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呼和浩特,活力奔涌。从新华广场啤酒音乐节的激情欢歌,到敕勒川镇“村BA”的乡土呐喊;从郎朗北疆草原音乐盛典的琴音浪漫,到乌兰牧骑艺术节扎根大地的红色传承……透过今夏如火如荼的文旅热潮,我们看到,呼和浩特这座北疆草原都市,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活力,让文旅产业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新支点,谱写出民生幸福与产业升级的双重乐章。
呼和浩特夏日文旅的“热辣”并非偶然,其背后是首府城市对“一廊两轴五带”文旅产业空间规划布局的深度践行。这个夏天,啤酒音乐节的霓虹点亮新华广场、“乐巡天下”的大篷车驶入商圈公园、雕塑艺术馆的市集与演出竞相绽放、大黑河郊野公园的皮划艇比赛震撼开场、大青山野生动物园的“野人奇遇记”趣味开演……这些活动正是政策引导下“全域皆景区”理念的生动实践。这种打破传统景区边界的开放模式,让街头巷尾、河滩草场都成为文化展示的舞台,实现了从“景点旅游”向“全域体验”的跃升。
呼和浩特的夏日狂欢,是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精妙融合。乌兰牧骑艺术节将“接地气”的演出绽放在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昭君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等景区,让艺术节成为流动的文化课堂;郎朗钢琴盛典上,《我爱你中国》的旋律与百名草原琴童合奏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共鸣,国际范儿的艺术表达与家国情怀紧密交织;“村BA”解说员的方言解说,则以原生态方式激活了乡村文化记忆。这种“古典不陈旧、时尚不浮夸”的融合智慧,既延续了北疆文化的根脉,又赋予了其时代生命力,正是文旅深度融合的要义所在。
这场升维之旅的华彩,更在于对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三重定位的深刻践行与融合升华。长达十多天的啤酒音乐节与“音乐+消费+夜游”的全新玩法,是文旅消费强劲引擎的有力证明,持续释放着经济动能;公益电影在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草坪的定期放映,“点单”模式赋予市民文化选择权;音乐大篷车为青少年乐队提供梦想舞台,让公共文化服务如清泉流淌于大街小巷;“村BA”赛场外,特色农产品展销,让农民成为文旅红利的共享者;牛街美食街通过改造,巧妙融合复古风情与现代体验,让品尝美食更有感觉……呼和浩特正在重新定义“文旅即生活”的内涵,这些活动不仅面向游客,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市民日常。这种“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的模式,使文旅消费不再是一次性门票经济,而是转化为提升城市宜居度、增强市民归属感的持久动力。
呼和浩特的夏日实践,处处彰显着“破圈”思维。CPUC城市泵道联赛引入国际标准赛制,为青少年搭建了通往专业赛场的阶梯;“乐巡天下”大篷车,为青少年乐队和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巡演孵化本土音乐力量;敕勒川镇“村BA”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农产品销量……这些创新举措,正推动文旅产业从单一观光向“体育+”“演艺+”“农旅+”跨界融合升级。
可以说,今年呼和浩特的夏日文旅热,实则是一场城市战略的集中检阅。在这里,文化不仅有博物馆、雕塑馆里的陈列品,还有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旅游不再止于打卡拍照,而是沉浸式体验中的情感共鸣;产业不再追求短期收益,而是筑巢引凤的长远布局。随着“一廊两轴五带”的规划从蓝图逐渐变为实景,呼和浩特正以文旅为纽带,从历史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生态与发展的多重维度,全力为内蒙古打造文旅融合的示范标杆,在北疆大地上徐徐铺展出一幅人民幸福与产业兴旺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
丨来源:青橙融媒(李海珍)
丨编辑:张英
丨校读:张婧玉
丨审核:韩舒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