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参加的由北大荒旅行社组织的黑龙江兵团战友崇礼避暑行,进入第四天的行程。2025年7月16日09:40,北大荒知青享老旅游联合会核心组成员,本次活动的领队耿和平,驱车带记者一行来到张家口大境门景区观光。
前往大境门途中(摄影:冯赣勇)
对于“大境门”来说,已经是记者第二次来到此观光了。记得17年前的2008年12月,我首次到张家口采风经过大境门时,记忆中这里还是一条能通行的路,记得当年经过此地时,车子停在不远的路旁,下车后抢拍了“大好河山”大境门的景致后就匆匆离去了。
大境门景区(摄影:冯赣勇)
而如今,放眼望去,这里已经今非昔比,规划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旅游风景区了,漫步进入景区不远,就看到了被称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大境门段的文物碑了。
大境门留影(摄影:路人)
记者一行从景区广场漫游,首先来到“大好河山”的大境门前留下一张合影。之后穿过大门洞后进入城中。右侧路旁的长城脚下有一块汉白玉巨石,上面是的“大境门”三个字,是著名的长城历史学家罗哲文先生题写的。旁边还有一块“张家口上下堡图”的石刻。
大境门石碑(摄影:冯赣勇)
在门洞的左侧,就是登上这段万里长城的入口,于是我们信步拾级而上。大境门与长城的关系可以说是紧密相连。这里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北端,是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为万里长城“四大名关”,也是其中唯一以“门”命名的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一门”之美誉。
上下堡图石刻(摄影:王珏)
追溯历史,大境门所在的张家口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全长450公里,其中桥西境内长城全长3700米,皆沿山势修建,就地取材,以石垒筑,灰浆勾缝而成。
大境门长城段(摄影:冯赣勇)
大境门长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最初只是一个仅容一人弯腰出入的暗门,清顺治元年(1644年)开豁建门,始称大境门。
长城上留影(摄影:郭三梅)
大境门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筑拱门,有木质铁皮大门两扇,厚重的大门向两边洞开,门洞深邃而神秘。
长城垛口(摄影:王珏)
顶部为一平台,城墙上外有1.7米高的垛口,内有0.8米高的女儿墙。整个建筑造型朴实厚重,体现出粗犷苍劲、限而不拘的气势,在整个长城文化中独具特色。
大境门景观(摄影:冯赣勇)
最为著名的标志就是其门楣上方的“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这是察哈尔都统高维岳于1927年所书,笔力雄浑,气势磅礴;其下“大境门”三个隽秀字体,则是顺治皇帝六岁时所题,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
长城平台留影(摄影:冯赣勇)
大境门于上世纪的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近年来,当地政府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持续推进长城保护工作,修复了大境门城楼、小境门、大境门东西两侧城墙和敌台,并组织人员进行文物日常保护维护工作。
俯瞰商街(摄影:冯赣勇)
与此同时,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为牵引,当地已经正在构建起“长城文化+旅游+现代商业”的发展格局,大境门附近的明德口街、元宝金街等一批仿古街区亮相,各类长城特色文创产品受到游客追捧。
登长城留影(摄影:冯赣勇)
我们从城门侧面拾级而上,便来到了顶部宽大的平台。站在城楼上,微风拂面,极目远眺,西太平山上的“老龙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与大境门相得益彰。东边的长城虽历经岁月洗礼,部分已不复当年雄姿,但却更添了几分沧桑之美。城墙之上,一个个瞭望孔见证了曾经的金戈铁马,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的硝烟战场。
从城墙上俯瞰(摄影:冯赣勇)
从发展历史上来说,大境门不仅是一座军事防御工程,更是连接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纽带。明清时期,这里是蒙汉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张库大道从这里出发,一路向北延伸至库伦(今乌兰巴托),并延伸到俄罗斯恰巴图,被誉为“北方丝绸之路”。
长城上的武士(摄影:冯赣勇)
想当年,蒙、汉、俄等各民族的商人均汇聚于此,驼铃声声,车马喧嚣,大境门外的正沟、西沟一带,商号店铺鳞次栉比,可谓热闹非凡。
骑骆驼的游人(摄影:冯赣勇)
