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档案:双馆鼎立的时空坐标
郑州博物馆,这座承载着中原历史与文化的殿堂,以 “一馆两址” 的独特布局,在城市的不同角落散发着迷人魅力。
新馆(文翰街馆)坐落于郑州市中原区文翰街 9 号,处于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核心区 ,这一区域可谓是郑州的文化新地标。周边郑州美术馆、大剧院相伴,形成了热闹非凡的 “文博艺术生态圈”,逛完博物馆,再去美术馆欣赏艺术佳作,或者到大剧院感受一场视听盛宴,一站式满足你的文化需求。
老馆(嵩山路馆)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嵩山南路 168 号。老馆以商代青铜方鼎为独特地标,造型取 “鼎立中原” 之意,搭配圆形碟状屋顶,完美隐喻 “天圆地方” 的古老哲学观念。这里常设《长渠缀珍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漫步其中,仿佛能看到南水北调工程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文物保护故事。
郑州博物馆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 1928 年的郑州市文物陈列室,那是故事的起点,虽简单却意义非凡,是郑州文博事业萌芽的标志 。到了 1957 年,它正式定名为 “郑州博物馆”,从此踏上传承历史文化的征程。1999 年,嵩山路老馆建成开放,成为市民了解郑州历史的重要窗口,那时候,周末去博物馆参观,是很多家庭的热门活动。
时光流转,2021 年文翰街新馆惊艳亮相,现代化的建筑与丰富的展览内容,吸引了无数目光。至此,郑州博物馆形成 “一馆两址” 格局,宛如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一手牵着历史,一手拥抱未来。作为河南省成立最早的地市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它见证了郑州的沧桑巨变,也珍藏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荣耀,是郑州乃至河南文化领域当之无愧的 “老字号” 与 “新名片”。
建筑美学:凝固的历史诗篇
新馆:中华之中的冠冕意象
郑州博物馆新馆,无疑是一座建筑艺术的丰碑,以 “中华之中,华夏之冠” 为设计理念,宛如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又迈向无限未来。
从远处眺望,62 米高的主体建筑巍峨耸立,恰似一顶巨型冠冕,稳稳地扎根在中原大地之上。它的外立面采用渐变的铜色金属板,在阳光的轻抚下,闪耀着独特光芒,那是对郑州青铜文明的深情致敬。当你靠近,南立面石材与宽百余米玻璃幕墙的组合,现代时尚感扑面而来,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创新;而北立面那优美的曲面结构,恰似一个宝盆,“聚宝中原” 的美好寓意不言而喻 。
踏入馆内,中庭空间的 “天圆地方” 结构令人眼前一亮,这不仅是对古人宇宙观的巧妙隐喻,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空间融合的神来之笔。21 个展厅有序分布,好似一个个 “文明抽屉”,每个抽屉里都藏着无尽的历史故事。漫步其间,从旧石器时代的古朴石器,到近现代的珍贵遗物,郑州数万年的历史脉络在眼前徐徐展开,建筑空间成为了历史叙事的生动舞台。
老馆:鼎立中原的青铜符号
老馆虽不及新馆那般宏大现代,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它以郑州出土的商代兽面纹方鼎为原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方形的基座坚实有力,象征着郑州在中原大地的稳固地位,圆形的屋顶则如苍穹般包容,二者组合,“天圆地方” 的古老智慧尽显。外墙的浮雕细致入微,再现了商代青铜器上神秘而精美的纹饰,每一道线条都仿佛在低语着三千多年前的故事。
走进主展馆那 8337 平方米的空间,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长渠缀珍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在这里静静陈列。10 万余件从南水北调工程中抢救出来的文物,宛如历史的星辰,镶嵌在这个展厅里。它们见证了人类伟大的水利工程,也见证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坚守与付出,让老馆成为一座 “流动的考古现场”,每一次参观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
馆藏揭秘:6 万件文物串起文明长卷
