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古称陈仓、雍城,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八百里秦川西端,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据历史资料,宝鸡拥有超过2770年的建城史,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8000多年前的关桃园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拓石镇,是一处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老官台文化遗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开启了宝鸡的文明)。
宝鸡不仅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之一。在这片历史古老、文化瑰丽的土地上,发生过许多脍炙人口、闻名于世的历史典故。
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商朝末年,胸怀雄韬武略的姜子牙,因不满暴虐的纣王而辞官,隐居于宝鸡磻溪河畔(即今天的钓鱼台风景区),虽已年过七旬,但始终未曾放弃治国平天下的“雄图伟业”。他以“无饵直钩”垂钓,鱼钩悬于水面三寸之上,并宣称“只钓王与侯”。
周文王姬昌通过占卜得知贤才方位,遂亲自前往寻访。见到姜子牙后,发现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当即拜其为太师。此后,姜子牙辅佐文王、武王讨伐纣王,建立周朝,奠定了八百年的基业。如今,磻溪钓鱼台风景区内的“孕璜遗璞”巨石和太公庙,依然见证着这段君臣相得的佳话。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的诗句,更是让此地声名远扬。
二、“凤鸣岐山”的祥瑞传说。
西周初年,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以及儒学先驱,周武王之弟周公(姓姬名旦)于岐山周原制定“礼乐”制度,其以“礼”确立等级秩序,以“乐”缓解社会矛盾,调和人伦关系。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理念,为儒家文化奠定了根基。
如今,在宝鸡岐山周公庙内,唐柏汉槐枝干遒劲,出土的甲骨刻辞,默默诉说着周公家族往昔的辉煌踪迹。《诗经》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的诗句,讲述着周文王以仁政感召凤凰栖落的故事,“凤鸣岐山”的祥瑞传说也由此地而来。
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秦末乱世,位于宝鸡秦岭山中的险关要隘,成为各方逐鹿天下的关键。刘邦受封汉王,驻守汉中后,为打消楚霸王项羽的猜忌,毅然下令烧毁了通往关中的木质栈道,以示自己绝无东进之意。
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为辅佐刘邦实现汉室“一统天下”大业,韩信向刘邦献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奇谋,明面上派遣士卒抢修栈道,以迷惑雍王章邯,暗中亲率主力部队,自陈仓古道悄然发动突袭,正是因为韩信这一“声东击西”的计策,彻底改写了楚汉相争的格局。而这条贯穿汉中和宝鸡的古道,则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场。
四、铁马秋风“大散关”。
在南宋时期,关于宝鸡的军事传奇在“大散关”续写了新的篇章。特别是在吴玠和吴璘兄弟的领导下,南宋军民在大散关进行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抗金斗争,为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提供了安全屏障。大散关位于宝鸡西南的秦岭深处,扼守着川陕的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时期,吴玠、吴璘兄弟在此地大败金军,成功守住了南宋的西南半壁江山。
而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千古绝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大散关的雄奇壮阔,更是让“大散关”名闻天下。其与陈仓古道遥相呼应,共同奠定了宝鸡“关中屏障”的军事地位。
从姜太公的直钩垂钓,到周公的礼乐治国;从韩信的足智多谋,到陆游的壮志豪情,这些与宝鸡相关的典故,无一不在诠释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已然成为宝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标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