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天气有点折腾,熬过高温又是暴雨预警,带娃出门都不方便。
最近成都三大博物馆都有重磅展览,倒是可以去看看,吹着空调慢慢逛,不操心。


这是成博暑假的重磅展览,终于在成都也能看到以古典雕塑为主的展览了。
展品全部从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搬来,这也是这些古典艺术品第一次到中国来。

可以带孩子感受人类早期对宇宙秩序、生命价值与社会伦理探索的过程,至少能近距离接触珍贵的古典文明,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在亚欧大陆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作为古罗马文明发源地和文艺复兴摇篮的意大利,其历史古迹和文学艺术也是影响至今。
通过125件(套)藏品和76件经典古典雕塑,一次性感受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的艺术。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众神之境」从公元前6世纪的雕塑开始,人物庄重对称,形象看起来稍显刻板,但这正是古典时期神像的面部设计追求 "人性" 与 "神性" 之间的微妙平衡。


古典时期的雕塑作品都有种和谐的美感,到了希腊化时期,雕塑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变得更丰富,人类的情感展现得更加细腻。
这些知识在每个区域都有详细的图解,可以和孩子一起慢慢看,也可以通过成博公众号的免费讲解来知晓。

「众生之相」部分,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文化的交融。在西布莉雕像等身上能看到罗马的习俗,这时期雕塑的主题也延展到了平民百姓和市井百态。
最后的「长乐之界」可以看到古罗马的生活图景与石棺浮雕艺术。罗马帝国手工业的产物,色彩斑斓的马赛克壁画,每一件展品都有那个繁华时代的影子。

展览中,天神宙斯雕像高度超过2.2米,工艺精湛,威严壮美,值得多花点时间带娃仔细观察。


在成博一楼看完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文明,不要错过位于三楼的,我国古老辉煌的西周时期的精品文物展。
展览有鄂、曾两国的精品文物125件(套),一级文物就有66%。

“鄂侯四器”——唯一经考古发掘的神面纹青铜器组;“曾侯钟”——了解曾国独具特色的编钟文化;“铜方壶”——迄今年代最早的鸟虫书实物;代表曾鄂两国青铜铸造技术巅峰的“鄂仲方鼎”“错金铜鉴缶”等青铜器物。
展览中可以带娃了解到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
当年鄂国与曾国共同守在周王室获取铜锡资源的重要通道,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下,两国结合自身文化传统和地域因素,进行了创新。

这次的展品,来自上世纪70年代,是湖北随州发现的多座西周墓葬中出土的铜器。
在中原礼制与江汉文化交融的青铜器艺术中,和孩子一起慢慢探索中华文明七百多年的发展轨迹。

“鄂侯四器” 形制规范、造型雄奇,表面覆盖着一层神秘的蓝锈,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
其中鄂国青铜器,有鲜明的周文化特征,在器型与纹饰上都很有个性。从祭祀礼器到日常饮食器,展品丰富多样,可以看到一套完整的用器,仿佛能一窥古鄂国的日常生活场景。

曾国的青铜器同样展现出高超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
曾侯与甬钟上的 “左右文武”、曾侯钟上的 “左右楚王” 等铭文,清晰地记载了当时王朝的风云变幻。编钟制作精湛、纹饰繁复,是同时期最高的制作水平。

鄂国与曾国的青铜文明,代表了两国的历史兴衰,它们与同时期各地区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从7月15日—8月25日,成博会延迟开放,周二至周四、周日9:00—19:00(18:30停止入馆),周五、周六9:00—20:30(20: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
他们暑期还有活动和学术讲座开展,可以关注官方公众号获取详情。


“古希腊的旅程——希腊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展”是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首个境外展品特展。共计展览172件/组精美文物(含文物复制品9件)来自31家考古博物馆和文物机构,跨越5000年的时间,跨度7000公里的距离来到大家面前。


这些展品全部为希腊境内科学发掘的文物,种类涵盖陶器、青铜器、金器、大理石雕像以及湿壁画等,部分文物更是首次在希腊境外亮相!
从爱琴文明的兴起,到鼎盛的城邦时代,再到影响力急剧扩大的希腊化时代,古希腊文明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除了大家熟悉的神话故事,在这次特展中,小朋友能领略雕塑、陶器、金器的美,感受另一种文明的魅力。
有趣的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金面具向来是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而在来自遥远希腊的展品中,也有迈锡尼文明的代表文物阿伽门农金面具(复制品)。

东西方文物的“撞脸”,古老的文明之间有了共通性。
小朋友们在逛展时,也可以带着这样的角度去观察,古希腊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在艺术审美上,古希腊文明和我们的古蜀文明是否有一些共通的追求?

在观展体验方面,博物馆也进行了创新——区别于传统展示方式,博物馆通过实景模型和多媒体等手段,在展厅里还原了文物所处的考古学地层背景。
小朋友可以沉浸式地深入千年之前的古城,穿越时空般地感受彼时的重大事件,重回考古遗址现场。


暑热难耐的日子里,就该看点“青”凉的!
提到“青”,你会想到什么?
是“客舍青青柳色新”勾勒出的朝雨洗刷过的清新青翠;是“把酒问青天”描绘的月华与天青的景象;是“青霭入看无”中迷离的山雾烟霭;还是那句“天青色等烟雨”?


金沙遗址博物馆新展“青·韵——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把关于“青”的想象一网打尽!
自先秦以来,色彩就被纳入祭祀、迎春等礼仪活动,逐渐构建起青、赤、黄、白、黑的“五色”体系,奠定了中国传统色彩的基础。其中,喻指生机希望的青色,更被赋予了深层次的涵义。


这是四川地区首个以文物色彩美学与艺术为主题的大型原创特展。展览汇集来自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安徽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国内20余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青色系文物。
诸多青色系文物和非遗作品将一同展示,小朋友将从自然、诗词、历史、艺术等多个维度,领略国“色”之美。

同时,也将了解玉器、瓷器、绿松石等不同类别器物在功能、工艺、价值等方面的小知识,进一步感受青色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华民族的审美体系和礼制传统。

《说文解字》释“青”为“东方色也”,直指其与五行之木、春生万物的深层关联。在古代典籍中,“青”还衍生出碧、绿、缥、蓝、翠、苍等十余种细分阐释。
目前,博物馆官网专题页面、微信语音导览及360°全景导览等已经陆续上线!除了公益讲解服务,展览期间博物馆还将陆续推出竹编、穿珠、扎染、水拓等“青韵”系列公益社教活动。
随着暑期参观热潮临近,金沙遗址博物馆调整了周一闭馆政策。具体安排为: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博物馆每日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8:00(17:00停止售票及入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