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南山“蓝眼泪”登上
广东新闻联播、广东珠江频道
绿水青山间崛起文旅新地标!
在佛肇清交界的大湾区腹地,一场关于绿水青山如何转变为金山银山、城乡区域如何协调发展的区域实验正走进深水区。
10月18日,佛山三水南山镇举行全球招商发布会,对外喊出了建设“湾区最具活力极限运动小镇”的嘹亮口号。这是南山近年规模最大的文旅招商活动,也为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供了一份颇具研究价值的样本。
资源价值重塑的南山路径
南山镇的突围,始于对“生态伤疤”的创造性转化。
“蓝眼泪”矿山湖,这片占地超1500亩、水深超40米的矿坑,曾是该镇的生态负担。但南山镇抓住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机遇,将其修复并转化为“上天动地下海”立体运动场景的核心载体。
已落地的浮日蓝矿咖啡、佛山DiveHub国际潜水乐园等项目,已验证了南山场景引流能力——这座常住人口仅为3万人的小镇,却以“小马拉大车”实现一个景点单日客流峰值达1.2万人次、相关话题全网曝光超1亿次。
浮日蓝矿咖啡。
这种转化并非偶然。南山镇党委书记朱伟伟在招商会上所提及的“时运与天赋双重加持”,揭示了其底层逻辑:“时运”在于Z世代文旅消费从观光型转向体验型,“天赋”在于四山环一谷的独特地貌与直面大湾区过亿人口规模的消费市场。两者的结合,让南山找到了“人无我有”的差异化发展破题点。
把自然蓄水的矿坑转化为“华南少有”的户外潜水资源,把嶙峋的矿山转化为川藏同款的“日照金山”……南山实践证明,生态价值转化需要创造性思维。而这种资源重塑能力,也许要比资源本身更重要。
浮日户外运动拓展中心效果图。 通讯员 南三 供图
系统作战的产业思维
单一项目难以形成气候,只有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造极限运动小镇,南山镇没有停留在单个网红项目的打造上,而是展现出系统性产业思维。
现场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构建的“一核引领、两带联动、多元支撑”格局,本质是对全镇文旅资源的再优化再配置。“一核”聚焦“蓝眼泪”矿山湖打造产业中枢;“两带”串联山地与水系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多元”则通过七大主题场景实现消费分流与业态互补。
这种系统思维在招商成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国际赛车谷到潜水乐园,从航空营地到田园综合体,十大重点项目覆盖了“上天动地下海”全场景。而省级行业协会、三大国际潜水教练协会、高校机构的同步进驻,以及珠江医院三水医院专业救援体系的建立,共同构建了从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到安全保障的户外运动产业服务生态。
长远来看,南山的雄心不止于文旅流量导入,而是以极限运动为核心,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发展户外运动装备、功能性食品、智能穿戴等制造业态,同时深化“户外+”融合发展,这无疑将充分释放旅游与千行百业相互叠加的聚合效应。
城乡协调的区域实验
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年,南山镇最具借鉴意义的,是其通过文旅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在“蓝眼泪”矿山湖片区,当地创新推行“强村公司+项目合作+分红”模式,六和强村公司参与矿山文旅项目运营,配套停车场等服务,预计年均为村集体增收超120万元,并带动200余人就业。
这种模式充分展现了文旅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实现了多重效益:一方面,文旅流量导入带动了全域兴旺,游客增长促进了产品销售、餐饮民宿等配套发展。另一方面,村集体和村民通过分红、就业等方式共享发展红利,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受益人的角色转变。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南山镇接待游客超106万人次,带动消费超3500万元,游客实现从“到此一游”到“深度体验”的转型。
超500亩自然蓄水的矿坑是“华南少有”的户外潜水资源。 通讯员 南三 供图
南山实践带来三重启示:创造性思维实现价值重塑、系统作战构建产业生态、共建共享促进城乡协调。
“我们要把南山建成大湾区青年心之所向的极限运动小镇与潮玩胜地。”这不仅是一个城镇的发展愿景,更代表着如南山一般的中小城镇在城市转型中的一种新可能。
来源:南方+记者 吴碧霞
编辑:佛山新闻网 严婉明
审校:宋扬、罗旭仪、麦丽敏、朱广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