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东面有一片十分奇怪的地名,这些地名里面多带有“沙”字,老王的学校就在下沙的高教园,也是计量行业的黄埔——中国计量大学。
杭州的这些“沙”包括上沙、中沙、下沙、高沙、银沙、金沙,这些地名其实见证了不屈的杭州人70多年与钱塘江斗争的垦荒历史。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由于政治动荡,钱塘江下游已经多年没有加固过,于是当年的河庄饱受江潮侵扰,根本没办法种地,他们只好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来到钱塘江北岸的乔司谋生。乔司离钱塘江也很近,每年潮水一来,江水就会把田地都淹掉。下沙的这片被称为北沙,南边萧山的部分被称为南沙。
所以钱塘江北岸,由沙滩逐渐推挤形成的最高处被称为高沙;月雅河东有一块沙滩,四周环水,俗称“中沙”;紧靠江边,地势较低的地区称为下沙;远离河边,沙土来源被冲刷的地方称为上沙;改造后能够从事耕种的地方称为金沙;后来改造的地方称为银沙。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第一次大围垦战役,今天下沙西部的头格社区一带就是在那时候稳固下来的。从此原来的沙滩变成了现如今的下沙副城区。当时,钱塘江经常坍江,潮水一来,江水就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人们为了生存,就开始拿着铲子、簸箕等简易农具,开始围垦,希望筑起牢固的堤坝阻挡潮水的肆虐。
从1966年开始的,最多的时候超过八万人参加到这个工程中。下沙围垦曾经历“五坍十三围”的艰难历程,前后历时十年,投放劳动力870余万工,筑堤64.13公里,完成土方2100余万方,石方72余万方,围得土地46933亩。
从1971年到1980年,当时还属于余杭县的下沙开始围垦。消息传来,九堡、乔司、下沙等人民公社都沸腾了,十几万人自发参加围垦战役。在围垦筑堤和围垦工程建设中,先后有52位同志,为围垦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