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靖远县人民政府出发,沿着307县道驱车约11公里,我们来到了位于甘肃省靖远县河靖村的虎豹口。虎豹口本来的名字是河包口,是黄河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渡口,《清•康熙•靖远县志》称为“边防要略”,历来为兵家所重。
之所以现在被称为“虎豹口”,网上的说法是河东岸有石崖,崖头向外突出,形似虎嘴,故以虎豹口命之。根据我对中国地名的研究,地名产生之初都是当地人以最直观的方式约定俗成的,“河包口”的名字即如此。但在89年前,这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红军战士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红军战士大都不是本地人,在口口相传过程中,因语音的不同把“河包口”传成了“虎豹口”并被记录了下来,再后来人们就又给了虎豹口演绎出了网上的说法。
虎豹口位于黄河上流,岸边绿树成荫,河面并不甚宽广,水流也不甚湍急,河水也不甚浑浊,进入我脑海的第一个词是“海晏河清”,完全和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对不上。
1936年10月,红军在以会宁为中心的地区实现胜利会师,形成了横跨黄河两岸、雄峙西北、打通苏联的战略态势。但蒋介石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调动兵力发起了大规模的合围。
10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提前实施“宁夏战役”计划,并发布了《十月份作战纲领》(即“宁夏战役”计划),要求红四方面军的一个军率造船技术部队迅速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利于定远与中卫营之渡河点,加快速度努力造船,11月10日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
1936年10月24日晚11时,22只木船和一部分羊皮、牛皮筏子同时下水,在船工的帮助下,红军战士们乘木船和皮筏迎着汹涌的黄河巨浪直冲对岸。当年红军渡河时,河面宽达八九百米,对岸还有敌军的阻击,形势相当凶险。红军指战员在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下,至10月30日,21800多名红军将士成功强渡黄河,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踏上了征战河西的艰苦卓绝的历程。
为纪念红四方面军强渡黄河的历史壮举,2002年靖远县委、县政府在此修建了这座红军强渡黄河纪念雕塑,它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孙纪元先生设计创作,雕塑基座高2.18米,代表2.18万渡河的勇士。基座的上方是四位手执钢枪的战士,他们是渡河勇士的缩影,可以看出他们面容坚毅,仿佛时刻准备着为渡河奋力一搏。正面是李先念主席的题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明年是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如果有机会,希望大家都能到虎豹口来,共同缅怀先烈,汲取精神营养,共建美好家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