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过“包棉1958”的老厂房窗棂,落在玻璃展柜里那枚纺织女工工作证上。证件照里的麻花辫静静垂着,仿佛还沾着1958年的机油香。几步之遥的面包房内,印有“包棉1958”字样的酸奶饼正散发着诱人的麦香。这一静一动、一旧一新的“时空折叠”画面,恰是青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剪影。
近年来,青山区挣脱“文化+旅游”简单叠加桎梏,走出一条“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特色之路。2025年上半年,青山区“包棉1958”、北方兵器城、“石榴花开”主题园、东达山艺术区、花圪台国际露营区等景区迎来130万名游客,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证明:当工业的“硬核”肌理遇上文化的“柔软灵魂”,这座曾以钢铁、棉纺、军工为底色的城区,正焕发出青春活力与崭新价值。
政策“金钥匙”打开融合之门 筑牢产业根基“四梁八柱”
文旅融合不是空中楼阁,政策引领就是那把打开发展之门的“金钥匙”;而打好文旅建设和经济建设“组合拳”,规划先行是关键。为此,青山区组织业内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区域旅游资源、市场需求特点及产业发展现状,一连串政策“组合拳”接连出手,为文旅产业筑牢根基。
《青山区旅游发展规划》如同一张清晰的“路线图”,为文旅产业发展绘制蓝图,明确“工业+文艺”的发展方向;《青山区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则像一场“及时雨”,提供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青山区旅游智库建设实施方案》搭建起“最强大脑”,建立专家智库,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这一系列政策如同四梁八柱,撑起了青山区文旅融合的发展框架,让产业发展有章可循、有策可依。
老厂房里长出新经济 破解工业遗产“逆龄生长”密码
走进“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沉寂多年的老厂房。1958年建厂的包头棉纺织厂,曾是华北地区轻工业的“明星”,见证了城市的辉煌。但随着企业改制、破产,厂区逐渐蒙上尘埃。2024年,在全市盘活“冷资源”打造文化潮流新地标的政策指引下,这片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厂区迎来“逆龄生长”。
斑驳的墙体、生锈的机器被巧妙改造成氛围艺术装置,印染车间变身为雅致的休闲茶馆。设计者用主题化场景设计这根“针线”,将分散的历史物件串联成完整叙事链条。馆内老物件如同会说话的“时光使者”,集中展现着包头地方工业发展脉络,让游客一进门就能感受浓厚的工业气息,仿佛穿越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今年4月,“包棉1958”在一期基础上“二次升级”,规划五大核心业态共49家商户,涵盖艺术空间、餐饮、数码商铺等多元场景。5月,它获评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发布的2024—2025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包头市一张亮丽的文旅名片。
同样焕发新生的还有乌素图历史文化街区。这片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核工业二〇二厂配套生活区,2019年获批内蒙古第八批历史文化街区。区内27座建筑构筑物错落分布,坡屋顶、组团式空间尽显上世纪50年代北方建筑的典型特征,独特的核工业文化在自治区独树一帜。青山区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引导街区活化利用,让核工业文化这颗“老矿石”重新焕发耀眼光芒。
“包棉1958”文艺演出
“包棉1958”夜景
田园绘就诗画景 点燃乡村振兴“文旅引擎”
在东达山艺术区,围炉煮茶的袅袅热气与民宿的温馨灯火相映成趣,半山餐厅的美食香气与胶囊民宿烧烤露营地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青山区以东达山艺术区为核心,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新增围炉煮茶、半山度成都菜、胶囊民宿烧烤露营地、轮式战车等消费项目,吸引众多艺术创作者和游客,形成综合性文旅产业生态体系。
连续九届东达山艺术季、两届“文化旅游创意作品大赛”、第九届北京藏书票交流活动暨藏书票世界联合会国际藏品展、艺术品慈善拍卖会,还有“畅游亮丽北疆,共奏团结乐章”文化旅游对外交流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如同给乡村注入了文化“兴奋剂”。特别是非遗文旅融合实景剧《何以东达》,将非遗传承人请上舞台,让游客在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零距离领略当地非遗的魅力。
努力,总会得到收获。2022年,东达沟村获评全国第四批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获评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和自治区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聚力非遗特色,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入选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建设优秀实践案例“十佳”名单。2024年,东达山度假村更是获评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东达山胶囊民宿广场68米烧烤大串现场