踏入郑州博物馆,就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之旅,这里收藏着近 6 万件(套)珍贵文物,涵盖了陶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石刻等 20 大门类 ,宛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其中,珍贵文物就有 9581 件(套),随便一件拿出来,都能让人惊叹不已。
从时间跨度来看,这些文物犹如一条璀璨的历史长河,从旧石器时代一直流淌到近现代。在旧石器时代展区,你能看到距今 50 万年的打制石器,虽然它们外表粗糙,却凝聚着人类祖先最初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遗物,石磨盘、石磨棒等,带着远古的质朴气息,诉说着先民们从采集狩猎走向农耕定居的伟大转变。
商周时期,郑州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留下了众多精美的青铜器,它们造型独特、纹饰繁复,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也是那个时代青铜铸造工艺登峰造极的见证。唐宋时期,市井生活丰富多彩,瓷器、书画、金银器等文物琳琅满目,反映出当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繁荣的文化艺术 。到了近现代,文物则成为记录郑州城市变迁、社会发展的鲜活史料,展现出这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的奋进与蜕变。
基本陈列:通史视角下的郑州变迁
•《创世王都》(新馆 2 楼):这里是郑州历史的开篇之章,从距今 10 万年前的织机洞人讲起,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人类活动的序章。一路前行,你会看到新石器时代的精美陶器,它们是先民们生活与艺术的结晶。而当目光聚焦在商代亳都(郑州商城遗址)相关展品时,仿佛能听到三千多年前的金戈铁马与市井喧嚣。
其中,国宝级文物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商代早期,郑州出土,镇馆之宝之一)无疑是全场焦点。它口近正方形,平折沿,方唇,口沿上有圆拱形外槽式双耳,斗形方腹,平底,下附四个圆柱形空足 。腹部饰带状兽面纹和乳钉纹,兽面纹用宽线条构成,目鼻凸起,类似浮雕,乳钉纹呈带状饰于鼎腹四隅和下腹部。整体造型雄浑大气,纹饰古朴庄严,铸造工艺精湛,站在它面前,仿佛能感受到郑州作为 “最早的商城” 的王者气象,触摸到那段辉煌历史的温度。
•《天地之中》(新馆 3 楼):如果说《创世王都》是郑州历史的起源与奠基,那么《天地之中》则是郑州在两周至唐宋时期的风华正茂。这里,“九鼎八簋” 青铜礼器组合(西周,荥阳出土)整齐排列,它们是宗法制度的实物见证。九鼎形制相同,纹饰相近,大小错递,口上两立耳外撇,方唇,平沿,垂腹,圜底近平,三蹄状足;鼎腹偏上部环饰绹索纹,上下有蟠虺纹,皆盘绕交错,细密布于鼎腹,六条扉棱将装饰纹饰均匀等分;鼎足上部饰兽面纹,兽鼻呈扉棱状。八簋形制亦同,大小略有差异,均为圆形,带盖,盖上有喇叭形捉手;簋溜肩,鼓腹,子母口,口内敛,圆圈足,下承三扁小足,腹两侧各饰一龙首形半环耳。从这些精美礼器中,能一窥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与庄重的祭祀礼仪。
而唐代青花塔形罐(上街出土,全国首次发现的完整唐青花器)更是改写了中国青花瓷史。它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通高 44 厘米,腹径 18.9 厘米 ,胎体坚硬,呈乳白色,釉色洁白如玉。罐身上绘有蓝彩 “万” 字符纹、草叶纹、牡丹纹等精美纹饰,器形优雅挺拔,线条流畅。在它被发现之前,唐青花的实物资料极为稀少,它的出土,为研究唐青花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关键线索,让我们得以领略唐代青花瓷独特的艺术魅力。
专题陈列:文物里的多元叙事
•《妙相艺境》(新馆 4 楼):走进这个展厅,就如同踏入了一座佛教艺术的殿堂。荥阳大海寺出土的唐代菩萨造像,身姿丰腴,线条柔美,衣纹褶皱自然流畅,仿佛被微风吹拂,尽显盛唐时期佛教造像的雍容华贵与慈悲祥和。那微微低垂的双眸,似乎在俯瞰着世间万物,传递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力量。
北齐佛头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其面庞清秀,骨骼线条分明,呈现出 “秀骨清像” 的典型特征。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受南朝文化影响,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从这尊佛头中,能感受到佛教艺术在中国化进程中所经历的风格演变,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例证。
