但这里人杰地灵,盛产人才。古城庄目前户籍700多口人,迄今为止古城庄共走出上百的大学生,本专科、研究生、博士生和留学生。700多口人就出过上百位大学生,这得赶上号称状元村的不孤村了。不孤村是个村,而古城庄只是个屯,将古城庄称为状元庄好像也说得过去。
古城庄要是县城,而且县城不撤销,上图的几位大妈就能成为村民而叫居民,可能的话说是市民都不为过。看到四位大妈玩牌这么开心,毋庸置疑,她们的幸福指数非常高,高到让人羡慕的五体投地。为何说古城庄的大妈们的幸福指数高,走进古城庄,看到一栋栋小别墅,还有整洁的大小巷就知道古城庄的村民幸福指数有多高了。本文纯属游记,没有多大文艺成分,就当茶后文看,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