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与老朋友结伴来到了武训故里——冠县柳林镇武庄。
武训作为 “千古乞丐”的平民教育家,其行乞办学事迹在深深吸引着我 。此行,希望能近距离感受他的无私奉献与家国情怀。
一进入村中,古朴的街巷风貌令人心旷神怡。由武训先生长兄第四代嫡孙武先生,引领我们拜瞻武训先生老宅及武训先生故居纪念馆,尔后又去柳林镇政府所在地参观武训先生纪念馆。武训老宅、武训先生故居纪念馆、武训先生纪念馆等三场馆不仅是了解武训精神的场所,更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重要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025年4月23日,与老朋友结伴来到了武训故里——冠县柳林镇武庄。
武训,1838年(道光十八年)出生于山东省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武七(兄妹排行第七),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为他赐名武训。
武训7岁丧父,14岁后便离家当佣工,因其文盲,雇主以假账相欺,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惨遭毒打。20岁时立志要为穷苦农家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走向了行乞兴学之路。
清朝末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武训 ,靠乞讨敛财,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建起了3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培养教育了无数穷苦人家的子弟。他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 ,终身未娶。
2025年4月23日,与老朋友结伴来到了武训故里——冠县柳林镇武庄。
武训的行善轰动朝野,清政府为他建“乐善好施”牌坊,赏穿黄马褂。其兴学事迹曾被正式列入国家学校教科书。国史馆为武训立传 ,他是以乞丐身份被载入中国正史的第一人。武训办义学曾感动过全世界,他被收入【世界教育辞典】,被尊称为“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被当代誉为“千古乞丐”。
1896年,武训58岁病逝。出殡当日 ,周边几县的官绅全体执幡送殡,参加葬礼的乡民万人以上,沿途观望者人山人海,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
2025年4月23日,与老朋友结伴来到了武训故里——冠县柳林镇武庄。
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对武训先生的行动及精神推崇备至,武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赞誉。他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蒋介石、汪精卫、林森、戴季陶、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张自忠、蔡元培、黄炎培、李公朴、陶行知、郁达夫、臧克家等各界人士 ,或撰文赞颂,或题词纪念,或为以武训命名的义学捐款。
2025年4月23日,与老朋友结伴来到了武训故里——冠县柳林镇武庄。
为纪念武训 ,抗战时期的中共冀鲁豫边区政府曾明令将武训故乡堂邑县更名为“武训县”,中共冀南行署在其故乡柳林镇创办了武训师范学校。
由中国老一代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黄宗英夫妇主演的电影故事片【武训传】,于1951年2月在全国上映 ,2015年4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重映 。该电影以“行乞办学,让百姓读书”的武训的经历,讲述了作为曾受过一个不识字的痛苦和创伤的武训,为了让穷苦人家的子弟都能读书识字,免受有钱人的欺压,决心行乞集资,陆续建起了3所义学 ,而自己仍然靠乞讨过活 ,直至死去的故事。(茌平新媒体:王泽之 史奎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