•《长渠缀珍》(老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场文物保护的接力赛。《长渠缀珍》便是这场接力赛成果的集中展示。淅川出土的春秋时期 “兽纹长颈铜壶”,造型独特,颈部修长,上面错金纹饰精美绝伦,如游龙戏珠般灵动。这些纹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出楚文化对中原地区的渗透与影响,见证了当时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漫步展厅,看着这些从工程中抢救出来的文物,仿佛能看到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在时间与水的赛跑中,争分夺秒守护历史的身影。
临时展览:流动的文明对话
郑州博物馆的 3 个临展厅,就像城市的文化窗口,年均举办 10 场特展,为观众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黄河珍宝 —— 沿黄九省文物精品展”,汇聚了沿黄河九省的国宝重器,商皿方罍那雄浑大气的造型,何尊上 “宅兹中国” 铭文的历史厚重感,它们跨越时空汇聚于此,共同讲述着黄河流域灿烂的文明史,让观众在一次展览中领略到黄河文化的多元魅力。
“微观之作 —— 英国 V&A 博物馆吉尔伯特展” 则是一场东西方文化的奇妙对话。展厅里,18 世纪欧洲贵族的中国风器物熠熠生辉,精美的瓷器、华丽的丝绸、精致的漆器,这些带着东方韵味的器物,在西方工匠的手中又融入了独特的欧式风格,展现出那个时代东西方文化相互倾慕、相互交融的历史画面,让人不禁感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如此美妙。每一场临时展览,都是一次与不同文明的对话,让观众在郑州博物馆便能领略到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
镇馆之宝:穿越千年的文明使者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商代早期)

在郑州博物馆众多的藏品中,兽面乳钉纹铜方鼎无疑是当之无愧的 “明星”。1974 年,它在郑州商城遗址破土而出,瞬间惊艳世人。通高 100 厘米,重达 86.4 公斤,如此庞大的身躯,在商代早期青铜器中实属罕见。它的口近正方形,平折沿,方唇,口沿上那对圆拱形外槽式双耳,微微外张,仿佛在倾听着历史的足音 。斗形方腹,平底,下附四个圆柱形空足,稳稳地站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商王朝的荣耀与威严。
腹部的兽面纹与乳钉纹,刚劲有力,充满了神秘的力量。兽面纹用宽线条勾勒,目鼻凸起,似浮雕般栩栩如生,凝视着它,仿佛能看到三千多年前祭祀大典上的庄严肃穆。乳钉纹呈带状排列于鼎腹四隅和下腹部,整齐而有序,为这庄重的器物增添了几分韵律之美。鼎腹壁和底、足间那淡淡的烟熏痕,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诉说着它曾在烈火中淬炼,在时光里沉淀的故事 。这件铜方鼎不仅是商代早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之作,更是郑州作为商王朝都城的有力 “身份证”,见证了郑州那段辉煌的历史,让我们得以触摸到古代文明的温度。
唐青花塔形罐(唐代)
2006 年,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唐墓出土的唐青花塔形罐,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青花瓷起源研究的道路 。
它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通高 44 厘米,腹径 18.9 厘米,器形优雅挺拔,线条流畅,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胎体坚硬,呈乳白色,釉色洁白如玉,彰显出唐代制瓷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 。
罐身上的钴蓝纹饰,更是精妙绝伦。一件绘有蓝彩 “万” 字符纹、草叶纹、牡丹纹、束花纹、蜂蝶纹等,每一笔都细腻入微,仿佛能闻到花香,听到蜂蝶的飞舞声;另一件则绘有 “童子击步打球” 和牡丹图案,童子的神态活泼灵动,手持球杖,专注击球,瞬间将人带入唐代的市井生活之中。
在它被发现之前,唐青花的实物资料极为稀少,这件完整器的出土,填补了中原地区乃至全国长期以来未发现完整唐青花的缺憾,成为中国青花瓷起源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让我们有幸领略到唐代青花瓷的独特韵味,感受那个时代的开放与包容 。
第四纪大象牙化石(更新世晚期)
1970 年,郑州市董寨村的工人们在挖掘防空洞时,意外揭开了一段远古的神秘面纱 —— 第四纪大象牙化石。这根象牙化石长达 3.1 米,粗壮的米黄色锥体由根部向尖端渐次内收,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尽显远古巨兽的磅礴气势 。经专家鉴定,它属于生活在更新世中晚期的成年纳玛象,这种象身高可达 5 米,是当时中原大地的 “巨无霸”。
