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明)古蜀道,承载着半部华夏文明史,是连接巴蜀与中原的重要纽带。在广元昭化,这条千年古道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当地以大蜀道保护与开发为抓手,深耕三国文化底蕴,通过活化历史遗存、打造文旅精品,让沉睡的文化瑰宝成为流量新宠,书写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瑰宝
昭化古城,古称葭萌,有着“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的美誉。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此设葭萌县,成为巴蜀建县之始;公元211年,刘备进驻葭萌,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的故事在此上演;公元 221年,刘备称帝后,这里更成为蜀汉龙兴之地。公元972 年,宋太祖赵匡胤改“葭萌”为“昭化”,取“昭示帝德、化育民心”之意,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作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三国古城,昭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城为关”的葭萌关。专家考证,这种“城关合一”的格局在全国独一无二——西门“临清门”既是古城门户,又是历史上著名的葭萌关,形成了“一城兼关”的罕见现象。东、西、北三道现存城门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布局暗藏玄机:东门迎亲、南门嫁女(清代已毁)、西门连接秦蜀古道,见证着古代商旅往来的繁忙景象。
漫步古城,三横两纵的明代街巷由清砂石铺就,中间高两边低的 “瓦背”设计既利排水又显古朴。太守街两侧,县衙街、吐费街等街巷错落有致,诉说着古城的沧桑岁月。重建后的清代考棚内,322间考舍重现科举盛景;牛头山上,姜维拜水的传说代代相传,那口“雨不溢、旱不涸”的古井,至今仍滋养着一方百姓。
金牛道上的千年回响
出古城向西,32公里长的金牛道昭化段串联起“古道、古城、古关、古渡、古驿”,堪称蜀道遗存的精华。竹垭铺在一年四季中,都绿意交织如仙境,摩崖石刻“砥矢周行”“化险为夷”的字样,在岁月冲刷中依然清晰,诉说着古人对路途平安的祈愿。
行至松宁桥,明代石板桥横跨溪涧,工艺质朴却坚固耐用。桥畔两棵数人合抱的冷杉高耸入云,当地百姓奉为“树神”,“松宁”之名便源于此,寄托着对安宁生活的向往。道旁古柏参天,石板路上青苔斑驳,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光影交错间,仿佛能听见古代商旅的马蹄声与吆喝声。
“蜀道能恢复曾经的热闹,太难得了。”曾被誉为“蜀道卫士”的何文斗感慨道。在他看来,古蜀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典范。如今,这些珍贵遗存正得到全方位保护,数百株千年古柏枝繁叶茂,摩崖石刻加装了防护设施,古老的驿道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探寻历史的游客。
文旅融合激活千年古道
近年来,昭化区将大蜀道保护开发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持续完善旅游设施,打造精品线路,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三国主题情景演绎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张飞战马超”的英雄气概;古蜀道徒步节吸引众多户外爱好者,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络;牛头山庙会每年吸引大量游客,让传统民俗焕发新活力。
数据显示,随着系列举措的推进,昭化蜀道沿线游客数量显著攀升。从古城墙到金牛道,从博物馆到特色街区,处处可见游人驻足观赏、拍照打卡的身影。当地还依托“三横两纵”街巷格局,培育起特色餐饮、文创产品等业态,让游客在体验历史文化的同时,感受古城的烟火气。
昭化区文旅体局局长杨宇表示,将继续聚焦蜀道沿线核心资源保护与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深入挖掘三国文化、蜀道精神的时代价值,推动“大蜀道”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通过文旅融合的深度实践,让这条承载着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精神的千年古道,在新时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大美蜀道”的名片愈发熠熠生辉。
从商贾络绎的古代交通要道,到如今游人如织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昭化古蜀道的华丽转身,正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生动缩影。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场景;古道不再是寂寞的遗迹,而是涌动着生机与活力的文化长廊。正如那棵棵千年古柏,扎根大地、昂首云天,昭化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古蜀道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