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爱无言)我是保定人,因这个缘故,我曾多次攀登过狼牙山。今年6月,应朋友之邀,我又一次来到这座英雄山游览。站在狼牙山棋盘陀峰顶,苍松翠柏间,那座高耸的纪念塔如同一柄刺破云霄的利剑,镌刻着五个永不褪色的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80余年前,正是这五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用生命在太行山脉写下了一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壮歌。 拾级而上,山风裹挟着松涛掠过耳畔,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激战的枪声。1941年秋,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五勇士将日军引上绝路。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他们砸毁枪支,毅然跃下数十丈深的悬崖。"我们是八路军,宁死不当俘虏!"这句气壮山河的呐喊,至今仍在山谷间回荡。 纪念塔基座上,浮雕生动再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战士们紧握钢枪的手青筋暴起,望向群众转移方向的眼神里,有不舍,更有坚定。讲解员指着塔身的弹痕说:"这是当年日军炮击留下的痕迹,也是英雄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丰碑。"如今,弹痕已被岁月磨平,却在每个参观者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 山脚下的纪念馆里,一封泛黄的家信静静陈列。那是马宝玉写给母亲的信,字里行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等打跑了鬼子,儿就回家种地"的朴素愿望。正是这样一群心怀家国的普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最壮烈的方式诠释了"忠魂"二字的重量。 夕阳西下,纪念塔的剪影与狼牙山的轮廓融为一体。回望来时路,漫山红叶如跳动的火焰,那是英烈们未凉的热血;山间的清泉叮咚作响,那是历史对忠魂的礼赞。站在这里,我们读懂了"铭记"二字的深意——不仅是记住一段历史,更是传承一种精神:当祖国需要时,敢于挺身而出;当民族危难时,勇于负重前行。 离开时,一群红领巾正在塔前献花敬礼。他们稚嫩的脸庞上,眼神清澈而坚定。或许,这就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繁花似锦;他们用热血浇灌的未来,正由新一代茁壮成长。狼牙山的风会记得,历史会记得,每一个心怀感恩的中国人,都会记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