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民
到敦煌不能不游览鸣沙山和月牙泉,这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沙泉共处,沙水共生,妙造天成,犹如戈壁沙漠中的一对孪生兄妹或恋人。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
鸣沙山,最早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称沙角山,又叫莫高山,俗称神沙山。它东起莫高窟,西至睡佛山下的党河口,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广布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鸣沙山麓的月牙泉。沙山底部为砾石结构,砾石之上由红、黄、绿、白、黑五色流沙聚为重重峰峦,山形弯环,山脊如刃,人马坠践,经宿复初。远看好似一条黄色昂然欲飞的巨龙,近看好像雄伟壮丽的古埃及金字塔,高空俯视它与月牙泉形成了神奇的太极八卦图,被称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据导游讲,天晴时,鸣沙山常常自鸣,故称之。若登此山,能看到五彩缤纷的火花,听到山与泉的和振共鸣。神秘莫解而又玩味无穷。其沙随足颓落,流沙如同一幅幅锦缎张挂沙坡,像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犹如仙人奏乐,进而全鼓齐擂,轰鸣不绝于耳,令人动魄惊心。被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
写到此不禁联想到不平则鸣一词,指遇到不平的事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形容对不公平的人事表示愤慨。此词源自“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唐代文学家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平则鸣”。孟东野,即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孟郊的一生可谓艰难坎坷。他多次考科举屡遭失败,直到中年时才中进士,欣喜之下写了《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过,孟郊不平则鸣的性格,使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即便中了进士,他也不能施展他的抱负。韩愈很同情他的遭遇和处境,为了宽慰孟郊的抑郁情绪,特著文赠言,即《送孟东野序》。文中写道,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吹动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激荡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跳跃,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快速,是有东西阻塞了它;水沸腾了,是有东西在加热它。钟、磬一类乐器本来是没有声音的,有人敲击它就会发出声响。人在言论上也是这样,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达出来,他们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们痛哭是有所怀念。这就是不平则鸣的道理。
物遇不平,或嚎或叫,鸣以示人,这是物的机敏;人遇不平,如鲠在喉,一吐为快,这也是人的天性。 在鸣沙山,太史公《报任安国书》中的不平之鸣犹在耳边: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在鸣沙山,好像又听到三国英雄路见不平一声吼呀,风风火火闯九州……
在鸣沙山,仿佛听到仁人志士对帝国主义列强掠夺莫高窟宝藏的控诉,仿佛听到生态保护志愿者对破坏大自然的控诉,仿佛听到人类对列强侵略甚或破坏文化遗产的控诉,仿佛听到爱好和平的人们对于俄乌战争的控诉,仿佛听到了主持公道的人们对于霸凌者的控诉,仿佛听到了弱势群体对于强权者的控诉,仿佛听到了蒙冤者对制造冤假错案者的控诉,仿佛听到了上当受骗者对假冒伪劣制造者的控诉,仿佛听到了被欺负委屈者对欺人者的控诉……
日前在大学同学群里看到短视频,说大连工业大学以李女生与外籍电竞选手不正当交往为由开除李女生,群主胡军辉认为对李女生的处罚与《白鹿原》里白嘉轩对田小娥的处罚类似,罪名都是伤风败俗,堂堂大学竟然与一个农民见识相差无几。这纯属个人私德问题,硬扯到校格国格实属道德绑架,违法的应该是校方而不是女生,校方起码侵害了女生的隐私权,接受教育权,获得学历权——律师不说话,班门弄斧了,不好意思。资深律师刘林海则指出:按华夏传统美德,自家姑娘被人遭贱,便是天大的丢人事,恨不得把女子掐死了事。大连工大也不过如此。如果非要拿“法律”说事,龙国的法律可了不得,乌籍男子或构成侮辱罪。在龙国境内犯罪或在任何地方针对龙国公民犯罪,均应受龙国法律管辖,哪怕犯罪者不在国境内,也可引渡或寻求司法协助,但这自嗨的规则,只怕是银样臘枪头。说李学生有辱国格,可笑她有啥资格代表国家?
还有的企业成天喊叫引进人才,人才引进却吹毛求疵弃之不用,这与叶公好龙和武大郎开店—不容大个儿有何区别?这样的企业难怪连年亏损,负债累累!
站在鸣沙山上,远观敦煌市,一片绿色,犹如卫士护卫着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使人们在莫高窟看清人生,在鸣沙山倾听天籁,在月牙泉化解一切。
2025.7.16于青海湖畔
王新民,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现为陕西省新闻出版(版权)电影检测中心审读专家,西安工商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开始写作。业余创作并出版《行余集》《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不惑集》《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大地美容师》《一部奇书的命运》《一本书的故事》《寻访高兴》《人生忠告》《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策划贾平凹》《慈苑书韵》《读懂贾平凹》等。主编出版《贾平凹文集》(20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