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在我们这里,能够吃上最正宗的陕西臊子面,春节时能看到最正宗的狮子舞,不远的山腰间还有和北京八达岭长城一样的城墙。”在西藏昌都洛隆县的历史文化名镇——硕督古镇,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代代相传。这座曾是茶马古道重要驿站的千年古镇,如今正以民族团结的鲜活实践,绘就出一幅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图为昌都市洛隆县硕督古镇 摄影:赵振宇
“硕督”藏语称“硕般多”,意为“险要的岔路口”,据记载,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经昌都往返拉萨的官道主干线,鼎盛时期人口达五六千人,自唐代起便是民族交流的枢纽。
清政府在这里建立了硕督府,派兵驻扎。驻军带来了中原地区的生活习俗、饮食文化,还与当地百姓杂居通婚,繁衍生息,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在硕督镇团结广场内,“民族团结树”依然茁壮生长。据传,这是驻军与当地藏族联姻的首对夫妻种下的杨树和柳树,寓意永结同心、长相厮守。两百多年的时光已随风而去,各民族的情谊就如同这两棵古树一样从矮小树苗生长为参天大树,在古镇开枝散叶、日渐茁壮,见证着民族团结代代相传。
图为硕督历史文化展览馆内的茶马古道示意图,“硕般多”(硕督)处于重要位置 摄影:赵振宇
跟随驻军和商队,汉族舞狮文化传入硕督。当地居民将藏族的热巴舞、锅庄舞等元素融入舞狮动作中,形成硕督狮子舞这一独特表演形式。历经六代舞狮人不断改良,2024年,硕督狮子舞正式列入西藏自治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汉藏文化交融的活态见证。正如第五代传人邓巴阿尼所说:“我们传承狮子舞,就是在传承民族团结的精神。”
图为硕督历史文化展览馆内展出的硕督狮子舞狮头 摄影:赵振宇
硕督古城墙,始建于17世纪中叶。清宣统年间,四川总督赵尔峰的部队驻守硕督,曾参照八达岭长城结构对城墙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并增设了烽火台,不仅用于军事防御,也保障了商道安全,促进汉藏贸易往来,是西藏边疆治理和多民族融合的“活化石”。现存古城墙约1500多米,最高处约5米,最厚处约1.5米,是昌都市唯一留存的古城墙遗址,2013年入选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硕督古城墙遗址 摄影:赵振宇
硕督镇清代汉墓群,占地面积3740平方米,汉墓群现有墓葬176余座,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张明将军”和“马兵千总”墓。从碑文所刻内容来看,汉墓群的形成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到民国三十三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于2007年9月列入第四批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和睦共处的历史见证。
图为硕督镇清代汉墓群 摄影:赵振宇
图为硕督历史文化展览馆内展出的清代汉墓群石碑 摄影:赵振宇
时光之轮转到近代。1950年11月,昌都解放后不久,十八军五十二师一五四团在硕督驻扎下来。为了坚决响应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他们在自身物资极其短缺时,开垦了几百亩土地。昔日寸草不生的河滩地,硬是让解放军们种出了萝卜、白菜、土豆和青稞。解放军们还千方百计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把自己种出来的粮食蔬菜分给大家,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如今洛隆县十八军宿营地依然保留,硕督历史文化展览馆内十八军的事迹被世人纪念与歌颂。
图为硕督历史文化展览馆内展出的十八军事迹展板及历史物件 摄影:赵振宇
(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赵振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