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古城竞风流:阆中如何突围,再现"客如云,城如京"盛景?
在中国文旅版图上,平遥、丽江、阆中、歙县这“四大古城”如四颗明珠,承载着千年文脉,也面临着相似的发展命题。当平遥以“古城+金融”打出文化IP,丽江靠“柔软时光”成为网红地标,歙县依托徽州文化圈渐成气候时,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曾为四川总督府所在地的阆中,正站在突围的关键节点。这座被嘉陵江环抱的“风水古城”,如何挣脱发展桎梏,重现“客如云,车如水,人如龙,城如京”的盛景?
四大古城的发展镜鉴:各有乾坤,亦存共性
四大古城的崛起之路,藏着文旅发展的密码与启示。平遥古城以“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为核心标签,将票号文化转化为沉浸式体验,2023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文旅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其成功在于把单一文物保护转化为文化生态活态传承,镖局、票号博物馆与古城居民生活融为一体,让游客触摸到晋商文化的肌理。
丽江古城则走出了一条“小而美”的差异化路径。尽管面积仅3.8平方公里,却凭借纳西族文化与现代休闲的碰撞,年接待游客峰值超5000万人次(含玉龙雪山等景区),其秘诀在于精准卡位“休闲度假”赛道,酒吧街、民宿集群与束河古镇的互补布局,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但也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争议。
歙县古城作为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依托“古城+棠樾牌坊群+新安江”的集群优势,融入杭州都市圈,2023年文旅收入达150亿元,它的启示是借力区域协同,避免单打独斗,通过杭黄高铁串联起长三角客源市场,成为“徽文化体验之旅”的重要节点。
相比之下,阆中古城拥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基因: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唐宋风水格局、春节文化发源地、三国文化核心承载地,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4A级及以上景区7个。2023年,阆中接待游客约160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0.2亿元 ,从数据看表现尚可,但影响力与丽江、歙县的区域辐射力仍有差距。究其原因,阆中常住人口约62.27万人,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06.9亿元 ,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限制了其在文旅产业上的投入与扩张。其核心瓶颈还在于行政壁垒制约资源整合,产业链条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缺乏拳头产品和全域布局。
阆中的突围底气:从历史纵深到现实潜力
阆中要实现“客如云,城如京”,首先要认清自身的独特优势。从历史维度看,这里曾是巴国都城、保宁府治所,清初更作为四川总督府驻地20年,管辖范围涵盖今川北、陕南、甘南地区,这种“省会级”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古城远超一般文旅地标的格局。正如网友所言,“元朝设阆州,清朝为省城”,这种行政文化基因,是打造区域文旅中心的天然底气。
从资源禀赋看,阆中拥有“风水古城+春节文化+三国遗迹+升钟湖”的多元组合。春节发源地的IP独一无二,可挖掘“元日祭祖、守岁纳福”等传统习俗;升钟湖作为西南最大淡水湖,水域面积56平方公里 ,可开发水上运动与康养度假,与古城形成“一动一静”的互补;而盐亭嫘祖故里、苍溪红军渡等周边资源,若能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将形成“全域文旅生态圈”。
现实基础同样可观:阆中古城机场已开通多条航线,兰渝铁路、南广高速穿境而过,正在规划的成巴安高铁若落地,将打通与成渝、关中两大城市群的快速通道。2023年,阆中民宿数量突破500家,文旅从业人员超3万人,具备了承接大规模客流的硬件条件。从经济数据来看,2024年阆中GDP增长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69.1亿元,增长7.1% ,文旅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凸显,也反映出其发展潜力巨大。
但最该被激活的,是“春节发源地”这一全球级IP。正如丹麦哥本哈根凭借“圣诞老人故乡”成为全球童话地标,阆中的春节文化若能实现全球化表达,将打破地域局限,成为吸引华人乃至世界游客的“文化磁石”。
丹麦哥本哈根:以圣诞老人为IP的全球营销传奇
在全球旅游营销的舞台上,丹麦哥本哈根凭借对“圣诞老人”这一IP的精妙运作,成功塑造出充满童话魅力的城市形象,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其营销模式堪称典范,从多个维度深入挖掘圣诞老人文化,通过丰富多元的形式,将哥本哈根与圣诞老人紧密相连,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IP落地:将虚构的“圣诞老人故乡”定位于北极圈小镇罗弗敦,打造童话地标。
