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剑门,雄峙千年;滔滔嘉陵,奔涌不息。
翻开历史长卷,广元,这座伫立于蜀道咽喉的历史文化名城,如同青铜器上斑驳的饕餮纹,将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韧劲熔铸进每一寸土地。
从先秦苴国的古老传说,到三国蜀道的金戈铁马;从女皇武则天的传奇人生,到红四方面军的革命烽火;从7000年前的中子铺文化,到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元的文化基因,既厚重深邃,又生机勃发。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首站就来到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总书记嘱咐大家,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嘱托重如千钧,行动刻不容缓。两年来,广元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勇担文化传承使命,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创新传承路径,让千年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守护赓续文脉
构筑文化保护新高地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
广元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有剑门蜀道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有黄猫垭战斗遗址等省保单位85处,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达1079处。
剑门关景区“姜维开关”沉浸式演艺现场。 广元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时光无声,石器、文字、佛窟等文化遗产却耀世千年,见证了一座城市从起源、形成到发展的历史脉络。
1990至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朝天区中子镇营盘梁发现中子铺遗址,证明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广元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就有先民繁衍生息。2019年,中子铺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广元市有序开展蜀道、嘉陵江流域、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等考古调查勘探,苍溪县大获城遗址、利州区三堆商周遗址考古取得重大发现,推出“蜀道釉雅 瓷化万千”——广元窑文物展等特色展览,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
从单点保护到体系构建,广元市全力编织文化遗产保护“立体网络”。全省首家生态博物馆、全国首家细石器考古博物馆相继落成;翠云廊保护项目获评2024年度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穿越蜀道 问窟千年》等影像作品、《广元石窟内容总录》等20余部专著,让文化传承有了理论与传播支撑。
如今在广元,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历史的回响无处不在——
翠云廊古柏参天,每道树纹都深藏着古人与天地对话的密码,“剑阁老兵”古柏保护志愿服务队学习科学护树,从“门外汉”变成了古柏保护的“土专家”。
木门会议旧址斑驳的墙壁上,红色记忆仍在激荡,研学团的学员深切体会到革命先辈筚路蓝缕、创建新中国的艰辛历程,红色血脉在此赓续传承。
皇泽寺的则天殿内,女皇武则天的真容石刻像威严而神秘。
文化传承,不仅要“守得住”,更要“走得远”。广元市深度挖掘文化遗产资源,释放时代价值。目前,推动3项工作纳入国家级规划,承办国、省重要活动8项,争取和实施省级试点2个,保护传承蜀道文化遗产工作经验被中办、中宣部刊发。
激活历史基因
传统文化出圈出彩
广元,这颗镶嵌在千年古蜀道上的璀璨明珠,孕育了源远流长、绚烂多姿的地域文化。静默千年的文物,见证沧桑变迁,还原历史本真;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百花齐放,焕发出蓬勃生机。
麻柳刺绣以“针线传情”,代表性传承人张菊花之女王心萍,大胆创新针法,将传统挑3针、竖3针的架花工艺与十字绣巧妙融合,研发出独特的双面异色绣,该技艺已成功获得专利。
川北薅草锣鼓将音乐与劳作完美交融,在青山绿水间传唱古人的智慧。青川县成立川北薅草锣鼓艺术团,将其搬上舞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非遗注入新活力。
白花石刻。广元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白花石刻“以錾为笔,以石为纸”,镌刻蜀地千年灵韵。代表性传承人唐骏广泛收集史料实物,建立非遗展示中心,编纂出版《广元白花石刻》,科学系统地梳理总结了这门技艺两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助力古老技艺的存续。
截至目前,广元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别为5项、34项、118项,涵盖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门类。这些灿烂瑰宝在形式多样的传承下,名声越发响亮:麻柳刺绣走进达沃斯经济论坛;白花石刻收获海外订单;羊岭布艺童帽赴马来西亚展出;唤马剪纸、歧坪真丝地挂毯亮相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日新者,久而无穷”。广元正以创新和创造,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科学、艺术、教育等多重价值,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之道。
深耕创作,多维度演绎蜀道传奇。打造沉浸式实景剧《葭萌春秋》、红色情景剧《信仰之城》等,拍摄首部蜀道题材院线电影《人间寻味剑门关》,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历史澎湃。推出诗词蜀道、背《蜀道难》免门票等文艺活动,歌曲《走过剑门关》等2部作品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蜀道问窟》等3部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古蜀道徒步游活动累计吸引游客超过70万人次。
文旅融合,传统文化以鲜活姿态走进现代生活。国际凤舟赛,来自白俄罗斯、巴基斯坦、俄罗斯3支国际队伍在嘉陵江劈波斩浪,广元女儿节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走向国际的亮丽名片。文化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群众合唱音乐季、大蜀道文化旅游活动周等活动精彩纷呈,剑门关文学奖、万人诵读《蜀道难》等文化IP出圈出彩。打造蜀道翠云廊世界级步游道,定制“重走古蜀道”“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寻踪”“红色精神传承”等主题精品线路,构建高品质的旅游矩阵。
科技赋能,切实增强文化表现力和传播力。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通过实物陈列、互动体验、场景再现与数字技术的结合,生动还原细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场景。明月峡栈孔电子编号、皇泽寺摩崖造像57个龛窟数字化扫描、七盘关遗址1:500地形图、栈道三维建模等技术成果,成功实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凝聚传承合力
文化血脉奔涌向前
中国蜀道史,也是文化传承发展史。
作为中国蜀道文化的集中展现地、三国历史文化的核心走廊,广元坚持“保护、研究、传承”并重,加强蜀道的原真性保护,既有官民齐上阵的“历史传承”,又有制度渐完善的“现代治理”,也有科技再赋能的“智慧呵护”;同时,加强蜀道系统性研究和宣传,深挖更加彰显蜀道价值和内涵,让蜀道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2024年以来,“名家走蜀道”社科普及活动持续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寻蜀道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新思路。2025年1月,“中国蜀道丛书”首批成果在北京发布,中国第一档历史档案馆与广元市建立馆地合作。
蜀道纳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蜀道入选全国重要大遗址清单,蜀道考古研究、区域性文物主题游径分别纳入“考古中国”、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等国家级重点项目。
蜀道文化传承的历程正是广元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需要各方凝聚合力,方能奔涌向前。
广元携手成都、南充等四川省内8市组成“大蜀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共同推动蜀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川渝陕鄂黔五省市共同成立巴文化区域协同发展联盟,广元作为成员之一,积极参与巴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大计;广元、汉中两地蜀道专家携手编纂的“中国蜀道方志丛书”首批成果122册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文化传承的广阔未来。
下一步,该市将坚持完善机制、做实保护、深耕研究、创新利用,推动广元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更扎实的成效。
构建系统全面保护体系。建立市县贯通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工作机制,成立市县联动的蜀道博物馆建设工作专班,为广元丰厚的历史珍藏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探索文化资源价值延伸。依托四川省蜀道研究会,对蜀道文化、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红色文化进行系统阐释与深入研究,持续办好“蜀道大讲堂”“名家走蜀道”等活动,深化公众对文化遗产时代价值的认知与认同。
健全文艺创作扶持和激励机制。精心打磨一批承载广元故事的“拳头”力作,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活动,持续擦亮城市名片,推动文化遗产融入时代、惠泽民生,提升城市影响力。
嘉陵江在山峦间激荡缠绵,广元文脉如滔滔江水,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着更加辽阔的未来浩荡前行。(李家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