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8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杨昶)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攀岩,正在从一项小众运动成为城市新宠。大城市的攀岩馆,到了晚上十一二点,仍有人“挂在墙上不想下来”;明明是手掌磨出茧子、肌肉酸到抖的“自虐型运动”,却让无数人疯狂上头。然而,一边是爱好者趋之若鹜的火爆,一边却是行业里“慢慢来急不得”的规律。有数据显示,岩馆回本周期动辄3年至5年,教练培养要熬4年至5年,连岩点路线都得1至3个月换一次“新花样”。
是什么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爬上岩壁?“又火又稳”的反差背后,藏着怎样的生意经?《新闻有观点》特别策划“行业洞察”对话攀岩馆主理人吴长泽、体育产业研究者刘芯,揭秘岩壁上的热度。
吴长泽(左)、刘芯(右)
又苦又虐又上头,上墙就不想下来!
作为攀岩爱好者兼攀岩馆主理人,吴长泽被岩友们亲切地称为“四两”,他早在2010年开始接触攀岩,这些年来,他见证了攀岩从极限运动变成都市日常,从高精人才为主到大众参与,攀岩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对岩友们的心理,他观察细致且深有同感。
很多岩友说“一上墙就心静了”,吴长泽解释道,人的基因本能是怕高的,所以一旦上墙以后,对每一个移动都会很谨慎,会不自主地进入到一种专注的心流状态,人自然就平静下来了。在他眼中,这项运动的魅力远不止于此:首先,这个运动本身的寓意非常好,人一直在攀登向上;其次,这项运动一个人就能玩,同时具备很强的社交属性;最后,它能带来非常明确的正向反馈,获得的成就感是其他运动所不能比的。这么说是因为攀岩具有非常明确的等级制度,从一开始爬V0、V1(攀岩线路难度等级,数字越大难度越高)都费力,到轻松爬V2、V3 甚至V4、V5,一直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再拿攀岩的细分领域“抱石”来说,需要实现知行合一,既要动脑子选择线路,还要用身体把想法实现,会带来强烈的成就感。在吴长泽看来,这些攀岩所带来的解压感、掌控感、成就感、社交价值等综合起来,正是人们“上瘾”的原因。
刘芯则从理论角度进一步补充。首先是怎么去理解攀岩的社交属性,在攀岩这个圈子里,大家会把自己的社会标签先撕掉,不管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工作,攀岩重新给了岩友们一个新的社交身份,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种比较轻松的认同感。而对于为什么攀岩明明很虐却很受欢迎?刘芯从运动心理角度分析,有一个术语叫做掌握动机,就是一个人在面临挑战性任务的时候,即使反复地失败,也要坚持尝试掌握这个技能的驱动力。而掌握动机一定是内在目标导向的,它关注的是技能本身而非外部的评价。攀岩不只是解压这么简单,刘芯还补充道,有研究表明,攀岩对治疗抑郁和焦虑特别有效。
攀岩馆(央广网发 受访者提供)
从线路设计到教练培养,揭秘攀岩背后的生意经!
线路设计被称为攀岩馆的“灵魂”。吴长泽介绍了线路设计的理念,第一,为了扩大市场,岩馆要把支点和线路设计得漂亮、出片;第二则是教育市场,让更多的爱好者在攀爬的过程里能学到东西,或者说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它有平衡的线路、动态的线路,也有力量的线路,攀岩会在线路中教育你”。那么,线路设计如何平衡对老手的“挑战性”和对新手的“友好度”?这就得益于攀岩的等级划分。以吴长泽所在的岩馆为例,一般入门级的线路数量不会特别多,大概占总线路的15%到20%之间,同样不多的还有相对硬核的线路,因为能爬这种线路的人本身就少。而核心线路是进阶型的线路,因为参与者往往具备很好的运动基础,并且攀爬的热情和频率较高,所以会有非常多有创意的动作设计,比如回手掏、踹、撑、跳等。
攀岩墙细节(央广网发 受访者提供)
如今,岩馆数量正处在爆发期。吴长泽坦言,在岩馆运营中,最大的成本项是租金,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而支点、岩壁、装备等建设成本则丰俭由人。不过,他也表示,“如果想要持续为岩友提供更好的服务,那么支点是除去房租以外投入最多的东西,好的支点也会吸引更多岩友。”
此外,两位嘉宾一致赞同,“教练培养周期长、缺乏统一体系”是扩大经营规模的瓶颈。吴长泽指出,目前顶尖的教练和选手都很少,作为攀岩馆的经营者,更重要的是把地基打得再厚一点、再大一点,只要参与的人够多,总会出现拔尖的人。具体到日常训练,吴长泽则不太考虑竞技层面的需求,“不是特别在意教练的攀爬水平有多高,更在意的是能不能按照一个很简单的标准把所有的岩友都服务到,并且不犯错误”。他还表示,每个馆的老板对于教学体系的理解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更在意的是保护,有的是攀爬的基本功,有的则是一些花里胡哨的动作。
刘芯提到,这几年国内业余的基层教练越来越多,针对小朋友或者入门者各自有各自的优势。“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法国那种专业教练和业余教练培训并行的体系:专业教练是国家认定的,标准非常高;攀岩俱乐部联合会认证的,标准会简单很多,但可以满足业余教练的需求。”
吴长泽在户外攀岩(央广网发 受访者提供)
不止昙花一现,未来“墙上长满老头老太太”!
攀岩正朝着更广阔的外延发展。一方面,现在很多馆尝试“攀岩+品牌”“攀岩+赛事”的跨界合作,既保留了攀岩的纯粹性,又能有效拉新,包括吴长泽所在的攀岩馆;另一方面,攀岩装备非常火热,比如腰包、攀岩裤等,专业化与时尚化并行,据刘芯观察,一些有理念和有追求的户外品牌,是得到消费者认可的。
吴长泽开攀岩馆的初衷,是想推广这项运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如今,攀岩运动火热发展,知名企业家纷纷入局,会给行业带来“资本加速”还是“同质化竞争”?吴长泽认为,资本加速可能对攀岩在整个运动市场的扩张是有帮助的,对于同质化也不需要过分担忧。“刚开始拓荒的时候,攀岩馆不是在抢其他攀岩馆的份额,而是在抢培训机构的名额;攀岩运动发展到今天,资本的入局,则更多地是在抢夺健身房的份额。基于健身房的同质化,攀岩馆未来可能差不太多,攀岩馆本质就是提供攀岩的服务,只是说不同的岩馆有不同的线路风格。”但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刘芯建议不要盲目投资,因为产业有周期、有起伏是很正常的。
从长远来看,攀岩如何避免如飞盘、陆冲般昙花一现的命运?对此,吴长泽表示,期待自己的攀岩馆能一直活下来,服务更多的喜欢攀岩的人,不只是年轻人。“事实上,现在攀岩爱好者的年龄跨度非常大,最小的只有4岁多、最大的接待过78岁的。”
刘芯对于未来也不担心,因为喜欢的人自然会留下,这些才是攀岩馆的长期用户,攀岩馆只要坚守初心,这项运动一定会继续发展下去,“我最期望看到的是,30年后攀岩墙上长满了老头老太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