这对象牙化石的发现,有着一段传奇经历。深埋于防空洞中的它,被发现时并不容易挖掘。工作人员深知其珍贵性,专门定制大木箱子,采用土石整体封装方案,又借助卷扬机与滑轮系统,历经数日才将它安全转运至博物馆。
它的出土,不仅为研究和复原我国北方远古生态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更印证了古代 “豫州” 多象的传说 。在古代象形文字中,“豫” 字便是一人牵一头象的形象,河南地区自古被称为 “豫州”,这件化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生机与活力,是中原地区气候变迁与生物演化的忠实见证者,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远古时代的奇妙。
游览攻略:沉浸式解锁文博体验
郑州博物馆诚挚欢迎每一位热爱历史文化的朋友前来参观,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 9:00—17:00 ,不过要注意 16:00 就停止入馆啦,周一通常是闭馆的,但法定节假日除外,千万别跑空。这里免费向公众开放,只需通过 “郑州博物馆” 公众号提前预约,就能开启这场奇妙的历史之旅。
要是你打算前往,春秋季节(4—5 月、9—10 月)堪称最佳游览时机。春日里,馆外繁花似锦,走进馆内,感受历史的厚重,身心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秋天,天高气爽,博物馆内的各类临时展览也格外丰富,常常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新馆顶楼的观景台也是不可错过的打卡点,落日时分,登上观景台,常西湖新区的美景尽收眼底,余晖洒在身上,为这次博物馆之行增添一抹浪漫色彩,别忘了带上相机,定格这美好的瞬间。
互动体验:让文物触手可及
在郑州博物馆,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通过各种互动体验,变得触手可及。新馆 1 楼的 “VR 考古实验室”,就像一个时光隧道,戴上 VR 设备,你仿佛穿越到了考古现场,亲手拼接商代陶范,给青铜器 “除锈”,体验考古工作的紧张与刺激 。拿起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 “泥土”,当一件完整的文物在手中 “重见天日”,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拿起手机,用 AR 扫描文物标签,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唐青花塔形罐不再是静静躺在展柜里的文物,通过屏幕,你能看到它从泥土中被发掘,再到烧制出炉的全过程,3D 动态复原让文物背后的故事鲜活起来,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工匠们面对面交流。
周末的 “郑博小匠人” 课程也十分有趣,在这里,你可以亲身体验甲骨文刻写、青铜器拓印。拿起刻刀,在龟甲上一笔一划地刻下古老的文字,感受汉字的源远流长;用宣纸和墨汁,将青铜器上精美的纹饰拓印下来,带走一份独特的历史记忆。寒暑假的 “考古夏令营” 更是精彩,跟随考古专家的脚步,探访郑州商城遗址,学习使用洛阳铲,说不定还能亲手挖掘出历史的宝藏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洛阳铲的使用技巧,深入地下探寻历史的痕迹,每一次挖掘都是对未知的探索,充满了惊喜与期待。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博物馆的奥秘,特色导览服务绝对不能错过。每日 10:00、14:30 都有免费讲解,讲解员会重点串联起镇馆之宝等重要文物,为你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从兽面乳钉纹铜方鼎的铸造工艺,到唐青花塔形罐改写中国青花瓷史的传奇,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文物仿佛活了过来。要是你是历史爱好者,还可以选择付费深度导览(100 元 / 10 人),讲解员将带你揭秘 “郑州为何是第八大古都”,从郑州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到文化传承,全方位解读这座城市的历史密码,让你对郑州的认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一句话读懂郑州博物馆
这里是中原文明的 “立体教科书”—— 从商代方鼎的王者气象到唐青花的釉色传奇,从史前大象化石的生态密码到南水北调的文物史诗,6 万件藏品在 “华夏之冠” 的建筑里,诉说着郑州作为 “天地之中” 的千年积淀,让每一次驻足,都成为与历史对话的文明之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