- 特色载体:设“全球圣诞老人邮局”,年处理百万封来信;开通“圣诞主题航班”,增强沉浸体验。
- 活动引流:每年7月举办“世界圣诞老人集会”,15国圣诞老人参与;圣诞季趣伏里公园亮灯、办音乐会,全年保持热度。
- 文创开发:皇家哥本哈根推出年度圣诞老人瓷偶、圣诞树瓷器摆件等,成收藏热门,全球销售。
- 全球传播:社交媒体运营、合作国际旅游媒体与展会,精准触达全球游客。
- 成果数据:2010-2024年12月英美游客增两倍多,2023圣诞季接待超500万人次;带来约4.7亿丹麦克朗额外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增长。
- 影响力:获评“全球最佳旅游城市”,“圣诞老人故乡”形象深入人心,成全球圣诞旅游首选地之一。
破局之道:借他山之石,筑全球IP
要让阆中重现“车如水,人如龙”的盛景,需借鉴张家界、丽江的成功经验,打破行政壁垒,构建“文化为魂、交通为脉、产业为基、全域为体”的发展体系。
丹麦的“圣诞老人营销”堪称城市IP推广的教科书:哥本哈根将虚构的“圣诞老人故乡”落地北极圈小镇罗弗敦,通过“全球圣诞老人邮局”(每年处理百万封来信)、“圣诞主题航班”“童话沉浸式体验”,让小镇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带动全国旅游收入增长30%。阆中可借鉴其“虚实结合、情感共鸣、全球互动”的逻辑,让春节文化从“地域符号”变为“世界语言”。
其一,用“全球仪式”强化IP认知。 打造“世界春节文化论坛”,每年腊月邀请全球华人代表、民俗学者齐聚阆中,举办“祭春神”大典(复原先秦腊祭仪式),同步在纽约、伦敦等海外华人聚居区设分会场,通过直播形成“全球共庆”声势;参照罗弗敦“圣诞老人邮局”,设立“全球春节祝福中心”,游客可手写春联、寄送“来自春节源头的明信片”,让阆中成为“全球华人祈福地”。
其二,靠“沉浸体验”延长停留时间。 目前阆中游客平均停留1.5天,远低于丽江的3.2天。可开发“春节文化沉浸走廊”:在古城复原“唐宋年货市集”,游客可参与腊肉腌制、保宁醋酿造;依托升钟湖打造“春节民俗水灯节”,夜晚放灯祈福;借鉴《又见平遥》模式,推出大型实景剧《春节溯源》,用光影技术再现“年兽传说”“守岁习俗”,让文化体验带动消费——若停留时间延长至2.5天,人均消费将从目前的1370元提升至2000元以上,年文旅收入可突破300亿元。
其三,以“区域协同”扩大辐射范围。 推动与南部、苍溪、盐亭成立“川北文旅联盟”,推出“一票通”涵盖古城、升钟湖、嫘祖陵;串联张飞庙、仪陇朱德故里、苍溪红军渡,打造“三国文化+红色旅游”跨区线路;借力成巴安高铁规划,打通与成渝、关中城市群的1.5小时交通圈,让阆中成为“川陕渝文旅金三角”的枢纽。
其四,凭“交通升级”打通全球通道。 加密古城机场至北上广深的航线,开通“春节主题包机”;推动嘉陵江航道升级,开通阆中至重庆的“水上旅游专线”;在高铁站、机场设立多语言服务中心,让国际游客“零障碍”体验古城。
展望:让阆中成为“世界春节之都”
未来的阆中,应是这样一幅图景:腊月里,全球游客在古城参与“写春联、贴福字”,海外华人通过“云端祭祖”连接故乡;升钟湖畔,康养游客在民宿过大年,体验“杀年猪、吃庖汤”的民俗;高铁站旁的“春节文化产业园”里,文创产品(如“阆中醋味年糖”“风水主题春联”)通过跨境电商发往全球;而306.9亿元的GDP中,文旅及相关产业占比将超40%,人口规模因就业机会增加突破70万,真正实现“客如云聚,城若京华”。
张家界用30年从林场变国际地标,丽江靠20年从小镇成网红,阆中拥有更深厚的文化根基。若能以“春节文化”为桥,借丹麦圣诞老人营销之术,让全球知道“中国年,从阆中开始”,这座千年古城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毕竟,每一块青石板下,都沉睡着唤醒世界的文化力量。





阆中古城:应该以春节为钥,启中国文化复兴之门
2024年,联合国将中国春节列为联合国假日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全新起点。阆中,作为春节文化的发源地,正站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准备以开拓者的姿态,为中国文化复兴探路。
深挖根脉,让春节文化有“厚度”。阆中可依托落下闳制定《太初历》的历史,筹建“世界春节文化博物馆”,系统梳理春节从西汉至今的演变脉络,将散落的民俗(如腊祭、守岁、游百病)转化为可触摸的展陈。未来,这里不仅是游客了解春节的窗口,更能成为全球春节文化研究的“数据库”,让“春节从阆中开始”的认知深植人心。
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有“活度”。不必止步于现有民俗展演,可开发“元宇宙春节”体验项目:游客戴上VR设备,就能穿越到西汉参与《太初历》制定,或化身古人贴春联、酿腊酒。针对海外市场,可设计“跟着阆中学过年”线上课程,教外国人写福字、包饺子,让春节文化从“观赏”变为“参与”,借联合国假日的契机,让全球感受“中国年”的温度。
全球联动,让文化传播有“广度”。可发起“全球春节文化联盟”,邀请纽约、悉尼等海外华人聚居城市加入,在阆中设立总部,每年腊月同步举办“跨国守岁”活动——阆中古城的钟声与海外分会场的烟花隔空呼应,通过直播形成“地球同庆”的声势。同时,将保宁醋、张飞牛肉等特产转化为“春节伴手礼”,附上阆中春节故事手册,让文化借由舌尖走向世界。
阆中的路,才刚刚铺开。它要做的,不是重复过去的民俗,而是让春节文化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当阆中能让外国游客为贴福字的仪式感落泪,能让全球华人因一场“云祭祖”而心潮澎湃,它便真正完成了使命——以一座古城的觉醒,带动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让中国春节的光芒,照亮文化复兴的征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