此外,大境门还是著名的军事要塞。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可圈可点。由于大境门地势险要,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俯瞰来远堡景区(摄影:王珏)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军事事件都与大境门密切相关,如明嘉靖年间这里战争频繁;康熙十二年(1673年),大批骁勇的八旗兵从大境门源源不断进入中原,赶赴南方平定“三藩之乱”;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三次北征噶尔丹,其主力部队就是从张家口大境门誓师出发的。
长城段遗址(摄影:冯赣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率领数万抗日同盟军宣誓出征,北出大境门,抗击日寇,收复失地。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从大境门攻入张家口,从日寇手中解放了这座塞外古城。1948年12月,平津战役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五万人马全歼于大境门之外,张家口获得第二次解放。
长城上留影(摄影:郑艳茹)
大境门的开通,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互通有无,使张家口及周边地域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也促成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在大境门附近的贸易活动中,蒙、汉、俄等民族的人民相互交流、通婚、学习语言和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精忠贯日牌坊(摄影:冯赣勇)
我们从大境门城墙上下来进入景区漫游,发现在周边有一座“精忠贯日”的彩绘牌坊,经过牌坊看到,原来这里是三娘子庙、关岳庙、山神庙等三座庙宇连在一起的景区。三娘子庙在最下面。这座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为了纪念明代蒙古土默特部的传奇女首领三娘子而建。
三庙简介(摄影:冯赣勇)
走进庙中,正殿供奉着三娘子的坐像,她手中托着宝瓶和法螺,身旁两位侍女,一位托着蒙靴,一位手托顺义王印,生动地展现了三娘子在蒙汉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庙内的壁画描绘了当年蒙汉通商的和谐场面,让人感受到三娘子为蒙汉友好、通商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三娘子神像(摄影:冯赣勇)
从三娘子庙出来,登高顺着几十级石阶而上,就是山神庙与关岳庙分列两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神庙。这座始建于明初的庙宇,是大境门一带最早的庙宇,历史底蕴深厚。
山神庙庭院(摄影:冯赣勇)
踏入山门,坐西朝东的布局让人眼前一亮。过厅三间,历史上曾作为大境门的管税关防,仿佛能看到当年商队在此交税登记的繁忙景象。登上台阶来到大殿,主祭的山神威严庄重,头戴官帽,身披铠甲,手里攥着震山钺。配殿分别供奉着土地公公和伍道爷爷,他们各司其职,守护着一方土地和交通道路。
关岳庙(摄影:冯赣勇)
庙内的壁画更是惊艳,虽然不允许拍照,但那些精美的图案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禁对古代的艺术工匠们肃然起敬。
关羽神像(摄影:冯赣勇)
沿着石梯向上走,便来到了关岳庙。它始建于清初,最初为祭祀关羽的关帝庙,康熙二十六年由山西商人集资兴建,后在民国三年增祀岳飞,正式更名为关岳庙。
岳飞神像(摄影:冯赣勇)
步入庙门,高达6米的影壁上“忠义千秋”四个砖雕大字格外醒目。穿过山门,中院的关帝殿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层层叠叠,殿内关羽塑像高达3.5米,威严无比。
岳飞偏将神像(摄影:冯赣勇)
西跨院的岳王殿则风格简洁朴素,殿内岳飞塑像身着戎装,手持宝剑,背后壁画描绘着“岳母刺字”“朱仙镇大捷”等场景,尽显“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
大境门商街留影(摄影:耿和平)
离开三座庙景区,我们还漫游了周边热闹的商街,观赏了来远堡、来远门、西境门等遗址。可谓收获满满。
来远门遗址(摄影:冯赣勇)
当日11:45,我们结束了大境门的观光,领队耿和平驱车带我们来到张家口香满楼饭庄用午餐。营业部李丽娜经理热情接待,并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香满楼饭庄(摄影:冯赣勇)
为此,由满楼火爆虾、懒八爷牛肉卷饼、豆角烧南茄、蔚州炸糕、糊糊、口蘑烧仔鸭等组成的菜肴,让我们在张家口品尝了一顿丰盛的特色风味午餐,也我们的大境门之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图文:冯赣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