研学路上觅新知 打造文旅融合“成长课堂”
“同学们,眼前的坦克曾在国防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北方兵器城,同学们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讲解。近年来,青山区积极探索“研学+文旅”模式,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文化魅力。通过非遗新表达、演艺新玩法等呈现丰富多样的文旅业态,让文旅事业在“加”字诀中不断“新生”,实现从简单观光游到深度体验游的转变,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有力推动青山文旅IP打造。
在研学发展方面,青山区以“硬件提质、服务升级”为抓手,聚焦研学“悟、乐、行、食、宿、忆”六要素,统筹推进北方兵器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东达山国防教育素质拓展基地等重点场所研学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功能齐全、体验多元的“成长课堂”。
通过整合资源,青山区推出了北方兵器城——军工文化广场——自由路二号街坊兵工文化社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东达山度假村的军工研学精品线路。2024年,维拉国旅等9家旅行社获评自治区研学旅行服务商,多所院校和景区获评自治区研学旅游基(营)地,“长城内外是故乡”获评自治区首批“十佳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小小非遗传承人”获评自治区首批“优秀研学旅游精品课程”。
为了让研学事业“后继有人”,东达山研学基地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签订《乡村振兴人才输送协议》,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青山区定期开展乡村振兴与研学创新研讨,通过“产学研一体”模式,为军工研学提供稳定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2025年,推荐研学讲师参加包头市研学旅游指导师培训班,提升讲师综合素质,夯实区域研学产业高质量发展硬件根基。
北方兵器城试乘试驾体验
酒香也怕巷子深 搭建品牌传播“扩音器”
再好的风景也需要吆喝。青山区利用官方媒体及新媒体搭建起“扩音器”,年均拍摄文化体育旅游活动及公益宣传视频600条次,通过青山区文旅局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推广军工旅游。打造“东达山赵哥”抖音账号,发布视频100条次,累计播放量超百万,粉丝量突破万人,同比增长30%;培育“瓦内萨”“张冰内画”等自媒体文旅推荐官15名,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吸引更多游客关注青山区文旅资源。
此外,青山区还积极“走出去”拓展影响力,组织企业参加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组织北方兵器城参加郑州“北疆有情・包头有请”包头市文旅推介活动,让青山区的文旅名片在全国舞台上亮相。
跨界融合激活新动能 激发文旅产业“化学反应”
青山区的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产生“化学反应”的跨界融合。“文旅X”模式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商业、体育等要素深度融合,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赋能。
针对年轻一代消费需求,青山区培育了众多时尚新业态:引进受年轻人欢迎的演艺、赛事产品,举办特色活动,推出促消费措施,发展“首发经济”“夜经济”“假日节庆经济”。正翔商业街区业态不断优化,正翔湾夜经济特色街区提档升级,成为文商旅融合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让青山区的夜晚“活”了起来。
在文创产品开发上,青山区涌现出多家优秀文化企业。蒙壹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风物”系列冰箱贴,以包头本地美食为灵感,成为游客手中的“香饽饽”。2025年,青山区为优秀文旅企业申请文旅商品传承创新项目资金120万元,推动文创产品开发创新。2024年,争取上级资金150万元建成北方兵器城坦克装甲车辆驾乘体验中心,扶持东达山文化产业园区等特色园区,推动人气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2024年,青山区接待游客2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6%和10.8%;2025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130余万人次,文旅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从老厂房里的“时光博物馆”到乡村田野的“文化乐园”,从研学路上的“成长课堂”到夜间街区的“烟火人间”,青山区正以文化为经、旅游为纬,编织着文旅融合的时代锦缎。在这里,“工业身体”注入“文艺灵魂”,老工业基地焕发出青春活力与崭新价值。新征程上,青山区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努力将“流量”变“留量”,让青山文化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文旅融合道路上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音乐季演出现场
包头印象城新年音乐会
娜琳步行街街头演唱会
北京华联购物中心夜景
北京华联购物中心版画体验活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